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學鋒

龐慶華被迫離場。2019年6月20日,龐慶華辭去龐大汽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職務。此前的5月,因龐大集團及其控股股東龐慶華未如實披露權益變動情況、龐大集團未按規定履行關聯交易決策程序及信息披露義務等,上海證券交易所對龐大集團及龐慶華等予以公開譴責,公開認定龐慶華3年內不適宜擔任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更嚴重的是,龐大集團的經營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2018年巨虧61.5億元;今年5月被債權人申請重整。這一切與“龐大”的陷阱密切相關,而這一陷阱在企業界較為普遍、后果嚴重卻常被忽視。
龐慶華曾一度輝煌,居胡潤零售富豪榜第16位,被視為中國汽車經銷界的領軍人物。
龐慶華生于1955年,16歲就開始工作,曾任職國企、官員、國企經理。20世紀90年代,一些國企改制為民企,龐慶華1999年參與了所在國企的改制,領銜員工持股,變身民營企業家。龐大集團2007年正式成立,以汽車銷售服務為主業,龐慶華是創始人與實際控制人。
企業規模很大。據龐大集團2011年的招股說明書,截至2010年末,公司員工總數為27089;自2006年行業評比以來,龐大集團一直為“中國汽車銷售服務十大企業集團”第一名(以年度營業收入排名),2010年營收537.7億元、凈利潤12.3億元;2010年底總資產達349.9億元。企業2011年IPO,2017年營收704.8億元,凈利潤2.1億元,年底總資產635.3億元。按龐大集團官方網站上龐慶華致辭的說法,在短短十幾年內,企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一躍躋身中國企業500強,走出了一條不平凡的跨越式發展之路。以此來看,龐慶華富有企業家精神,并且才能突出。
“我們將始終沿著‘做大、做強、做長’的目標”——這來自龐大集團官方網站的龐慶華致辭。顯然,在龐大集團,“做大”被放在首位,匹配“龐大”之“大”。龐大集團2011年的招股說明書中披露的公司其中一個核心競爭力是:“凸現規模效益的經營模式。自2003年成立至今,本公司通過汽車經銷業務的不斷擴張與整合、經銷渠道的不斷建設與完善,企業規模不斷發展壯大,現已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汽車經銷商。同時,規模效益也不斷凸現出來。”“大”帶來規模經濟、帶來榮耀,但也意味著問題。
企業做大的一個關鍵支撐是銀行貸款,乃至負債率高,意味著償債風險大,這是企業健康發展很大的隱患。早在2011年龐大集團招股說明書即披露“償債風險”:由于目前本公司融資渠道比較單一,主要依靠銀行,因此導致本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偏高,截至2010年末,公司的資產負債率為86.50%。據龐大集團2018年年報,公司存在大量債券違約:延期支付“16龐大01”公司債券到期本息(發行總額6億元、票面利率為8.0%);延期支付“16龐大02”公司債券到期本息(發行總額14億元、票面利率為7.0%)、延期支付“16龐大03”公司債券回售本息(本期債券發行總額10億元,票面利率為7.0%)。除此之外,公司還存在主體信用等級持續下降的問題。2019年2月26日,大公國際決定將龐大集團主體信用等級下調至CC,“16龐大01”“16龐大02”和“16龐大03”信用等級均下調至CC,評級展望為負面。
債務風險爆發與銀行有關,更與“打鐵自身不硬”有關。龐大集團2011年的招股說明書稱,“公司業務對銀行存在較大依賴的風險:銀行為公司的主要業務合作伙伴。因此,本公司的業務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與銀行的合作關系。如果本公司與銀行合作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受到限制,可能影響本公司的經營情況或制約本公司的未來發展”。2017年4月,龐大集團收到證監會的調查通知書。2018年5月,公司及相關當事人龐慶華等收到證監會的《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按龐慶華的說法,從宣布立案起到處罰下來的15個月里,有半年不允許龐大集團做證券市場里的產品,導致了公司在證券市場中的融資中斷。龐大集團出現“錢荒”。龐慶華稱,當時公司只能從銀行的流動資金里面挪用,最終導致了后續向銀行還款的問題,銀行發現龐大集團資金異常緊張,開始抽貸,一年多的時間抽走了242億元,最終導致公司沒有資金維持正常經營。與其怨天尤人、責怪金融機構,不如多多反思自身的問題。
龐慶華的個人財富同樣面臨很大不確定性。截至2018年年底,龐慶華所持龐大集團全部的20.42%股權處于質押狀態。公司經營困難、巨虧、創始人被迫離職……龐大集團危機重重。
大自然有大的好處,比如規模經濟、地大物博。在某種意義上,一些人對“大”的崇拜,深入骨髓。企業界曾普遍以做大為第一目標,所謂的行業領先也往往指營收。很多企業看重、追求成為世界500強——英文的原文是big,即“500大”,即中國企業追求的成為500強是按年度營業收入排名的“500大”。問題是,“大”乃至“龐大”的陷阱往往被忽視:大而無當、大而不強,乃至虛胖,風險很大,很容易出現一朝崩塌的悲劇。
其實,規模經濟并不是絕對的,“規模不經濟”也普遍存在,這被很多企業家忽視甚至漠視了。而且企業規模越大,就越需要內功的匹配。所謂內功,即是企業做強、做優,這是企業做大的磐石之基,如此才能規避盲目做大的陷阱。
做大企業指的是做大企業資產規模、營業收入,提升人員數量等;做強更多體現在研發能力特別是技術實力、資源整合能力、行業引領能力;做優更多體現在業績、公司治理。早先,國企強調做大(主要是按營收),因此國企往往普遍追求做大,出現了很多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政策層面對國企強調做強、做優、做大。這三者的排序是有著內在的邏輯的。早先,中國經濟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市場機遇相對較多,企業做大意味著大的發展、紅利,乃至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企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野蠻生長”,不太需要考慮做強、做優。近年來,中國經濟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告別了高速發展,市場競爭激烈,這就倒逼企業更高質量發展,尤其要重視做強、做優,將其列在做大之前,甚至要有意控制規模,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達到“做久”的目標。這方面,很多隱形冠軍值得參考:一些國外的企業已百年甚至數百年,在所屬行業競爭力強,業績不俗,但從規模上看仍是中小企業。
潮退后才知道誰在裸泳,受傷后才能將陷阱看得更清楚。2018年以來,龐大集團、中國規模最大的民企之一海航集團、行業領先企業東方園林、“燒錢”模式的ofo小黃車、樂視網等很多民企出現嚴重的經營危局特別是債務危機、資金鏈斷裂問題,相當程度上正是在“潮退”(經濟由高速發展階段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等)后,企業原本盲目、不健康追求做大的惡果顯現。不少企業家因此付出了企業控制權被迫轉讓、個人財富大打折扣、個人訴訟纏身、名譽掃地等慘痛代價。個別企業家“跑路”甚至自殺,代價可謂鮮血淋淋。
吃大虧后,龐慶華可能已經開始反思、調整。今年5月,他稱,“我認為,只有通過‘瘦身’,公司的效益才能體現得更明顯。”龐大集團與銀行方面已制定出一份“三年回歸計劃”,決定對旗下4000畝土地進行對外出租或出售,收回資金主要用于償還各種債務。俗話是,浪子回頭金不換;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前提是,企業特別是企業家要真正反思并真誠地悔改。
(作者系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混合所有制與資本管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員)
(編輯 宦菁 huanjing0511@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