楊柳琴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指導啟發學生、創設情境、激活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興趣,教給學生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對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探究;內涵;內容;方法
小學語文這門學科可以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搭建良好的平臺,教師可以通過組織探究式學習的各項活動,讓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體會到探究式學習之后的獲得感,進一步增強他們自主學習的行為。開展探究式學習活動,教師可以從鼓勵學生提出疑問開始入手,讓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并且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去解決這些疑問,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所以,在圍繞學生為中心這一中心理念開展的教學活動中,小學語文教師要發揮好自身的教學主導者的重要角色,在課堂教學和課后的輔導中,要多提出疑問,多問自己一些為什么,也要耐心地引導學生去思考更多的為什么,讓探究式學習成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煥發學生內在主體性的重要途徑。目前,在探究學習的教學實踐中,人們普遍從操作層面去理解探究學習的內涵,往往把探究學習當成一種方法或教學模式去實施,而沒有注意其中的深含的教學思想。在教學目標方面,很多人也認為探究學習和接受學習一樣僅僅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這樣就窄化了學習內涵,造成形似而神不似的探究。隨著研究的深入,探究學習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結合探究教學實踐和近年來的研究成果,筆者認為探究學習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探究性學習的內涵
所謂探究性學習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種學習方式的變革,是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和研究的過程,也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及日常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探究強調一點就是:學生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不是一個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一個主動的探究者。探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究和自主學習,這種學習方式的主要特征是通過高水平的思維來學習,基于問題的解決來構建知識。
二、探究性學習的內容與形式
(一)作為一種教學目標的探究。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對教學活動起著指向、激勵和標準作用。所謂指向作用,指目標能把師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與目標有關的教學現象上,從而提高教學活動的針對性;激勵作用,指目標作為預期結果能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標準作用,指目標是衡量教學效果的尺度,對教學起反饋調節作用,以考查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當然,作為探究的教學目標能否起到上述的作用,關鍵在于教師能否根據學生心理發展水平和具體課程內容制訂合適的探究目標,即行為目標。這種目標不能像教學目的那樣籠統,而應當明確、清晰、具體,應滿足學生是行為主體、采用行為動作、限定行為條件、確定行為表現程度四個條件。即便是生成性探究目標,教師也應當按照行為目標的要求來引導生的探究活動,而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
(二)作為教學方法的探究。教學方法是“為了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專門內容的學習活動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總和”。作為方法的探究,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為獲得科學素養,以類似科學探究的方式面開展的學習活動。但需要指出的是,學生不是科學家,學生的學習與真實的科學探究也不是一碼事,因此不能認為文獻中所描述的科學探究程序就是探究方法采用的程序。教育者就根據的心理發展水平和教學目標,對科學探究程序加以改造,設計適合的探究教學程序或模式,使科學探究與探究教學既“形似”又“神似”。教學方法的探究還應避免唯理論與經驗論,還應考慮其本身的適用范圍和使用條件。作為方法的探究,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品質和積極進取精神,它更活用于可以引出多種假設的學科內容,尤其是在讓學生形成科學概念、理論,找出現象的因果聯系時更有效。但太簡單、太復雜或事實性知識不宜采用探究方法,所以,教師應在綜合考慮教學目標、教材性質、學生發展水及自身素質等因素后,再決定是否采用以及怎樣采用探究方法。
(三)作為教學原則的探究。作為教學原則的探究,是指教師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先不把現成結論直接呈現給學生,而是盡量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和引導學生的自主探究,使他們養成主動、自主的學習習慣。將探究定位成學科教學原則、看作是學科教學應遵循的指導思想有重要意義。它既可表明探究高于方法,又避免理解上混亂。方法層面的探究強調操作性,運用時關鍵在于遵循探究的基本程序;原則層面的探究強調指導性,運用時關鍵在于把握探究的基本精神。此外,它還有助于理解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當然,探究性原則的確立并不是出于理解上的方便,學習不是從教師或書本上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個體自主建構意義的過程,而且這種建構必須由學習者本人來完成,不能由他人所取代。將探究確立為教學原則,要求學生不是接受現成知識,而是盡量通過探究獲得結論。
三、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方法
探究性學習不僅改變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式,還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語言素養的整體提高。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施探究性學習呢?
(一)創設情境,激發自主探究欲望。教學中我們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究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樂于學習。
(二)深入發掘自主探究潛能。教學內容的設計盡量是開放的,探究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也要為學生提供探究的機會,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樣有利于學生主動再創造,有利于學生猜測與驗證。
(三)善于質疑、想象。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抒發疑問,即使是無疑也要尋疑,將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之中,給自己提出問題,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總之,探究性學習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我們看重的是探究性學習活動給學生帶來學習方式的變革。適時地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能增強學生學習動力,培養探究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分析能力、增強學生的研究能力,逐步將學生培養成為社會所需要的研究性人才。
參考文獻:
[1]夏園園.小學語文探究式學習措施研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2018年5期
[2]林洪鋒.探究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探究式學習[J].《速讀(下旬)》- 2018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