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剛淮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仔細思忖這句話,覺得意味豐富。一方面是說,好校長是有著廣博的知識和無盡的才華,值得全校教師和學生去學習;另一方面是說,好校長能建設好一所學校,好校長的智慧、才華、勤勉等能將一所學校建設成人們心目中理想的學校。無論是哪種理解,都說明一點,校長要做成“好校長”很不容易。尤其是信息時代,知識更替頻率加快,校長需要“源頭”“活水”。獲得“好校長”稱呼不是一個過去完成時態,更應該是一個現在進行時態。一位校長到一所學校主持工作,不管是名校長還是普通的年輕校長,都得從基礎做起、身體力行,一步一個腳印,帶領大家一步步建設起理想的好學校來。
那么,一名校長如何才能成就一所好學校呢?筆者認為至少要做到以下幾條。
“校長心中有理想的學校樣子嗎?”與一些校長接觸,筆者常常會問這樣的問題。然而,不知是校長們的思路、打算不夠長遠還是就沒思考過,筆者發現心中真正有明晰的學校未來圖景的校長并不多見。有些校長坦然說:“從來就沒思考過這個問題”,大多數人的回答則是:“走到哪里算哪里,將來啥樣說不準”“計劃不如變化,現在想那些有什么用”。可見,“車到山前必有路”是不少校長的普遍心態。也有部分年輕校長確有宏圖抱負,但對于學校理想的狀態是什么樣的卻并不很清晰,對于一兩年、三兩年后的樣子能大概說得出來,而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學校模樣卻不能說清楚。西諺有句話叫“無目標的遠行等于是在黑暗中遠征”。中國古語也有“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說法。倘若缺少目標,缺少清晰的愿景,工作自然缺少計劃性。學校和教師缺少對未來學校建設的藍圖規劃,校長如何能帶領團隊科學建設學校呢?學校又如何保證健康發展呢?
擔任一所學校的校長,首先要有基于這所學校理想樣態的思考。校長在對學校的環境設施、歷史傳統、師生狀態、運營情況等有了初步了解之后,腦中應該有了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之后的理想形態。無論是校園建筑的布局、環境的綠化美化、設施設備的添置改造、師生規模大小、教育教學活動場地的分布調整,還是學校的教育特色、管理的理想架構和運轉流程、高效的管理制度、有力且善于創新的教師團隊、知名的課程品牌、優秀的教學質量、良好的家校氛圍和社會口碑等,應該皆有思考。腦有所想,心才有向,行動才有計劃,步伐才有節奏。
有位校長改任到另一所學校,他到任后并沒有急切地推行自己辦學的一套思路,而是潛心聽了一百多節課,與教師、學生交談了一百多人次。半年后,他形成了一份學校發展五年規劃,提交教代會討論。老師們驚嘆于校長觀察仔細、目光敏銳、思路清晰、方法獨特,許多難解的問題癥結在校長的規劃中有非常明確的做法,且操作便捷,行動有計劃有節奏。無需校長過多言說,大家紛紛加入行動。這位校長就是基于校情,結合自己的辦學經驗,形成理想的學校形象,從而科學規劃,分項落實。如此辦學,才是科學理性、不走彎路,不將學校當作自己教育思想理念的隨性的試驗品,而是深思熟慮后的科學的實驗田。
學校建設是一個宏觀而系統的工程,紛繁復雜的現象背后,要找到問題和關鍵,分得出輕重緩急,權衡孰輕孰重,這需要校長審時度勢,運籌帷幄。雖然教育管理的決策不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一旦行動,則勢必牽動全身。所以,校長需要有洞察力和決斷力,于紛繁中見規律,從復雜里尋良徑。一般來說,學校發展中總會存在問題和矛盾,問題和矛盾有主要和次要之分,主要的問題和矛盾常常是制約學校發展的關鍵,但卻隱藏在現象背后。
比如J區某校是一所郊區初中,生源流失嚴重,究其原因是教學質量不高。一段時間學校大張旗鼓抓課堂教學管理,引進某改革名校的課堂模式,人人采用導學案,平時采取隨堂聽課的方式督導,等等。然而堅持一年,收效甚微,學生學業質量沒有提高,學生素質發展沒有顯著變化。學年結束后,不少教師紛紛打報告申請調走。后來,教育局調來了一位新校長,他從最簡單的“優勞優酬,獎勤罰懶”制度人手,建章立制,真抓實干。校長找準問題,從評價制度人手,求真務實,一下子就激活了學校。學校竟然一年就變了樣,三年大變樣。教師從慵懶的頹廢狀態變為奮勇爭先的狀態,課堂情態隨之發生改變,學生學習狀態也發生改變,教學質量自然有了很大的提升。
找準問題靠經驗,也靠創新智慧。有經驗的校長,能將成功的經驗或啟發運用到新學校的建設中來;有智慧的校長,則能根據當下的問題,創新出最優化的路徑去解決。校長的經驗與智慧,在學校發展中缺一不可。這些都融入在學校發展清晰的路徑之中,融入在推進學校發展的過程之中。
一所學校的成功,需要全校員工共同努力。學校那么大,事情那么多,只有人人各司其職、各有專長,學校才會整體獲得進步,逐漸走上快速發展的軌道。倘若校長只是“孤家寡人”,即便校長滿腦子主意,卻無人能夠將此變成現實,許多經驗智慧轉化不成學校的教育實踐,如此一來學校還是不能發展起來。所以,學校發展第一位的是做好“人”的工作,建設好一個團隊。當然,做“人”的工作不是游離于教育教學工作之外的,而是與實際教育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的,是在實戰中鍛煉培養團隊的。
校長善于發現人才、知人善任,是至關重要的。雖然客觀上存在人才的優劣高下,但對于一個自然團隊來說,里面必會存在各種各樣的人才。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此判斷同樣適用于學校的人才發掘上。校長要善于運用“放大鏡”來看待教師,發現人才,要用多把尺子來衡量人才,多一把尺子就會多一批人才。此外,要相信“差異就是資源”,教師之間的不同恰恰是教育和管理的資源。校長要善于發現教師的不同,善于挖掘利用教師之間的不同差異進行合理的委任,搭建平臺,發揮其特長。
本世紀初,有一所鄉村學校,教師結構性缺編,缺少藝術學科教師,校長幾經申請專業教師不得,卻仍然堅持開足開齊課程,從年輕教師中挑選幾名有潛力的教師擔任音樂、美術學科教學,并派遣他們參加縣里培訓,讓他們邊學邊教。幾年下來,學校的學生藝術素養得到極大的提高,學生參加縣市書畫比賽成績突出,不亞于一些城區學校,有些學生中考高考后還走進了藝術院校的大門。
對于學校管理就更是這樣,一般來說學校沒有專業的管理人才,也很少有專門的管理培訓,管理干部都是從實踐中鍛煉成長起來的。挑選一些業務強、教有余力的教師兼職管理工作,帶領不同的團隊,完成校務教務等服務工作。校長要善于發現人才,搭臺子,壓擔子,多鼓勵,常指導,一個肯干
三、四年級:(1)聽課:集中精力,坐姿端正,積極回答,勇敢請教。(2)作業:獨立思考,按時完成,書寫整齊、規范。(3)思考:由因索果。由果索因。(4)工具:使用學習工具。(5)日記:天天堅持,不拘一格。
五、六年級:(1)筆記:抓要點,記原話。(2)提問:能發現,會提問。(3)討論:理解對方觀點,提出自己的見解。(4)閱讀:每天必做。(5)積累:摘錄、剪集、整理題集。(6)作業:格式規范,書寫工整,設計合理。
七、八、九年級:(1)學習計劃:周計劃、學期計劃。(2)自學:自主學習,自我約束,自我檢測。(3)質疑:查資料,問老師和同學。(4)探究:樂學、好學、肯鉆研。(5)思考:獨立自主,學會與他人合作。(6)堅持:做事專一,心無旁騖。(7)效率:快速準確,不拖拉。(8)求實:作業不抄襲,考試不作弊。
(二)行為習慣養成的階段目標
一、二年級:(1)干凈:勤洗手,剪指甲,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大小便到指定位置。(2)文明用語:“你好”“對不起”“謝謝”“再見”等。
三、四年級:(1)常洗澡。(2)升旗:行為規范,帶有崇敬之情。(3)文明:不起哄、不起外號、不歧視。(4)飲食:不暴飲暴食。
五、六年級:(1)誠信:不撒謊,不弄虛作假。(2)守時:不遲到早退,按時回家,按時送交作業。(3)勤于動手。
七、八、九年級:(1)尊重:傾聽,不打擾他人。不亂動他人物品。(2)感恩。(3)勤儉。(4)自律。(5)鍛煉。
學校注重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生活指導、人際關系指導、升學指導和人格塑造,引導學生順利適應不同階段的成長需求。
(一)建立班主任輪訓制,加強班主任能力提升培訓,統一班級管理思路和理念
為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銜接工作,學校要求中小學班主任必須同時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為學生營造客觀上心理健康的銜接條件。
1.營造和諧的班級心理氛圍
每個班級都設立班銘班訓,后墻設計“文化陣地”,室內做到香化美化、干凈整潔,以此營造良好的班集體心理氛圍,增強班級凝聚力,樹立良好班風。讓學生身處其中,在潛移默化中打上班級“心理印記”。
2.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中小學生心理上普遍具有很強的“向師性”。我校教師注重自身心理健康的維護和提高,努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用自身的樂觀向上、陽光健康的形象,為學生作出積極的示范,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3.力口強個性心理疏導
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和困境,通過個別交談、電話咨詢、家訪、個案研究等形式與學生進行溝通,實現心理調整與疏導;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詢技術,做到尊重、傾聽、真誠和積極關注。
(二)中小學班主任銜接,不間斷跟蹤,及時反饋
學校堅持心理健康教育全員參與、全程跟進、全面實施。學生在升人初中后,初中班主任會與原六年級班主任銜接反饋,了解學生情況。結合每個學生特點,適時引導,正面評價,不輕易否定任何一個學生,使他們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使某些個性發展的不足和個性缺陷的學生得以矯正。
總之,針對中小學德育銜接問題,我校分別從小組合作與德育、作文教學與德育、學科整合與德育、校本教材與德育、習慣養成與德育、心理健康與德育等六個途徑進行了探索,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在的校園氛圍良好,師生關系和諧,班級環境得以改善,保障了學生有飽滿的精神,有足夠的自豪感,自信心得以增強,自律能力也得以顯著提高。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