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嶺縣教育局
我們認為,深化課程改革是提升鄉村教育的重要路徑。為此,我們遵循《遼寧省全面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和《遼寧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2016年修訂)》的頂層設計,以問題為導向,在課程改革上進行了一些積極的探索與實踐。
一、深入學習,夯實培訓
為了使全縣教育工作者快速領會課改精神的實質并積極投身于教育實踐中,我們開展了主體分類、形式多元的課改培訓。
(一)主體分類
第一,我們以教研員培訓為支撐點,增強教研員對課改的指導力。我們強力推進“研訓人才發展規劃”,通過開展研訓教師“學習達標”“崗位大練兵”“優秀教科研成果”評選等活動,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了他們研訓服務水平。
第二,我們以校長培訓為著力點,增強校長對課程的領導力,組織校長到革命圣地——井岡山接受一次意義非凡的精神洗禮,激發其工作動力;組織全縣學校中層以上領導多次跟崗,到全國基礎教育領航學校——開原民主教育集團學習。兩年來,跟崗人數達350余人,增長了他們課程改革的實踐智慧。同時,我們創辦校長論壇,搭建平臺讓校長論及教育實踐,邀請教育專家進行思想引領。校長在論壇上砥礪志向、激發才情,一批批課改先行者不斷涌現,切實提升了全縣校長的課改智慧。
第三,我們以教師培訓為落足點,增強教師對課改的實踐力。我們實施“研、訓、賽、評”一體化的教師素養提升工程,通過集體大教研、一幫一教師業務結對、教師基本功大賽、多形式培訓會等方式使全縣教師的師德素養和業務能力有了極大的提升。
(二)形式多元
第一,把教育專家“請進來”。為了汲取先進的理論營養,教育局邀請很多教育專家為我們講學并親臨指導,按照“問題導向”的工作思路,在縣域內開展了形式多樣、針對性強的經驗交流會。在專家的引領下,學校逐步形成了研討實踐、再研討、再實踐的良好局面。
第二,讓課改先行者“走出去”。我們組織校長先后到北京、上海、廣州、重慶、山東等地區參加培訓。同時,舉辦“課改專題沙龍”“課改微信在線”“課改專項調研”“踐行課改微講座”等活動近200場,受益教師2000余人,占全縣專任教師總數的95%以上。
第三,全員讀書,提升內涵。為了夯實課改理論,將課改理念與教師實踐緊密結合,我們開展了書香校園活動,“校園教師書吧”覆蓋全縣,每名教師每年要讀3~5本教育專著,并通過共讀和個性化閱讀相結合的方式,不斷夯實教師的知識儲備和理論功底。
二、創新教研,引領服務
我們以“落實核心素養”為研究重點,采取不同形式強化教研。第一,專家把脈,深度調研。市教師進修學院10個部門52位研訓教師兵分三路(即高中組、中學組、小學組)利用兩天時間全方位調研我縣學前到高中的各學段課改,誠意獻策,使我縣的課改無縫銜接、有章可循。第二,簽訂協議,助力課改。鐵嶺縣政府與市教師進修學院簽訂了《鐵嶺縣鄉村教育實驗區三年框架協議》,并成立了市縣專家組成的課改領導小組,逐一學校指導課改、研磨課程。
目前,我們已有市級課改基地校1所、縣級課改基地校4所,通過課改示范校的定期展示,以點帶片、以點帶面,輻射和帶動著全縣21所學校課程改革的整體推進。
三、優化課程,科學實施
(一)規范落實三級課程
第一,教育局要求全縣各校必須開齊國家課程、開足課時,督導通過推門聽課、“三公開”“督導責任區駐校”等方式嚴格督查,量化評比。第二,綜合實施地方課程,我們鼓勵學校將地方課程和國家課程、校本課程進行科學整合,融合式實施。第三,特色開發校本課程,我縣每個學校都根據自身辦學特色開發了各自的校本課程。據統計,我縣具備課程四要素的校本課程有58門,其中有些課程我們已實現了區域跨校選修。如新臺子小學足球操課程、腰堡九年一貫制“秋陽詩社”文學課程,豐富多彩的課程開設,切實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二)個性構建課程圖譜
學校利用制作課程圖譜的方式梳理課程體系,實現課程建設。在圖譜呈現課程脈絡的工作中,涌現了一批有代表性的課程。如凡河中心校的小浪花“悅”課程;阿吉中心校“行知”課程;蓮花第一初級中學的“蓮花”課程;腰堡九年一貫制的“博學儒雅”課程;白旗九年一貫制學校“三立”特色課程;蔡牛中心校的“孺子牛”課程等。同時,我們鼓勵學校提煉課程主題,整合相關課程內容,研究與探索“全課程”整合教學和“主題式”學習活動等。
(三)著力推行綜合實踐課程
為了讓教師更好理解綜合實踐課程,我們采用圖文解構的方式來解讀文件、簡易思想、深入淺出。在綜合實踐課程的推行上,我們力爭彌補現行課程條塊細化后知識單一、碎片化的現實問題,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提出問題、并進行研究性學習,將知識轉化成能力和素養。如蔡牛中心小學“農耕文化館”“孔子學堂”課程建設,這種基地特色課程不僅覆蓋了全縣的中小學學生,還輻射到了省育才等名校。
(四)多元開發課程資源
為了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融合,讓學生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教育局為學校開發課程場所、提供課程資源先后與遼寧省科技館、遼河博物館、蓮花湖濕地、市域內大學等場所簽訂了共建合作協議,供全縣師生常年免費考察與參觀。
四、鏈接資源,精準服務
在推進課改進程中,服務是伴隨著課改全程的。第一,加強領導,推進課改服務。以局長為組長的課改領導小組堅持統籌規劃,協調各方,狠抓落實,凡是學校開展課改的活動,我們都會克服一切困難全程參加。第二,爭取資金,推進課改服務。縣政府每年專門列支10萬元作為課改師訓專項經費,教師學校、每所義務教育學校公用經費中也安排10萬元用于保障教師培訓和課改活動所需經費投入。第三,完善設施,推進課改服務。全縣提前一年完成了課改五年規劃任務,并以全省第一的成績高分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驗收。目前,全縣共有體育場館4個、數字地理教室5個、多媒體教學設備360套,全縣2085名專任教師人手一臺電腦,為課改推進提供硬件支撐。
回望過去,校長和教師付出很多辛苦,在收獲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第一,我們對課程的認識、內涵的挖掘還很不夠,還不能適應當前改革的需要;第二,還存在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教師隊伍素質還有待提升;第三,留守兒童數量龐大問題。由于我們縣各鄉鎮多分布在城鄉接合部,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多,家校合作缺失,為教育帶來困難。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也在不斷地探索解決途徑,不斷嘗試可行對策:第一,要繼續深度挖掘課程內涵,完善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第二,我們將按照實際需要,繼續招聘補充新教師,平衡年齡結構,繼續提升現有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第三,關注關愛留守兒童,把家校共建擺在突出位置,營造良好的家校一體育人環境。
(責任編輯:孫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