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春姬 李虎杰
摘要:1978年我國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這意味著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新的歷史變革給朝鮮族地區的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隨之人的價值觀,家庭結構、人際關系、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新的時代背景下班主任要認真關注“留守”學生,加強對他們的教育。要深入了解“留守”學生的類型和特點,結合對學生家長的訪談記錄和班主任工作日志,整理出“留守”學生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
關鍵詞:留守學生;班主任;教育現狀;對策
一、“留守”學生的教育現狀
為了更加深入了解“留守”學生的教育現狀,筆者從上一屆負責的班級和本學期任教的班級里開展了問卷調查和隨機采訪。此外,結合筆者所寫的教育日志,分析“留守”學生的教育現狀。
1.采訪學生
學生 (金某,女生)
我的父母都在美國。他們在我7歲時,為了養育我去韓國打工,后來又去了美國。奶奶從7歲開始一直在照料著我。爸媽答應過我,當我上高中時,就會回國,可到現在他們還沒回來。我非常羨慕其他父母在身邊的同學。每當學校組織運動會的時候,父母會過來給他們加油助威;還可以跟父母一起去旅行,留下美好的回憶。我爸媽給我的錢倒是很充裕。我只好用努力學習的方式來,安慰孤獨。因為只有成為模范生,才能得到老師的嘉獎。延邊一中的學生都非常優秀,我剛從圖們考到延邊一中時,我的壓力非常大。幸運的是,我遇到了關心和鼓勵我的老師和同學。因為有了他們的悉心幫助,我的學習成績才能一直名列前茅。雖然偶爾也會和父母通電話,但總感覺有一些的陌生感和距離感。
2.采訪家長
金某的家長 (女生的父親)
因為是高三,她最近總是很晚才回家。問她為什么回來這么晚,她卻大發脾氣,然后回到自己的房間,‘砰’地一聲關上房門。聽說孩子們在高中階段,尤其是高三,越抓越叛逆。班主任也說過,和睦的家庭氛圍對學習會有幫助。所以,最近不怎么管教孩子,只能用焦慮的眼神觀察她。孩子自認為已經長大了,對我有些不理不睬,心里真有點不是滋味。
3.班主任日志
我們班有一個學生,父母都不在身邊。據該學生講,父母早早就離了婚,母親在韓國組建了新家庭,還生了個孩子。父親為了掙錢也去了韓國。最近,在工地干活時,傷到了左眼,現在連工作都不好找了。是奶奶(已故爺爺的后妻)可憐她,把她當做自己的親孫女來照顧。由于孩子的情況實在特殊,于是向學校申請了助學金,并在社會很多愛心團體的幫助下,維持著目前的學業。
二、存在的問題
1. 祖父母家庭
與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學生當中,半數孩子不聽祖父母的勸言,半數則與爺爺(姥爺)、奶奶(姥姥)交流心里話。究其原因,不難看出以下問題。
祖父母在教育學生方面,對子女實行過度的溺愛保護,疏于對學生的管理,有時教育方法不太恰當。其結果,這類家庭的學生,欠缺自律性,自尊心強,自私,自立能力不足,心里抗壓能力差。有些學生表現為社交能力與適應能力較差,缺乏包容之心。
2.單親家庭
單親家庭的撫養人要履行父母雙方的所有職能,但有時卻不能滿足子女的基本需求。關于高中階段的教育認知不足,時而會導致雙方出現不適應現象。對子女的溺愛,過度的責任心,往往會引發父母的過度保護。有時對子女的過度期望,也會引發學生的情緒變化。
每個學生都希望有一個完整、和睦的家庭,同時也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關心和關愛。缺乏情感交流會導致心理饑餓現象,具體表現如下:
缺乏父愛的學生,無法得到安全感,較容易感到不安,不適應學校生活。
缺乏母愛的學生,表現為不易抒發自己的情感,有自卑心理,不關心他人。
3.其他家庭
此類家庭學生,因失去雙親或失去父母當中的一方,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造成心理上的不安。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子女,缺乏情感上與成年人建立深厚關系的機會,同樣也缺少模仿、學習他人的機會。以上種種都限制這種家庭學生,無法積極融入到集體生活,無法與他人進行深層次的交流。
除此之外,此類家庭學生在學業方面,抱有不理性的信念;或是對學習感到質疑和不安,否定自我,從而逐漸喪失對實際自我的認知,對學習越來越沒有興趣。他們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感。自卑心理、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方式,導致他們社交能力的下滑。日復一日,他們逐漸對學校生活失去了興趣。
綜上所述,“留守”家庭子女的不安情緒、對學校生活的不適應狀態、發生其他行為問題概率,略高于普通家庭子女。
三、關于“留守”學生教育問題的對策
對“留守”學生來說,他們的成長環境是非常特殊的。在最需要家庭溫暖和支持的成長階段,因種種原由,他們在生活、學習、成長當中不可避免地經歷了許多變化,留下了很多遺憾。“留守”學生的主要活動區域是學校,所以我們盡可能地在學生所在班級里,彌補他們在成長當中所留下的各種遺憾。
調查發現,67.2%的“留守”學生熱愛班級。這表明他們對學校的依賴程度較高,同時也說明他們非常重視校園環境、老師的關心和愛護、學生之間的友誼。
在擔任班主任期間,筆者認為給予“留守”學生充分的關心和理解,但調查結果顯示,誤解老師的學生比例高于一般學生。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與應試教育不無關聯。許多“留守”學生是由于家庭的變故,產生了各種問題,繼而學習熱情受到嚴重打擊,最終導致學習成績下滑。這部分學生認為,班主任只關心“優秀的學生”,而對自己漠不關心。
作為班主任,由于欠缺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在面對學生出現情緒不穩,行為異常時,非但沒有經過準確的分析,反而嚴厲地斥責過學生。心靈上受到打擊的學生,從自身的認知觀出發,往往會出現錯上加錯的情況。
對策1: 制作關于“留守”學生的檔案
從入學初,開始制作“留守”學生檔案,以便了解他們的家庭狀況,觀察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行為等,并記錄其變化過程。
對策2: 強化關于“留守”學生的教育管理
“留守”學生是有別于正常家庭學生的特殊群體。他們的思想、性格、心理特征都不同于一般學生。因此,需要教師走近他們,進行推心置腹的交流。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也可以進行家訪,了解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以便對他們因材施教。
對策3:以關愛撫平傷痛,以友情彌補親情,嚴格要求學生
“留守”學生深受班主任老師的影響。所以,教師要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努力成為一名具有人格魅力、自我調節能力的授業傳道者。給予“留守”學生更多的關愛和支持,在悉心教導的同時,也要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此外,還可以通過組織主題班會、講座等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充分認識到錯誤的行為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對策4: 創設活動環境,消除“留守”學生的自卑心理
高中階段的“留守”學生,怕自己的處境被同學知道,所以他們的精神壓力非常大。作為班主任教師,要面對客觀現實,公平公正地對待每個學生。針對具有領導能力的學生,給他安排相對重要的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既可以增進同學之間的友情,也能培養該學生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面對能力較差、性格比較靦腆的學生,給他(她)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多給一些表現自我的機會。通過這些活動提高他們的自信心。
對策5:改進教育方法
第一,鼓勵學生,提高他們的自信心。
調查發現,“留守”學生自信心易受挫,自暴自棄。因此,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例如,完成任務或者做出成績時,一定要在第一時間給予鼓勵,提高他們的自信心。
第二,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善于發現“留守”學生的優點和特長,給他們提供磨練自己的機會和舞臺,讓他們積極參與班級管理,主動參與集體活動和社會實踐。通過這些活動提高他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第三,培養“留守”學生形成健康心理和性格
通過與心理健康教師的交流,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引導他們以更加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學校學習和家庭生活。
四、結論
綜上所述,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留守”家庭可分為三種,即單親家庭、祖父母家庭、其他家庭。
第二,從“留守”家庭的現狀分析得知,分居型單親家庭大幅度減少,喪失配偶家庭的比例也呈現出下降趨勢。相反,因出國、離婚、到鄰近城市就業所造成的單親家庭比例迅速增長。這些轉變無法為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的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三,由于出國、離婚等原因,“留守”學生在學習和人格發展等方面出現種種問題。研究表明,學習成績受非智力因素的影響較大。家庭環境是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留守”學生受家庭環境的影響,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對授課內容理解不到位,無法適應學校生活。此外,還表現出頂撞教師,與同學發生沖突等行為特征;抑郁、易怒、煩躁、自卑、猜忌等性格特征。
第四,從原因分析來看,家庭、學校、社會全方位考慮“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要擔負起教育好“留守”學生的責任和義務。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教師在解決問題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班主任教師要正確認識“留守”學生教育問題的迫切性和嚴重性。
因此,加快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結構,促進學生們的全面健康發展。班主任教師全心全意愛護“留守”學生,要對他們給予足夠的關心和呵護,做到交流無障礙、溝通無阻礙,解決他們所固有的問題。例如克服自卑、懦弱等,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五、后記
“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最引人注目的是在20—21世紀交替的時期。當時,延邊州教育相關部門考慮到“留守”學生教育問題,針對朝鮮族教育問題的嚴重性,多次以“留守”學生教育問題為主題,開展了豐富多樣的活動。這些活動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同時也為本次調查打下了良好基礎。作為奮斗在教育一線的班主任教師,筆者也是在這時候對“留守”學生的看法,發生了變化。尤其是擔任2018級學生班主任以來,開始從 “留守學生一定是問題學生”的偏見,轉變思維模式,以全新的視角,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期間筆者遇到了許多優秀的“留守”學生。例如:克服父母不在身邊的孤獨,以此作為學習動機,更加發奮學習的學生;相比起隱瞞的痛苦,坦然、積極面對現實,以一種豁達的心態,積極參與學校各項活動的學生;在班級遇到處境相似的同學,可以互相鼓勵前行的學生;理解父母的苦衷,為理解父母的選擇,而付出努力的學生;在種種情況下,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的學生。
總而言之,作為班主任教師,對待“留守”學生,不可以帶有色眼鏡,必須客觀地接受他們。這同樣也是我們社會更加成熟的體現。此外,學生的心理問題、學習問題、學校生活與家庭生活、社會活動與社會生活等等,都是“留守”學生教育問題的各個層面。筆者呼吁學校、家長、社會,一定要齊心協力,共同解決好這個問題,為“留守”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陰俊娥 .心與愛的融合 – 淺談對留守兒童的教育[J] .黑河教育 .2019(8)
[2]高迎.基于大數據技術的精準教育扶貧研究[J] .科技風 .2019(8)
[3]張全林.“爸媽在哪”錐心之問何時休[N] .江西政協報 .2019(7)
[4]金海英. 朝鮮族家庭教育的歷史與現狀.[M].延邊教育出版社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