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燕
從黨的十六大提出“文化體制改革”,到十七屆六中全會制定“文化強國”戰略部署,到十八大明確“文化強國”,再到十九大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醫院也是如此,必須持續凝練學科與文化共舞,質量與文化共鳴,服務與文化共生的“創新文化”“奮斗文化”“感恩文化”。本文以醫院 文化建設為切入點,重點闡訴醫院文化治理與高質量發展之間的密切聯系。
一、傳播優秀文化,打造“醫院樣板”,塑造團隊致勝的時代品牌
醫院的永續發展需要社會的信任與口碑,需要文化的熏陶與感染,更需要品牌的烘托與傳遞。首先是要適應時代發展,抓住主線。每個年代的醫院文化都有著自己的內涵基因,有靈魂的文化才是能夠引起共鳴的文化。圍繞醫院的高質量發展戰略,一是要立足“以病人為中心,提升醫療品質”的宗旨,推動各個層面的文化提煉,讓醫院的精神和核心價值理念背后都有著豐富的事例和標桿,營造思想引領、文化育人、公益為民有機結合的發展氛圍。二是要搭建文化渠道,彰顯品格。針對不同媒體渠道,建立以惠為本的“點、線、面”立體交流體系,讓業界大咖、學科大家、先進人物依次登臺,培育一個創新創業、思維開放、求真務實的品質之師;建立以人為本的“人、從、眾”立體傳播體系,讓弘揚醫院精神,濃厚人文品味唱響醫院,讓群眾就醫獲得感,職工使命認同感能相得益彰。三是要注重社會輿論,建立適宜的輿情監測機制。我們都應有一雙發現問題的眼睛和一套信息轉化的思維。通過充實醫院的輿論監測員和引導員隊伍,鼓勵全院上下利用網絡互動,尤其是在公共危機發生時與醫院積極配合稀釋負面影響;通過盤活 “熱點”事件中的“既有因子”,在苗頭初期就加以把握,講好醫院故事,從而匯聚網絡輿論陣地的強大正能量。
二、弘揚公益基因,傳承“醫院精神”,堅守“公益惠民”的醫者仁心
醫療聯合和脫貧攻堅是新時代公立醫院回歸公益的兩大平臺。一是要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同向發力。通過著眼完善醫療救助政策、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加大技能幫扶力度,實現“科學扶貧、暖心扶貧、協同扶貧”的三扶效應,全力決勝脫貧攻堅的醫院戰役。二是堅持網絡、現場和培訓相輔相成。利用現場教學來規范操作,補齊短板;利用遠程教學強化標準,拓展視野;利用專項培訓提升技術技能。采用一對一、“師帶徒”的方式,結成緊密幫扶團隊,探索以基層醫院服務能力提升為核心,“人才共享、臨床共享、科研共享和利益共享”的分級協同機制。三是堅持預防、診療健康全程服務。通過推進疾病篩查、社區衛生服務、慢病干預等方式,建立以關口前移及院后延伸的公共衛生平臺,通過便民利民、文明創建、志愿服務等方式,建立醫療資源全方位覆蓋的志愿服務支撐機制,精準對接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讓公益精神在反哺社會中落地生根。
三、團結服務職工,凝聚“醫院智慧”,形成奮揖爭先的磅礴力量
圍繞《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和全總十七大精神,既要圍繞醫院大局建功立業,也要聚焦群眾做好關愛與服務。一是聚焦改革進程,強化群團組織建設,切實增強政治性。堅持以“職代會為核心,以職工民主權利為重點,規范工作程序為保障”的職工民主管理制度,帶領全院職工在大變革中找準“發力點”,不斷提高群團隊伍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二是要聚焦創新機制,推進典型帶動,切實增強先進性。通過文化活動、崗位競賽、技能培訓等喜聞樂見的形式和方法開展工作,大力弘揚勞動精神、首創精神、工匠精神,深化青年文明號、巾幗建功號等創建活動,真正讓職工當導演、唱主角,努力把人才資源轉化為醫院科學發展的“推動力”。三是聚焦隊伍建設,突出服務功能,切實增強群眾性。充分發揮工會的橋梁紐帶作用,完善職工幫扶和救助網絡,尊重醫務人員的勞動成果和辛勤付出,激發廣大職工的職業榮譽感和團隊歸屬感,把群團組織建設成為推進醫院高質量發展的堅強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