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夢雯
阿里健康副總裁楊鋒坦言:“我們在互聯網領域做了很多事情,在持續往前走,涉及醫療核心的還不是很多。作為一家醫療健康的公司,我們一定要深入醫療的內核中,移植隨訪是非常好的領域。”

構建大健康生態五年后,阿里健康發布了一款“器官移植隨訪平臺”,試圖切入醫療核心。
7月18日,阿里健康宣布上線“器官移植隨訪創新平臺”,該平臺與移植領域權威醫學專家共同搭建,希望將傳統線下隨訪模式轉移至線上,幫助改善目前國內器官移植術后管理困境。雖然此前阿里健康曾組織執業醫師、執業藥師和營養師等人員為來自淘寶、天貓、支付寶等終端用戶提供健康咨詢服務,但和輕問診服務不同,它主要是為醫院移植科打造的器官移植患者溝通管理隨訪平臺。這也是阿里健康第一次通過支付寶與釘釘兩大入口來搭建醫患溝通管理平臺。
“這個平臺不止是一個溝通平臺,”在發布會現場,阿里健康CEO沈滌凡表示,“‘隨訪平臺’有兩個特點:第一,以醫生為核心,醫生服務患者,就像淘寶平臺是圍繞中小企業服務消費者的平臺一樣;第二,需要把一系列的生態體系,包括服務者等一系列的生態體系納入系統當中。”
阿里健康目前有追溯平臺、醫藥電商、消費醫療、互聯網醫療、智慧醫療五大業務板塊,該“器官移植隨訪平臺”隸屬于阿里健康互聯網醫療事業部。
“移植隨訪平臺這件事對阿里健康來說意義非常大,”阿里健康副總裁楊鋒坦言,“我們在互聯網領域做了很多事情,在持續往前走,涉及醫療核心的還不是很多。作為一家醫療健康的公司,我們一定要深入醫療的內核中,移植隨訪是非常好的領域。”
隨著國內器官移植技術的成熟,移植手術量呈現逐年遞增態勢,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肝移植大國。器官移植患者的術后長期隨訪、跟蹤管理與患者的存活率密切相關。
器官移植患者數量的逐年累積,推動了移植術后隨訪制度的建立。但由于隨訪路途成本高等問題,患者定期隨訪面臨諸多現實困境,而通過電話或其他互聯網社交工具等傳統方式的隨訪,不僅不利于患者隱私的保護,也給患者的院外管理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此次阿里健康搭建的器官移植隨訪創新平臺將傳統線下隨訪模式轉移至線上。
在具體操作上,移植隨訪平臺入口在支付寶上。根據阿里健康互聯網醫療事業部總監董宇介紹,有了這個平臺,患者相當于多了個可時時溝通的口袋遠程復診工具:只需用支付寶掃描線下就醫時醫生提供的二維碼即可一鍵關注專家團隊。
在楊鋒看來,器官移植的需求明確,患者手術之后需要住院多久、離院之后吃什么藥、什么時候應該復查、什么時候應該隨訪等,在這些領域互聯網可以發揮作用。“肝移植是很好的切入點。”
“中國每年肝移植隨訪數量接近5000例,手術量基本上位居全球第二。”在發布會現場,董宇如是說。
據新華社報道,2017年,我國全年共完成肝臟移植手術4732例,肝移植患者術后5年的生存率,從2014年的59.57%提高至2017年的71%。手術生存率不斷提高,對患者術后的自我管理及醫患溝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副院長夏強坦言,每次隨訪中,整理和調閱患者病歷都會耗去醫生很多精力,而且紙質化、碎片化的患者檔案及資料也不利于后續病歷的結構化及移植領域相關學術研究的推進。
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肝移植科主任、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委員蔣文濤則將傳統隨訪模式存在的問題總結為五點:
1.移植術后隨訪工作未得到充分重視;
2.離院后的醫患溝通嚴重不足;
3.患者隨訪不便,購藥困難;
4.沒有完整的術后患者隨訪檔案,數據零碎、不完整;
5.大量重要隨訪數據丟失,難以開展大樣本臨床研究。
為了提升隨訪的質量和效率,阿里健康和移植科的專家們經歷了七八個月的共創,發布了該器官移植平臺。通過平臺,患者可以與醫生在線溝通交流,定期反饋恢復狀況,還可拍照上傳報告;醫生則可以在平臺上調閱患者過往就診記錄和病歷,觀察用戶各項相關指標。
移植隨訪平臺在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試運行一段時間后,蔣文濤發現實際效果比他想象的好很多。“患者熱情度非常高,特別熱衷于自己填數和上傳報告,每天他們自己使用的點擊率以及推送文章的點擊率超乎我的想象。”
為何先從器官移植平臺做起,而不是隨訪需求更強烈的慢病管理?在發布會現場,不少人都產生了相似的疑問。
蔣文濤透露:“將來這個平臺一定做成慢病隨訪平臺。”在蔣文濤看來,互聯網和醫療跨界非常困難,因為整個內容跑通需要涉及互聯網醫院的建立、醫保政策的開通等很多問題。但移植平臺是很好的切入點,因為做完手術后,終身隨訪、終身吃藥,對醫生的依從性非常高。
“雖然中國糖尿病患者的數量很大,但治療率不到60%,剩下40%知道自己有病,但不去治。”蔣文濤坦言,正因如此,慢病管理要跑通整個鏈路并不容易,“先在移植平臺真正完善了,才能讓慢病患者受益。”
值得關注的是,阿里健康發布的這款“移植隨訪平臺”并非一個獨立的APP。
醫生的入口設置在釘釘平臺上,依托釘釘工作臺,醫生可以調閱患者過往就診記錄和病歷,觀察用戶各項相關指標,基于用戶上傳的相關信息,平臺可實現數據的結構化和量表化。
“醫院的應用就直接‘長’在釘釘上”,楊鋒表示,醫院可以通過自身需求看是否需要“隨訪平臺”這一應用模塊。
作為阿里“未來醫院”的醫院管理系統提供方,釘釘目前已經成立獨立的團隊進入醫療行業,幫助醫院實現數字化管理。截至2018年末,有3000家二級以上公立醫院使用釘釘,同時有30萬醫生啟用釘釘。
但該隨訪平臺推進醫院的思路并非直接在釘釘平臺上推廣,楊鋒坦言,會先在第一家產品打磨好的基礎上,再多家同時推進。
目前,該平臺先期已在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進行試點,隨后,浙江省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樹蘭醫院等和上海、鄭州、成都、長沙等地的醫療機構將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陸續落地。董宇表示:“9月30日之前,會有6個中心的拓展。”
既然希望打通完整鏈路平臺,主營業務為醫藥電商的阿里健康,是否會從前期的器官移植隨訪接入后期患者的購藥服務,以實現商業化探索?
楊鋒表示,移植隨訪平臺這個項目初衷并非出于商業考慮,“移植之后終身都要隨訪,在存活率當中隨訪占了很大的比例,醫療只占部分的比例,這個問題怎么解決,這是我們最主要的出發點”。
目前,該隨訪平臺還是圍繞患者如何聯系到醫生、醫生的隨訪如何進行等,溝通如何系統化建檔、結構化數據存儲等醫生和患者的核心訴求。但楊鋒也坦言:“等平臺真的完善后,后面可能有一些商業的空間,那是后面再做的。”
(編輯 宦菁 huanjing0511@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