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承祥 孫靜
課堂教學是適應工業社會發展要求而形成的一種教學形式。在當前追求生態社會的過程中,課堂教學同樣需要朝著生態課堂的方向發展。就當前的中小學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情況來看,鐘啟泉老師在其《課堂轉型:靜悄悄的革命》做了細致描述:“教室里滿是整齊排列的課桌椅,學生靜靜地坐在座位上,面對著黑板和老師,認真傾聽,然后老師根據教材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問題。”在沒有聽課后或教學評比的情況下,這種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三心”教學是大量存在的。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發展的今天,課堂中的生命現象愈加凸顯,呈現出了生態發展的趨勢。在非生態化的課堂中,教師要樹立生態課堂理念,在追求實現課堂生態價值的過程中,打造生態課堂。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樹立生態視域,課堂的認知領域到生命領域
在中小學生態課堂建構的過程中,生命觀的建立是不可或缺的。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樹立生命視域,以此從整體高度上對課堂教學進行審視、反思,在尊重自然、追求多樣化發展的理念驅使下,從認知領域過渡到生命全域,有效解決課堂教學中生產性與生態性之間所存在的矛盾,進而促進生態教育的發展。
簡單來說,在中小學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將課堂教學作為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中,把握該過程中所涉及的諸多要素,如時間與空間、教師與學生等關系,以此在調整各要素關系的過程中,實現整體轉變,促進課堂教學秩序的重建。而且,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也要將其教學的目光從傳統的知識灌輸上轉移出來,既不能將知識講授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也不能將學生作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要在尊重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基礎上,關注其知識的生產性,同時關注其知識學習的動態發展性。以此才能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給予學生自主參與的機會,在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下,對其進行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教學,在幫助學生從知識認知領域過渡到生命發展全域的過程中,實現生態課堂的有效建構。
除此之外,在中小學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需要樹立生活教育理念,立足教學所需,回歸生活,在生活中探尋與教學有關的內容,并利用生活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生活問題解決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其他的生活問題,在學以致用中獲得知識應用能力的發展。
二、注重動態生成的過程觀,開展師生對話活動
在中小學生態課堂建構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課堂的動態發展性給予充分重視。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與學生進行積極的對話、交流,建設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親其師,信其道”的驅使下,自主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眾所周知,師生、生生互動是構建中小學生態課堂的有效方式。著名的特級教師葉瀾老師曾經說過,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需要將教學過程看做是師生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在以教學內容為中心的基礎上,各自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積極的對話、溝通等活動的參與過程中,產生交互影響,以此在師生積極的互動過程中,實現課堂教學的動態發展。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小學生態課堂建構的過程中,教師要在與學生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上,立足教學所需和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下,多與學生交流、互動。既可以采取情境創設的方式,點燃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使學生在情境體驗的過程中實現與教師、其他學生的交流。也可以以課堂提問的方式,立足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其設計、提出極具探究性的問題,借此使學生在問題思考、討論的過程中實現積極互動。還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形式將所學的內容改編為課本劇、話劇等,并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中對其進行生動的演繹。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就如何編寫課本劇、話劇等進行互動、交流,還可以在集思廣益的過程中實現思維的發展。同時還使其在自我展現的過程中,獲得表演能力的提升。無論采取哪種教學方式,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都可以獲得知識、能力等發展,進而展現出生命的光彩。
三、建立多元發展的評價觀,激勵師生可持續發展
在新課改下,教學評價具有導向作用,教師實施教學評價的目的不再是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問題等進行判斷、品評,而是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對此,在中小學生態課堂建構的過程中,教師要樹立多元發展的教學評價觀,為學生創設一個生命不斷發展的環境。具體而言,在教學評價的主體上,要打破教師“一統天下”的局面,鼓勵多元主體積極參與,包括學生、教師、家長等。在教學評價的過程上,要打破終結性評價對學生學習成績判斷的限制,既要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評價,又要對課堂教學設計進行評價,還要對課堂教學結果進行評價,進而在豐富評價內容的基礎上,實現生命的活躍。在評價方法上,需要避免傳統單一的書面、考試等評價方式,而要采用多元的,諸如作業分析、建立學生成長記錄檔案等。比如,在中小學生態課堂建設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用一棵樹代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將該成長樹張貼到教室的墻壁上,當學生有所進步的時候,則用一個水果圖案表示獎勵。當學生有違反班級規則行為的時候,則從“樹”上摘下一個“水果”作為懲罰。每月對學生的獎勵情況進行總結,對獲得水果圖案最多的學生進行獎勵。借此使學生在教學激勵的驅使下,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促進其有效發展。
除此之外,教師在生態課堂建構的過程中,還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立足學生的發展情況對其進行積極積極的評價,以此使學生在教師的賞識下重塑自信心。比如,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課堂表現、日常行為表現等進行觀察、分析,發現其身上的閃光點,并給予其自我展示的機會,使學生在正確讓認知自我的過程中,朝著更好的方向繼續發展。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中小學教師要樹立生態教育理念,樹立生態視域實現課堂的認知領域到生命領域,注重動態生成的過程觀實現師生積極對話,建立多元發展的評價觀實現師生可持續發展,借此在師生的協同發展過程中,展現生命的魅力。
(責編 ?孟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