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平
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中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引導學生以感受、觀察、體驗、表現以及收集資料等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那么,如何在美術教學中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得以實施?
一、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興趣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美術的興趣,便會對美術學習產生強烈的需要,積極地投入學習。美術課堂教學應該采用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應該比知識性學科更富有感情色彩,更具有親和力和趣味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親切的言談、優雅的舉止、動聽的琴聲甚至是每一次和學生目光的交流,讓學生感受到美術課的美,進而喜歡美術教師——親其師則信其道。在教學中,我進行了如下嘗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創設美術情境法
創設美術情境是促進學生愛學的有效手段。如:在講授七年級教材中的“色彩的搭配”時,我運用了實驗導入法——課前準備好裝有三原溶液的杯子和幾只空玻璃杯,上課時,我把紅色、黃色溶液倒入同一個杯里,這時杯里呈現了橙色,之后同樣做另外兩個實驗。這樣能很好地讓學生復習小學時的色彩理論知識。學生沒有見過這種實驗復習法,覺得新奇有趣,因此他們的注意力特別集中,效果事半功倍。
(二)開展競賽法
在教學中,我經常開展一些比賽,給大多數學生創造競爭的環境和成功的機會,以此消除課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我定期開展“繪畫比賽”“手工展覽”,評選小畫家、小巧手,舉行“攝影欣賞”“名家名作欣賞”,擴展學生的視野,提高他們的欣賞能力。
(三)多媒體演示法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現代教育技術被引入教學過程,極大地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多媒體的利用為美術教學創設了與學習主題相關的學習情境,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聯想,喚起學生以往的生活積累,運用相關的美術知識與經驗去創造出充滿個性和活力的作品。
美術課中的平面設計比較多,傳統的教學中,學生都是以水粉顏料或水彩筆繪制作品,此舉雖然也能鍛煉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和動手能力,但往往作品的色彩不夠好,大部分作業比較粗糙,而運用電腦制作則可以彌補這一不足。
初中學生大多掌握電腦的操作技能,有些圖像處理軟件的操作方式也比較簡單,所以初中學生完全可以用電腦進行輔助設計,這樣教師就把信息技術和美術結合起來,既讓學生學習了美術又提高了他們的電腦操作水平。
二、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賦予學生一定的責任和權利,真正將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使其進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動,讓他們在自主活動中體驗求知的愉悅,并發展其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和積極的學習態度。
(一)給學生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利
在教學中,我盡可能讓學生從中選取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內容作為重點,并試著與學生一起學習。從而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主動探究式的學習活動主動獲取知識并發展探究能力,養成積極探究未知世界的習慣。
(二)讓學生選擇適合的學習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我把關注的焦點全放在學生身上,想想學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據他們的學習情況,我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方法,靈活地安排每一個教學環節。
例如:學習七年級“橙色的畫”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橙色是由紅色和黃色調配而成的,知道不同量的紅色和黃色調配出來的顏色是不同的,我沒有給學生講這部分知識,而是組織學生同桌合作、自主學習,請同桌兩名同學各拿出一種顏色,先進行等量調配,看看變成了什么顏色之后再進行不等量的調配,看看又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學習興趣很濃,并能通過動手實踐得出結論。不等量的紅色和黃色能調配出不同的顏色,學生因此感受到了自主學習獲取知識的愉悅,此舉能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探索、大膽嘗試,培養探究、分析、概括、評述的能力。
(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
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探究學習和動手實踐的時間,避免學生為了完成作業而忽視了探索領悟。美術課同時還涉及到許多其他學科的知識,因此,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回家查找有關資料,課上進行交流。
例如,學習七年級“大家動手做條龍”一課時,在課前,我布置學生回家查找有關龍的資料,有的同學查找到的是有關龍的來歷;有的同學查找到的是有關龍文化方面的;有的同學查找到的是龍的故事;有的同學查找到的是龍的造型;還有的同學查找到的是龍各部位的象征,等等。
在課上我組織學生小組交流,學生不但了解中國龍的文化、歷史,認識龍造型上的變化,還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體會集體創作出一條生動的巨龍,在學習的過程中,既做到了心中有數、有目標,又能輕松、自主地學習。
三、創設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群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每一個學生應在任務中積極地承擔個人責任,并在活動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通過有效的溝通解決群體內的沖突,對各人分擔的任務進行群體加工。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認識到合作學習既有小組活動,也有個人活動;合作學習并非只有一種模式可以選用,也并非所有的學習活動都適合于合作情境;而且合作過程中也不排斥競爭。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應與學生平等地走進新課程,相信學生,相信他們有學習的能力、創造的能力。要善于、敢于把探究的機會讓給學生;鼓勵他們自由選擇合作對象;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使課堂變得更加靈活,更加開放。然而在實踐過程中,我發現合作對于七年級的學生有些困難,于是我從教學環境入手,嘗試每節課通過學生自由分組,變換不同的小組成員。
如在“大家動手做條龍”一課中,我首先組織學生分組,由每組推選一名組長,負責安排龍頭、龍身和龍尾的設計,組員按各自的分工進行剪切、穿插,上課的場面令我很興奮,孩子們的創作想象力非常豐富,作品表現形式多樣:有的用穿葫蘆的方式表現龍身的起伏變化;有的用繪畫的方法展現龍鱗;有的則用鏤空……
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合作能力要遠遠超過我對他們的認識,輕松的學習氛圍激發了他們的表現欲望和創作沖動。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學生全面地展現了個性和創造才能,想象力也得以充分發揮。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