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梅
摘要:給予特殊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加強對其智力開發的程度,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讓其能夠更好的生存于現代社會,是時代賦予我們特殊教育教師艱巨而神圣的使命,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將其落到實處。而本文的研究旨在對特殊兒童的智力進行有效的開發,理論聯系實際,立足特殊兒童的實際情況,給出了幾點開發策略,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為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更好的展開教育教學工作貢獻提供一定的幫助和參考。
關鍵詞:特殊兒童;智力開發;開發策略;有效落實
事實上,在學習過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智力因素接受、加工、處理各種信息,屬于認知活動的范疇,非智力因素是學習活動的推動者、調節者,相當于動力系統。特殊兒童的智力比較低,但是并不是說沒有智商,因此,我們應該立足特殊兒童既有的智力基礎,從非智力因素的視角出發,探尋出更多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以確保特殊兒童的智力能夠得到有效的開發,最終幫助學生學會一定的知識,實現更好的成長。
一、融入生活化教學方式,營造輕松學習氛圍
對于特殊兒童進行智力開發,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他們的自理能力,讓他們能夠更好的參與生活,給家庭減輕一定的負擔,讓他們獲得更有尊嚴。所以說,生活是他們的主陣地,也是他們最熟悉的內容,而我們的智力開發活動也應該從特殊兒童所熟悉的生活出發,站在他們的視角,融入更多他們熟悉、喜歡、感興趣的生活元素,以此來展開教育教學活動,這樣的教育教學活動才更容易,也更容易讓特殊兒童學會一定的知識和技能,而且整個智力開發過程,學習過程也會變得更為輕松、融洽。
例如,為了讓特殊兒童能夠認識人民幣,并能夠正確的使用人民幣,在實際展開教育教學活動時,就可以展開“模擬購物”的生活活動,即讓特殊兒童分別扮演售貨員和消費者的角色,并根據他們智力基礎將其劃分為幾個活動小組,第一個小組是輕度智障的兒童,在他們的錢包里放三種大小不一樣的紙幣;第二組是中度智障的兒童,給他們放兩種不一樣的紙幣;第三組是中度智障的兒童,給他們放一種紙幣,之后,讓他們展開去超市買生活用品、學習用品、零食的生活活動,教師在此過程中進行針對性的指引和幫助,在多次練習之后,學生對人民幣就會有一定的認識,并能夠簡單的應用人民幣去購物、消費。
二、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發揮學習的主動性
對于特殊兒童智力的開發,僅靠手把手的交,不停的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述是不能達到理想教育效果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給他們更多動手實踐、親自參與的機會和時間,并能夠不厭其煩的去引導、幫助、糾正,只有這樣,特殊兒童才能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和愛護,才能放下自己抵觸的情緒,戒備的心理,才能更主動的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與學習,最終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例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手工課、繪畫課、練字課,可以組織他們一起到社區參與一些簡單的活動,教他們使用手機、計算機、電話等生活中經常會用到的工具和社會,組織他們開展一些文藝活動等,總的來說,就是讓他們多動,多參與,多實踐,這樣一來,既能夠讓他們看到更豐富、精彩的世界,也能夠促進他們學習主動性的發揮,更重要的是能夠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使得他們的智力得到有效的開發。
三、加強信息技術應用程度,全方位刺激兒童感官
當今社會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新時代,在此時代下,我們的教育資源更為豐富,教學手段更為多樣,而將其應用到特殊兒童的教育教學中,不僅能夠讓他們對計算機等現代技術、社會有初步的認識,而且也能夠充分的刺激他們的視覺、聽覺、感覺等多重感官,實現感官聯動,這樣一來,有助于他們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智力也能夠得到更好的開發。
例如,在教學生認識圖形這一內容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不同顏色的不同圖形,正方形用紅色,長方形用粉色,三角形用藍色,圓形用黃色,讓特殊兒童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顏色不同形狀不同,之后為了讓學生更清楚的分辨出不同的圖形,就可以用加粗、換顏色等形式標出不同圖形的不同角和線條,讓特殊兒童能夠發現圓形是曲線而其他圖形是直線……這樣一來,學生能夠比較輕松的認識更多的圖形,有助于更理想學習效果的真正實現。
總的來說,特殊兒童作為社會上一群特殊的群體,他們由于先天的不足,在學習、生活中會遇到更多的困難,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擔負起時代賦予我們艱巨而神圣的使命,從多方面著手,探尋出更多有效的智力開發方法和策略,以幫助他們更好的參與學習,更好的參與社會,更好的生活成長。而本文給出的融入生活化教學方式,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加強信息技術應用程度三個策略是個人實踐之后認為比較有效、可行的三個,當然,不夠完善和具體,在日后的教育教學、相關理論知識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中,我還會繼續探索,繼續為特殊兒童收獲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努力。
參考文獻
[1]趙靜.探析提高特殊兒童對美術興趣的策略[J].科技風,2019(26):251.
[2]徐德剛.論融合教育理念在特殊兒童教育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32):38.
[3]柳謙,張貝貝.基于可行能力的特殊教育質量評價[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9,33(03):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