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管李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運動療法在腦卒中偏癱患者治療恢復中的應用作用。方法:從2016年7月到2018年7月來進行治療的腦卒中偏癱患者中隨機選擇100例作為基本研究對象,將其平均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藥物予以治療,實驗組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進行早期運動治療介入,分析比較兩個小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實驗組患者在治療之后的臨床評分要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研究意義。結論:早期運動療法在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臨床康復治療中意義重大,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和使用。
關鍵詞: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運動療法;康復效果
腦卒中是一種以局灶性神經功能損失為主要特點的急性腦血管疾病,也被人們稱作是中風或者腦血管意外。腦卒中是一種常見的心腦血管系統疾病,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在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支持下腦卒中疾病的治療成功率不斷提升,但是患者在手術治療之后仍然會出現一些功能障礙,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而在服用藥物的基礎上配合早期運動治療能夠提升手術治療成功率,減少手術隱患。為此,文章就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運動療法康復效果問題進行探究,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一、資料和方法
(一)一般資料
從2016年7月到2018年7月來進行治療的腦卒中偏癱患者中隨機選擇100例作為基本研究對象,將其平均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實驗組有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齡在40-75歲,平均年齡為38.4±2.5歲。對照組有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齡在47-76歲,平均年齡為38.1±2.2歲。兩個小組患者年齡、性別差異不明顯,(p>0.05),具有可比性。
(二)實驗方法
兩個小組患者均予以營養腦細胞、改善腦代謝功能和腦血液循環、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等內科常規治療方式。實驗組患者在采取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待患者生命體征穩定48h之后運動療法介入,具體內容如下所示:①并發癥的預防。在患者手術之后引導患者將肩、手臂、下肢擺放在抗痙攣體位上,關節活動度一般不超過總活動度的50%,保持正確的良肢位擺放,確保患者能夠定時翻身,防止肩關節半脫位、肩痛、壓瘡、肌肉萎縮等情況,被動手發多進行適當的外展外旋。②功能性活動。早期患者應進行簡單的功能性活動如床上移動輔助或獨立下翻身坐起、床邊坐位、輪椅轉移等。③活動誘發。進行適當的關節擠壓給患者更多的感覺輸入,利用PNF的擴散技術進行活動的誘發訓練。④24小時管理。早期患者24小時管理尤為重要,通過醫技護團隊的齊心合作對患者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跟進追蹤,積極配合治療師進行監督鼓勵,按照正確方式進行功能訓練并聯合家屬完成課后作業,防止并發癥和異常模式,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盡早回歸社會與家庭。
是否需要舉例或細寫康復治療方法和運動處方(運動時間、頻率、強度等)
(三)療效的判定
兩組患者在出入院均進行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綜合評定,按照國際通用的臨床神經功能損傷程度進行評分,應用運動個功能評價法等評價患者的臨床神經功能。
(四)統計學分析
實驗組和對照組成員數據均采用SPSS21.0統計學分析軟件進行分析處理,應用(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應用%表示,應用X2進行檢驗,在p<0.05的時候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研究意義。
二、結果
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在治療前后臨床評分情況和功能對比如表1所示,根據表一發現,實驗組患者在治療之后的臨床評分要高于對照組,總體療效也是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研究意義。
三、討論
腦卒中是一種臨床常見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帶來了比較嚴重的影響。從臨床發病實際情況來看,腦卒中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和運動神經元會受到不同的影響,且這種影響具有不可逆轉的特點,依靠單一的藥物治療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在現代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下人們提出了早期運動療法來治療腦卒中。對于受損的神經通過早期運動的介入能夠促進患者身體功能的快速恢復,促進患者運動員 細胞快速再生,并積極打造出和周圍肌肉相關的神經網絡,借助中樞神經系統實現對患者肢體的控制,從而改善患者側面的運動功能。經過臨床實驗研究證明,實驗組患者在治療之后的臨床評分要高于對照組,總體療效也是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研究意義。由此可見,早期運動療法在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臨床康復治療中意義重大,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和使用。
參考文獻:
[1]劉春英,郭毅,楊歡,等.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運動療法康復效果的系統評價[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6 (2):166-171.
[2]耿宗友,李雪.運動療法在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中的應用及療效觀察[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26 (5):57-60.
[3]張有超,李斌,范錄平,陳翔.早期介入運動想象療法對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6,29 (4):296-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