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燕
摘要:在高中語文大綱中明確規定:“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對于學生學好其他學科和今后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有利于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吸收人類進步文化,提高國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語文學科的教育功能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語文教育都是逐漸滲透,慢慢浸潤,積久而發生作用的。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育;多方面;浸潤
《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通知》中提到:高中階段教育是學生個性形成、自主發展的關鍵時期,對提高國民素質、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特殊意義。普通高中課程是實現高中階段育人目標的重要載體,體現著國家意志,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而語文是教育的基礎,從小學到高中,語文這一學科都扮演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在位置方面還是在課時方面都很受重視。一方面,一個學生無論是在學習哪個科目時都是以語文為基礎的,可以說是它在教育領域擔當的責任重大,另一方面語文被視為一種工具,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一種渠道。
語文學科究竟是一門什么樣的學科呢?它既不是語言學,也不是文字學;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課,也不是文學理論、文學創作、文學批評和鑒賞課。然而,語文學科與它們都有關系,不但如此,語文還聯系著廣闊的現實生活,聯系著悠久的文化傳統乃至一個民族的生態、心理、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特征等等,所以我們經常稱之為“大語文”,那么“大語文”的教育作用肯定也是巨大的了,涉及到多方面的,而且“大語文”的教育特點都是逐漸滲透,慢慢浸潤,積久而發生作用的,就似春風化作雨,浸潤細無聲。
一、浸潤著“人文味”的語文教育,幫學生“鑄魂”。
人文教育即將人類優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過知識傳播和環境熏陶,使之內化為人的品格、氣質、修養,并成為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中科院院士楊叔子曾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優秀的人文文化,就會不打自垮。”如今,人類的生存環境、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而許多青少年學生卻缺少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語文學科是滋養人文精神的沃野,這個時候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語文人格教育,就是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當中,有意識、有計劃地結合語文知識的傳授和語文能力的培養,對學生實施人格教育的活動。① 語文教學要充分挖掘人文資源,既要注重知識的傳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體地講,就是語文教學要堅持用課文中飽含的真善美,幫助學生提高人生境界,豐富美好心靈,塑造健全人格。為此,語文課堂上,教師要不斷融入人文精神,在學習《記念劉和珍君》的時候,我讓學生通過對文章的學習,認識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及其御用文人的兇殘卑劣,學習愛國青年的革命精神,樹立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也讓學生感受到他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來之不易,讓他們可以理解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引領他們秉愛國之志、走愛國之路、做愛國之人。通過學習《游褒禪山記》,讓學生明白作者通過記敘游覽褒禪山,進而議論抒發了感想:無論治學處事,都首先要有百折不撓的意志,才能無譏無悔,同時還應該有“深思而慎取”的態度。這些不論是古代還是今天,都有重要的意義。中學語文課文中還有很多反映孝道的教育,比如《散步》,《木蘭詩》,這些課文都讓學生理解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和孝敬父母的淳樸感情。通過對這些課文的學習,學生的道德觀念也發生了變化,他們在不斷此追求真善美,完善自己,改變自己。在語文課堂中融入“人文味”,讓語文教學成為鑄造學生靈魂的主要手段。
二、浸潤“人情味”的語文教學,助學生“育情”。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塊土壤上。”②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與互動的過程,而教材也“不是無情物”,課文是承載和傳播情感的載體。劉勰在《文心雕龍》里曾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苯虒W中,只要教師能引導學生付出真情,使學生的情與文章的情融為一體,語文教學就會達到“情滿于山,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浸潤著“人情味”的語文教學過程,可以引導學生與優秀的文化接觸,與古今中外的高貴靈魂對話,充分挖掘和發掘課文的情愫,讓學生始終涌動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熱愛祖國、關愛社會、眷念故土、珍愛青春、感恩親情和悲天憫人的情感,不僅可以實現語文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還可以實現教育的育人目標。如諸葛亮的《出師表》,魯迅的《藤野先生》,朱自清的《背影》,魏巍的《我的老師》,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等文章都有非常明顯感恩內容。讓學生知道父母、朋友、教師、國家以及大自然都有恩于我們,我們也要好好學習,長大后回報社會,這也是我們對社會的感恩。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從《邊城》中認識祖孫、兄弟之情,從《我愿意是急流》中領悟無私戀情,從《雨霖鈴》中體悟“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離情別緒,從《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確,語文教學處處浸潤著“人情味”,情意綿綿,怎一個情字了得!
三、浸潤“文學味”的語文教學,可以使課堂“詩化”。
在高考指揮棒的引導下,語文課堂成了無硝煙的另類戰場。課堂上到處是“拉網式”的知識點專項練習或“查漏補缺式”的專題技巧訓練,教材中那些充滿詩意,閃耀著作者思想與人格光輝的文本也被大多數教師異化成了傳授閱讀技巧和答題技巧的例子。據統計,現行各種版本的語文教材中,文學類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見,語文課堂亦是浸潤在“文學味”中,讓語文教學實現“詩化”課堂,對于中學語文教學是多么重要。
教育家葉圣陶說:“如果學生能善讀、多讀,自必深受所讀書籍文篇的影響,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緒與技巧自然能漸有提高。③ 中學語文課本包括課本和讀本,皆為中文精品,課本是中學生儲備素材最方便、最直接的信息來源。在語文教學中“詩化”課文,讓語文教學浸潤著“文學味”,可以引領學生品味或幽雅或豪邁、或沉郁或飄逸、或諷刺或幽默的優秀文學作品,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性情,豐富他們的詩化語言。在學生的習作《靜的魅力》中就體現了對課本素材的獨特感悟和靈活運用,“詩化”的語言也是提分的亮點:“現實的世界里一片狼藉,物欲橫流。素琴吟風的高雅不再,短笛賞月的古韻難留,靜的魅力應該是它能讓人發覺身邊的美好。若沒有靜,張繼聆聽不到姑蘇城外,悠揚清越,余音裊裊的夜半鐘聲。若沒有靜,朱自清欣賞不到田田荷葉,撫疏楊柳搖曳生姿盎然情趣。若沒有靜,徐志摩更找尋不到深藏在星輝斑讕里的美好。正是靜的魅力讓他們擁有善于發現美的眼睛。”??? 語文課堂浸潤“文學味”,“詩化”語文課堂,引領學生走進文學王國,閱讀經典,欣賞文學作品中呈現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豐富人生,可以讓學生在審美鑒賞活動中主動提高審美能力,讓學生的生命在閱讀中展現更多的精彩。
四、浸潤“生活味”的語文教學,讓寫作“生活化”。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課文無非只是個例子;學生一個學期就學二、三十篇課文,根本解決不了問題。”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钡拇_如此,生活確實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浸潤“生活味”才能讓學生的寫作更接地氣,更有感而發。
我在任教的兩個班級布置了一篇以“我最喜歡的一本書”為話題的作文。通過對作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校園小說及青春傷痕小說頗受同學們的喜歡,如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左手倒影,右手年華》《夏至未至》,饒雪漫的《校服的裙擺》《左耳》等。學生作文中的兩段話道出了他們對這類小說的閱讀心理,“青春年少的我們總懷著一些對愛情與友情的幻想,對于這兩樣東西,我們都有著自己的理解,有時候無處訴說,便選擇了青春小說。因為從中我們也會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身邊人的影子?!薄啊蹲蠖纷屛铱吹搅俗约?,看到了朋友,看到了生活……像一個局外人一樣去看清高中生活所有的一切,懂得自己在做什么?!蹲蠖吩忈屃烁咧猩乃妓?,高中生的叛逆。他們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自己,希望自己能擁有屬于自己的他(她),他們希望做自己。”生活猶如潮水,每時每刻都激蕩著我們的情感,刷新著我們的知識。教師只要能在課堂上浸潤“生活味”并及時抓住學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動,引導學生反復咀嚼,仔細玩味,語文課堂就必然會充滿生活的激情,綻放出美麗的光彩。
要想讓語文課堂浸潤“生活味”,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既有經驗為基礎,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設各種學生能夠自主探究的學習情境,通過內引、外聯、對比等方法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等資源,讓學生在動手做、動腦想等實踐活動中,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而充滿生命活力的能力。
五、浸潤“新聞味”的語文教學,為學生的人生“導航”。
語文課堂上,教師恰當地導入具有時代特征的新聞類知識,可以創設新穎獨特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參與探究學習的激情,陶冶他們的情操,激活他們的思維。
學生關注新聞類的知識,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積累了眾多寫作的素材,寫起作文來也就得心應手了,嘗到了甜頭的他們更加明白了課外知識面拓寬的好處,就自覺的去閱讀更多的課外讀物,更自覺地去關注時下的熱點新聞了。
學生習作《伴夢前行》中就結合新聞闡述了他所理解的“中國夢”:“伴夢前行,沙場秋風軍魂現。2017年的建軍節是一個平凡又意義非凡的日子。說它平凡是因為建國以來,每年都有它的身影,老百姓大多已司空見慣;說它意義非凡是因為在今年的建軍節,習近平主席在沙場來了一次大閱兵,這是國家領導人第一次在沙場進行大規模的閱兵儀式......整齊而又強大的軍隊,先進而又精良的武器,堅毅而又愛國的軍魂,就算隔著電視也能體會到我們國家的強大,人民子弟士兵愛國護民的堅定信念。沙場點兵所呈現的壯景,是中國夢帶給我們的。中國夢,讓我們在強軍路上不斷前行?!倍硪粚W生習作《先民安軍強而后和天下》也利用關注的新聞知識來描述她理解的“中國夢”:“杜甫窮國之時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而如今,我們的習主席也帶領我們進行了棚戶區改造,讓在棚戶區居住的人們能住上溫暖的家。改善住居才能走向富強。家是我們遮風避浪的港灣,而溫暖、踏實的家是幸福生活的體現。習主席幫助棚戶區的人們走上幸福之路,人們能夠安居樂業,我想這就是中國夢吧?!边@些當下新聞素材的運用無疑使得他們的作文都到達了“深刻”這一層次,而能到達這一效果肯定跟平時課內的浸潤和課外的收集積累有著密切的聯系。
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民生,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報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新聞信息,有針對性地進行發布,鼓勵學生辯證地看問題,培養學生認識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讓課堂這一小天地,成為學生的人生導航標。
總之,語文教材蘊藏著豐富的德育資源,作為施教者的語文教師不僅僅是“教書”,更要“育人”,讓語文浸潤學生的人生是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的殷殷期盼。語文教師必須高度重視語文教學的教育作用,身體力行,勇于創新,針對青少年學生的年齡特征,探索各種行之有效措施,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內驅力,激發學生對語文課堂乃至社會熱點的濃厚興趣,使之既能讀好“圣賢書”,又能知曉“天下事”,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及文化品位,以文之“活水”,啟道之“清渠”,來塑造人之靈魂,讓學生通過語文春風化雨、細無聲的“浸潤”教育使自身思想上發生一些變化,使之成為德才兼備的國家棟梁。
參考文獻
[1]程紅兵《中學語文教學》2008年01期
[2]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
[3]《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4]《葉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