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庭廷
摘 要:“釘子板上的多邊形”是五年級上冊綜合實踐這一領域的內容,屬于規律探索類課型。新教材安排這一實踐活動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得出一個結論,而是重在讓學生經歷規律探索的一般過程與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的眼光,科學嚴謹的態度,歸納概括的能力。
關鍵詞:多邊形教育;PPT教學;規律
(一)引出問題,激活猜想
教材畫出釘子板上的四個圖形,依次是三角形、直角梯形、有3個直角的五邊形、平行四邊形,它們內部各有1枚釘子,安排學生進行以下幾項活動。
首先,分別算出每一個圖形的面積,數出各個圖形邊上的釘子枚數,把這些數據填入教材的表格里:接著,
根據直觀的圖形和表格里的數據,說說自己的想法,交流各人的發現。
但是我并沒有直接開始活動,是為了照顧班級里的一些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為了達到全員參與,我先通過三個圖形,帶大家一起復習了求多邊形面積的三種方法。分別是(數一數、公式計算、分割填補三種方法)。如下圖:
這張ppt既幫助學生回顧了一下求多邊形面積的方法,又引出了面積和釘子數的關系。
多邊形邊上的點越多,多邊形的面積越大。
我是在引出這個猜想之后,才來開始例題的教學。先讓學生觀察圖形,想想自己要用哪種方法去算面積。基于學生學情調研結果分析,發現學生在確定三角形底的長度時候,會下意識的去數點。底明明是2卻被學生弄錯成了3。教師在這個地方應稍微介入示范一下。
在完成例題的表格之后,學生思考從這個表格中的發現。這個地方學生如果說成:釘子數是面積的2倍,那我就引導學生反過來說一說,面積是釘子數的一半。一定要多請幾個學生去說一說,并且最好讓學生說清楚這個規律的來歷。要是在第2環節處理草率的話,就會有小部分學生不能總結出內部有2顆釘子時的規律。教師應該在這個環節再多花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去觀察,去發現,去總結這個面積和釘子數的關系。只有學生真正的去學習了,真正去發現這個規律,這樣的學習過程才能成為真正的探究。
(二)探究多邊形內部釘子數
教材上是讓學生觀察這4幅 圖,發現它們的共同特征。(內部只有1顆釘子)然后直接問“如果多邊形內有2枚釘子,多邊形的面積與它邊上的釘子數又有什么關系呢?”提出了新的研究內容與任務。學生在上面研究的基礎上,平鋪直敘的進入這一段的探索活動。
這一段的探索活動與前面一段基本相同,所以學生會直接利用前面探索中的做法與經驗。
我當時是這樣設計的,我把例題的三角形拉升變形,讓學生去觀察現在的N是,4,按照S=N÷2,那么面積是2.說出這個答案之后,讓學生去體會這個2矛盾的。面積明明變大了,為何面積還是2?
當時我是這樣問的,后面這幾幅圖的面積變了嗎,是不是也不符合呢?現在想然這個問題問的就非常不合理,這種問法,學生不用思考就會直接回答不合理。所以老師要對自己的提問非常有針對性才行。這個地方如果再給學生2分鐘的時間,小組之間算一算,體會這個矛盾的所在。然后再引導學生去觀察比較,變化前和變化后的區別到底在哪里。上面內部釘子數是1,下面內部釘子數是2.我覺得如果當時這個環節我是這樣處理的話,學習才是真正發生的。)通過這些,引導學生發現S=N÷2,僅僅在a=1的時候適用。
對于a=2的教學設計,第一次教學這課我是讓學生在點子圖上畫出內部有2顆釘子的多邊形,算算面積,數數邊上的釘子數,然后小組匯總多個情況,并嘗試總結a=2的時候的規律。第二次教學這課,我讓學生把變化后的多邊形面積算出來,這個時候我可以直接用這些數據了。都是內部釘子數是2的情況,并且面積有了,邊上的釘子數也有了。拿這一串數據進行分析,同樣也能總結出規律。我覺得這樣做既完善了第2環節過程,又節省了第3環節的時間。
(三)引導猜想,概括規律
我是讓學生聯系之前發現的規律,猜一猜,當多邊形內部有3枚、4枚釘子的時候,它的面積又和邊上的釘子數有著怎樣的關系?
這個地方,我是先猜,然后畫圖數一數、算一算看看是否符合剛猜測的規律。第一次教學這課我就直接提問到如果a=x的時候,s=?呢。當時就有部分學生概括不出來這個規律。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我過于急躁了。第二次教學這課我選擇過渡一下比如a=5,a=6,a=100,這個時候s分別等于什么。簡單的過渡一下,學生對照著前后的規律,這樣會更加的直觀,應該能概括出s=n÷2+(x-1)。如果課堂40分鐘不夠,也可以把這部分研究,留給學生課后去探究或者下節課探究也未嘗不可。
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我是不能過多的去干涉,包辦代替更是錯誤。尤其是這種探究課,更應該將起點放低,爭取讓所有的學生包括后進生,也能一同參與進去。讓學生的學習真的能通過:引出問題——激活猜想——進行驗證——修正猜想——自主探究——概括規律,這6個環節去發生。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就其天性來講,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發現者”,所以這節課學生始終興趣濃厚,他們就像個小科學家一般,能獨立經歷整個規律探究的過程,自覺提出猜想,舉例驗證,得到結論,這對于他們今后的學習也是非常有益的。
參考文獻:
[1] 胡苗苗,張典兵.論高校多媒體課堂教學的“張力”[J].現代教育科學,2016(11):90-94.
[2] 張紹榮. 走進精神場域:信息時代大學文化生態治理研究[D].西南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