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秀
我們把激發女兒學習英語的興趣,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放在首位,因為興趣是持續學習的動力,信心是實現飛躍的保證。
女兒的英語在上中學前可以說是一片空白。除了在四五歲時學過半年幼兒英語外,對英語基本上沒有什么認識。上中學后,比起那些從前學過英語的同學,女兒的差距是明顯的。如何縮小這一差距,我們全家動起了腦筋。
我們把激發女兒學習英語的興趣,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放在首位,因為興趣是持續學習的動力,信心是實現飛躍的保證。
我們與女兒一道分析了她當時的狀況,一致認定女兒有自己的優勢,落后是暫時的。在小學階段,她已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其他學科基礎扎實,完全可以騰出比別人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強攻英語。同時,英語并不是什么深奧的東西,只要功夫到家,不愁攻不破這個堡壘。女兒很快放下了思想包袱,對學好英語充滿了信心。于是,我們與她一道,制定了一個詳盡而行之有效的追趕計劃。
每天,我們利用晚飯后散步的時間背英語單詞,丈夫當陪練,我任考官,女兒自然是主角了。一個小小的英語單詞本,是那段日子里我們外出時必定要帶在身邊的讀物。我用中文說一個單詞,女兒就用英語翻譯并背出每個字母。每到周日,父女倆還得來一場比賽,比比誰背的單詞最多、最準確。晚飯后散步這一時段,被我們戲稱為“家庭英語二十分”。在背英語單詞的過程中,女兒還總結出了三條記憶法:第一條是以元音為序的音序記憶法;第二條是把同一類單詞集中記憶的歸類記憶法;第三條是聯想記憶法。這三條記憶法,幫助女兒在很短的時間內記住了大量的英語單詞。
與此同時,我們和女兒一道確立了每天聽半小時英語錄音的制度,雷打不動。功課再忙,女兒也一定要擠出半小時來聽錄音。那時,復讀機還未普及,我們就想方設法弄到了一盒教學磁帶。女兒放學一進家門,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播放這盤教學磁帶,讓女兒在有意無意間記住一些單詞和句式。
為了在家里營造學習英語的環境,我們把家里的日常用品和家具全部貼上寫有英語名稱的小紙條。同時,丈夫還特意為女兒做了一塊小黑板,掛在房間里最醒目的地方,在上面寫上20個英語單詞,一周后更換10個新單詞,留下10個舊單詞。就這樣周而復始地循環,不斷鞏固舊知識,增加新知識,日積月累,女兒的單詞量像滾雪球一樣不斷擴大。
良好的學習氛圍,是女兒初學英語時我們家的又一特色。我們并不懂英語,各自從事的工作也基本上沒有使用英語的機會,學生時代學的那點英語也早已還給了老師。可為了幫助女兒過好英語關,我們強記了一些日常生活用語,盡量在生活中營造英語語言環境。如“吃飯”,我們不說“吃飯”,而說“have dinner”,叫女兒睡覺時,我們就說“go to bed”,叫女兒去上學說“go to school”。同時,還經常把“How are you(您好)”,“Thank you(謝謝)”,“Bye bye(再見)”等問候語掛在嘴邊。全家共同學習,既使女兒的英語知識得到強化,又激發了她學習的興趣。通過這樣的努力,女兒的英語水平很快就跨進了班級優秀者的行列。
聽、說能力在英語學習中占有特別重要的位置。一開始學習英語就應該培養正確的語音、語感,鼓勵孩子練習口語,這對克服英語學習中的“聾啞癥”,掃除孩子開口說話的心理障礙很有幫助。
小區橋頭有個聞名的“英語角”。每逢周二、周五的傍晚,那兒就擠滿了練習英語口語的學生。為了提高自己的聽力,女兒請求我們陪她去英語角。英語角的人很多,大多數是學生和年輕人,像我們這種年紀的人很難看見。我們毫不顧忌年輕人詫異的眼光,一心只想幫助女兒開口說英語。第一次去,我們無功而返,女兒無論如何都不敢開口說話。第二次去,女兒的情緒稍有放松,但在別人流利的英語口語面前自愧不如,還是沒敢開口說話。第三次去,我們準備充分,丈夫自告奮勇充當開路先鋒,用自己那成都腔英語和少得可憐的幾句日常英語用語,率先為女兒打開了對話的大門。
那天傍晚,我們在“英語角”來回溜達了幾圈后,選中了一位笑容可掬的外國先生作為談話對象。丈夫一馬當先走上前去,一聲“Hello(嗨)”作為開場白,與這位外國先生搭上了話。接著,他一把拽過女兒,連說帶比劃地告訴那位先生,“This is my daughter(這是我的女兒)”,“She wants to talk with you(她想和你交談)”。這位外國先生立即把目光轉向女兒,熱情地、一字一頓地問她:“what’s your name(你叫什么名字)?”女兒雖然聽懂了他的問話,但仍然緊張得聲音發顫,怯生生地答道:“My name is Zhang Deng(我叫張燈)。”接著,這位先生又指著我們問:“who are them(他們是誰)?”女兒聽懂了這句話,稍稍鎮定了一些,聲音也不顫抖了,但仍然小心翼翼地試探著回答:“They are my father and mother(他們是我的爸爸和媽媽)。”就這樣,女兒與這位外國先生用最簡單的日常用語進行了幾分鐘的交談。這是值得慶賀的幾分鐘,它讓女兒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增強了信心,是女兒英語學習歷程中難忘的一次嘗試。臨別時,這位先生豎起大拇指夸獎女兒說:“You are a brave girl(你是一個勇敢的小姑娘)!”女兒連忙回答:“Thank you(謝謝)!”簡短的對話就這樣結束了。女兒雖然緊張得滿臉通紅,一頭大汗,但她終于邁出了最艱難的第一步,接下來的第二步、第三步就從容多了。女兒事后深有感觸地說:“原來跟外國人說話,也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閱讀原著,是學習英語的重要手段。女兒從初三開始閱讀英文原版小說,如《飄》《呼嘯山莊》《還鄉》《弗羅河上的磨房》《湯姆·索亞歷險記》等,借助一本英漢詞典,女兒雖然讀得很慢很艱難,但卻在不停地前進。通過大量閱讀,不僅能鞏固學過的知識,而且能逐漸熟悉外國人的思維模式、文化習俗,揣摩他們的語言特點,從而提高自己的英語能力。
女兒英語閱讀能力不斷提高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她交了一個非常好的英國筆友。她和這個英國筆友從初中二年級開始書信往來,直到現在。當時,女兒的英語老師從英國交流教學回校,帶回了一些英國孩子的信分給學生,女兒得到了一封名叫安倫的男孩子的來信。從此,女兒和安倫便在網上開始了跨越國界的交流。后來,安倫的妹妹凱特也加入了這個行列。我們對女兒的這種交往持積極支持的態度,并不覺得它會耽誤女兒的學習。在學習最緊張的高三,女兒也未中斷與安倫兄妹的書信往來。
安倫和凱特是一對非常細心的兄妹。每次女兒給他們寫去的信,他們都要認真修改并發電子郵件寄回。每隔一段時間,他們就會寄給女兒一盒電子錄音帶,錄制的全是他們想與女兒討論的話題。為了讓女兒能聽懂他們的談話,他們特意放慢了語速,給女兒留下了思考的空間。這對提高女兒的英語水平幫助很大。
也許是由于長期與女兒交流的原因,安倫在考慮大學畢業論文開題時,對中國問題情有獨鐘,將“鴉片戰爭”作為選題。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女兒后,我們全家人立即行動起來,幫助安倫收集有關鴉片戰爭的資料。我們查閱歷史書籍,到圖書館摘抄有關資料。資料收集得差不多后,女兒又幫忙將資料翻譯成英文。見女兒實在忙不過來,丈夫便去找他外語學院畢業的同學幫忙。直到全部資料翻譯整理完畢,我們全家人才大大地松了口氣。
事隔不久,安倫來信了,他興奮地告訴女兒,他的論文在全校引起了轟動。同學們都很驚訝他論文中那些豐富翔實的歷史資料是從哪兒收集到的。安倫驕傲地告訴大家:“因為我有一個非常漂亮的中國筆友,她的支持是我成功的原因。”當女兒把安倫的來信翻譯給我們聽時,我們都由衷地為安倫感到高興。
(責編 劉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