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下之治,在于人才。”學習完習近平系列叢書及經典讀本后,我被其中深沉含義與諄諄教導所感動,而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總書記的人民觀。
關鍵詞:師德;初心;責任心
“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一句話背后,飽含著總書記的深情,也是為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帶來信心和力量。“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如今,我們看到我們生活的巨大變化,雙十一天貓交易額突破2000億元,這背后,正是時代的變化,正是“滿足人民群眾”的新征程。“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百家講壇》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樸實的話語里洋溢的是總書記的真知灼見。同時也引起我的深思: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而我們如何為人民美好生活向往而努力?作為一名高中教師,我又該如何去做?
走進總書記的人民觀念,仿佛走進了傳統文化的世界里,有歷史,有故事。“要在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引導教育學生樹立高遠志向。”正是告訴我們每一個老師,站在三尺講臺,莫要忘了初心,莫要忘了使命。作為老師,我們的初心在學生,我們的使命也在學生。談及初心,我不由得回憶起過往,還記得,我第一次來到學校時的激動與不安;第一次與同事見面時的親切與溫馨;第一次站在孩子身邊時,面對學生們期待的眼神,我竟然有些不知所措;第一次在家長群中看到家長們回復“老師您辛苦了”,感動也知足……人生中有太多的第一次,我從校園里領略幸福的味道,感受品行的不斷提高,也開始慢慢在教師生涯中感悟自己的初心。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顆草去。這是對師德師風的心聲,對學生有仁愛之心,多關注、多關心、多創新,才能從學生入手,傳播我們的社會文明,真正做到“從孩子抓起”。教師的角色地位、社會責任很重,我們的言行舉止,我們的擔當作為,我們的言傳身教,都與其他職業不同。而師德之“德”也遠遠超過了一般的道德范疇。西漢學者楊雄說:“師者,人之模范也。”這更是對我們每一個老師提出新要求。今天,在新時代下,我們自身的道德修養、理想信念等,都可以教育學生、感化他人、輻射社會,對推動社會道德風尚的進步有幫助。《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第三集主要談到立德,何為立德?德,是一把衡量做人準則的標尺,是一種隱性的社會行為契約,是一種引領社會風氣的導向。關于為什么立德,總書記講“人而無德,行之不遠。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思想修養,即使有豐富的知識、高深的學問,也難成大器。”該怎樣立德呢?總書記講過,“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一點一滴積累,養成好思想、好品德”。百行德為首,百業德為先。因此,抓好師德師風建設,對建設人人向往的美麗中國,有著推動作用。“教育之計,百年大計。”而我們,既然選擇了教育事業,便要堅定好信念,用我們對學生滿滿的愛,承擔每一個家庭的希望。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是啊,實干是一種力量,更是一種激勵我們前行的勇氣。作為一名高中老師,我也常思考,如何真正將每一個學生都放在心上,在不斷探索中,我也堅定著一名老師的信仰。是啊,只有真正蹲下來看學生,牢記“沒有差生,只有差異”這句話,就會很容易發現孩子身上的長處和閃光點,在課堂教學上,我們更應該側重的是后進生,他們可能由于性格、學習等多方面原因,沒有多出色,但是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需要我們用恰當的方法,不斷激勵出來。有時候,語文課上,我們對后進生一句指導,一個認可,甚至是一次輕輕的拍肩膀這個小舉動,都會給他們帶去一絲鼓勵,我想,這就是激勵的效果,也是教我們如何做好“賞識”這篇大文章,學會欣賞他們的進步。對于班內的尖子生,更要關注好他們的心理變化,他們通常學習上進、家長在意,課堂的效果通常都是他們帶動起來,因此,他們的心理更不能忽略。有時候,我會巧用引領,充分發揮他們的價值,讓他們做小老師,主動幫助后進生,以提升他們的信心。
勤于讀書、肯于鉆研。我們常說,要活到老、學到老,真的是這樣,不管是毛澤東,還是青年習近平,他們都提醒著我們,要熱愛讀書。在知青歲月里,青年習近平沒有忘記讀書,即使忙到夜里,他也不忘完成每一天的讀書計劃。總書記也不止一次在講話中提到“讀書”,“先賢們的思想結晶,許多人的智慧和成功的經驗都在書里,無須經其同意便可拿來為我所用,何樂而不為?只有愚蠢的人才不讀書。”我也有些驚訝,辛苦忙碌之余,還能做到堅持讀書,這是我們新時代高中老師們應該學習的方向。我們也可以問問自己,我是否真的可以如同青年習近平一樣,將讀書當成自己學習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嗎?或許答案是否定的,但是讀完書后,我們都應該明確目標:多讀書。書中的世界、書中的知識,還需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我們作為老師,更要不忘讀書,書本里的知識永遠是我們工作的方向,更是指引我們前行的“秘訣”,多留一點時間給讀書,或許我們的精神狀態、工作狀態會達到最佳。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傳遞給我們很多正能量,在《梁家河》中描述的知青歲月里,他做過很多苦活、累活、臟活,但是不管什么工作,他都沒有一句怨言,他積極主動迎接村里的一切難題,這是他的執著,更是他為民初心的毫不動搖。我們是普通的中國人,但是我懂得自己身上的責任,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我更懂得今天的擔當。如今,我們大踏步邁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時代新征程,面對教育改革的關鍵時期,面對高中生的高考壓力,我知道,唯有腳踏實地,真正將教書育人的職責落實到位,才能真正將“人民觀”落實到教學工作。
“衙齋臥聽瀟瀟竹,一枝一葉總關情。”習總書記引用鄭板橋的詩句讓我們體會到他深切的愛民之情和誠摯的為民之心。在府衙中聽外面蕭蕭的竹聲,就像民間的疾苦聲,每一枝葉都與我的感情深深相連。一枝一葉皆生長于根,根為枝葉貢獻水分營養,枝葉為根提供雨露陽光,相依相存,就像我們教師與學生一般。教師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就會收獲學生們對你滿滿的愛心與信任。未來,我會及時反觀自己,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進學生的心里、走進教育。用我的真心、愛心、耐心和責任心,告訴學生們我與他們同在;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自己的教育事業,我想,這是我學習后的感悟,更是激勵我不斷前行的勇氣。
參考文獻
[1]續麗萍, 王泰. 秉持初心,與師德同行[J]. 山東教育, 2017(18):1.
[2]劉奕濤. 不忘初心:新時期師德建設的根本指向[J]. 廣東教育(綜合版), 2017(11):29-30.
作者簡介:王夢,1988年5月,女,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山東省乳山市第二中學,中學二級教師,課程與教學論(語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