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
摘 要:當前,當前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取得了各方面的成就,可謂花樣繁多,異彩紛呈,但是受傳統觀念和習慣的影響,現實的課堂教學實況中我們的真正的改變并沒有從本質上取得太多的進步,效果并不理想。仍然需要大膽革新并身體力行,進行有效的探索。本文就筆者日常的教學思考,談談幾點本人的思考和看法。
關鍵詞:氛圍營造;興趣培養;關注社會
一、從良好的師生關系建立與和適宜的學習氛圍營造開始
教學的過程,就是師生通過平等的對話,質疑探究,教學相長,不斷完善自身與拓展視野的過程。隨著封建社會思想的僵化與深重,才變得教條與古板,長期累積成為一種師傳生受的單一接收的教學模式。在這種一教師為中心的理念下,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很難被老師調動起來,學生只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記住有限的課本知識點的工具,根本談不上主動探究、乃至獲得真正的身心健康成長與知識及其能力的融合提升,激發學生潛化的思維意識和創新才能更是無法企及。
心理學家康姆斯和斯耐格說:“給學生必須提供一種民主的課堂氣氛。”為此,教師對學生要有一種慈愛之心,耐心啟發,循循善誘。只有我們給予學生應有的平等和尊重,學生從心理上接受了教師,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才能激發學生潛化的思維意識和創新才能。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師生進行平等的對話,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對話與知識能力的生成之間要不斷表揚和鼓勵學生,這樣師生關系和良好的學習氛圍便會在長此以往的過程中漸漸形成。這種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潛意識環境與意識課堂教學藝術的鑄就是非常具有意義和價值的。
要營造一種和諧的課堂氣氛,與教師的語言表達甚至是手勢體態均有關系,這需要一種良好的心態與扎實的基本功作為前提。課堂教學引入的巧妙用詞與句段,師生間一段精彩的質疑問難的對話,課堂教學中一個幽默風趣的小插曲,一個微笑,手勢或者眼神,舉手投足間,均體現著一個教師的聰明睿智。
二、采用多姿多彩的課堂活動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過程是由師生間的一系列活動的展開進行的,活動呈現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活力,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所以,要激發學生的探究活動動力,培養學生其好奇心、求知欲,就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只有如此,課堂的吸引力,學生的關注度才會更好地得到加強,達成興趣育人的目的。
(一)故事:在初中思想品德學科的教學中,可以根據上課的內容,收集一些契合情景的古今中外的故事,進行融入課堂。很多生動有趣的故事本身就很吸引人,能夠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影響一生的成長。如古代一些傳統美德中孝敬的故事,精忠報國的故事,剛正不阿的故事等。
(二)案例:每天的新聞,包括微信和百度推送的精華帖子,法制案例等,很多東西都與我們人類生存的這個社會和國家,甚至家庭和學校有關系,這些素材只要有心,可以信手拈來,為課堂所用。很多這方面的案例可能學生自身也會接觸到,但是從課堂教學的角度講,要進行有效的拓展和深化,才能夠變成一種有效的教育和有價值的資源。這同學生自己隨意瀏覽手機信息是一個相關但并不等同的事情。
(三)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合作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品質。學生學會了與人交往、與人共處、與人合作,實際上也就掌握了自己生存與發展的本能。這也是當今社會對他們的最基本的素養要求。
(四)多媒體的使用:無論案例、故事,甚至一些其它形式的東西,都可以恰當地使用多媒體進行配合呈現,借助多媒體的優勢,可以更加直觀,立體,形象和快捷。
(五)其它可以使用的活動方式:現場表演、辯論、心理學測試等,形式多樣,在此不作一一贅述。多進行嘗試,必有新意和意想不到的收獲。
各種活動的創設,形式的選擇,時間的長短,均要從具體教學內容的需要,課型的設計充分考慮,適度使用,不可以顧此失彼,舍本逐末。活動設計要緊隨課堂教學目標進行展開,以期通過一串聯成體系的活動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培養了學生健全的人格。
三、緊密關注和結合國家和社會當下發展形勢,契合時代脈博
近些年的中考,越來越更加緊密結合當下國家和社會的動態發展形勢,結合世界發展的國際形勢變化,關注一些前瞻性的東西,考試的試題靈活多樣,關注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綜觀近幾年的中考開卷考試題,有關時事政治、鄉土材料的內容占較大的比例,這些內容比較貼近學生生活,題型涉及選擇題、簡答題和以材料為背景的分析說明題。試卷命題已完全改變了以往的只注重知識的覆蓋率的做法,而是從實際問題出發,尋找社會熱點問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雖然現在媒體發達,信息滿天,但是學生對關乎社會和國家,民族命運和世界大勢的意識其實并不強烈,而廣大青少年所自覺喜歡關注的東西,與考試密切性關聯性不大。這就需要教師做相應是引導,比如:目前,社會上對中學生上網的利弊問題在展開大討論。教師就可以利用這個熱點作為切入口,結合思想品德課中“網絡是把雙韌劍”這一內容,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可先放一段事先編輯好的有關目前中學生上網情況調查的錄像,然后教師列出四個問題,要求全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在常態課教學中,要求學生在學習時,不要僅僅停留在書本上,而是要走向社會,關心國內外大事。要逐步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指導自己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思想品德教學中,不管用什么形式的教學方式,最需要的是做到每堂課有理有節,活而不亂,教學模式可以推陳出新,但最基本的課堂駕馭能力應該是永葆長青的,當然,這得有待于不同的教師用心積累,并且多加應用實踐與嘗試才行。
參考文獻:
[1] 思想品德課豈能只重“模式”[N]. 蘇海瑩. 中國教育報. 2016-03-30(009)
[2] 思想品德課因材施教幾點思考[N]. 吳波. 學知報. 2011-08-29(A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