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
摘 要:環境治理和綠色發展,再次成為今年中國“兩會”焦點之一。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兩會”期間,再次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性。
綠色教育,就是使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課程等有關環境的課程,像數、理、化那樣成為學生的必修課、基礎課。
地理作為一門專門研究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在學校的環境教育中承擔著主要的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在地理教學中,在傳授學生各種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寓環保教育于地理教學之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樹立科學的人口觀、環境觀、資源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關鍵詞:環境;教育因素;引導講解
一、聯系實際,從地理教材中分析環境教育因素
做為一名初中地理教師,要從地理教材中,總結歸納其核心內容,那就是“人與環境、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在講授基礎知識、基本原理的同時,要善于發現教材內容和環境教育的結合點,闡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例如:講水資源時,可以介紹由于我國降水時間、空間分布不均勻,再加上人口稠密不均,經濟發展不平衡,使我國華北地區干旱少水;隨著工業的發展和污水未經處理的排放,致使江河水體污染日益嚴重;講到生物資源時,可介紹由于人們濫伐森林、亂墾草原、過度放牧,使地表植被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旱災害頻繁發生,生態環境惡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始終注意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顯示生活中突出的環境問題,結合教材進行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中將環境保護的觀念深入到每個學生的思想中。教學中,通過問題的設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學生對環境概念和原理的思考,使學生增進對環境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增強保護和改善環境的意識。
二、通過系統地引導和講解,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環境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貫穿于整個教材的始終。正在使用的地理新教材更是以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作為自己的知識體系。在人類的發展中,存在著諸多的環境問題,這是人類不合理利用資源、過多追求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苦果。通過學習,要使學生認識到:如果人類以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支配自己的行動,則生態、經濟、社會等都可以朝著協調、與和諧的方向發展。做為一名教師,就要以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通過課堂教學把環境意識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去。環境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所以教學方法應由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轉為探究式教學,充分引用現代教學手段(如多媒體課件、幻燈、圖片、錄像等)來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也可以在課前讓學生充分利用網絡收集各種環保資料,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此外,老師還可以收集各種環境污染的實例和數據用于教學,這樣既能使課堂氣氛活躍,又通過實例和數據使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強學生環境意識的目的。
三、重視開放式教學,通過設計爭議性問題開展討論,培養中學生的環保意識
開放性教學是指環境教育中利用一些開放性教學材料,這些材料不限于課本,教師不給出固定格式的結論,而是由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搜集,閱讀文字資料,實地調查問題現狀等學習活動,使學生自己得出恰當的結論。如在學習初中地理“我國土地資源問題”時,結合三幅圖片:“小鳥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飛來的山峰”,來引導學生思考“是什么造成的”,由于人類濫伐森林,小鳥失去了家園,破壞了生物的多樣性。由于過度放牧,使草場退化,造成土地荒漠化加速。再由于人口增長,亂占耕地,造成耕地減少等。通過開放性教學培養學生的資源保護意識,也是對學生進行如何利用信息資源來學習和探索的過程。科學技術是面雙刃劍,使學生認識到這點是非常重要的。環境問題的存在往往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階層的人對同一環境問題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設計爭議性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討論,讓他們通過內部矛盾的沖突,深入理解環境問題,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
四、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將環境意識滲透到社會實踐中
除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以外,課外活動也是進行環境教育的好場所,在利用好課堂教學進行環境教育的同時,應結合地理學科特點,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在活動中滲透和增強環境意識。可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組織以環境保護為內容的主題班會和以環保內容為主的知識競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體會到了環境對我們的重要性,認識到環境保護需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本身;可以結合“地球日”、“環境日”、“植樹日”、“節水日”、“愛鳥日”、“世界糧食日”等重大環保節日,組織由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專題紀念活動,如向群眾宣傳環保知識、開展環保知識競賽、主題班會、編寫黑板報、演講比賽等開發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環保活動。使學生在環境中真正感受到環境問題與他們自身是息息相關的,從而在感知中得到了理性的提高,使環境意識滲透到整個社會中去。
五、采取多樣化的地理教育方式,進行環保教育
在環境保護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多方面地深入理解環境問題,提高自我的環保教育能力。指導學生進行搜集、閱讀文字資料,實地調查問題現狀等學習活動,使學生自己得出恰當的結論。學生自己得出的結論可能是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本來就有多種解答方法,要根據一定的科學原理引導學生討論所得結論的科學性。通過開放性教學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也是學生掌握和利用信息資源來和探索學習的過程。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等,養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結合熱點問題激發學生“學環保、講環保”的興趣,利用一些重大環境和地理節日,進行專題環保學習、宣傳和公益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活動能力。
總之,調動學生在環境教育中主體參與的積極性,注意課內外資源有效結合,采取多種形式,向學生進行環境教育,達到增強環境意識,豐富環境科學知識,強化環保理念,積極參與環保公益活動,養成良好環境行為習慣和道德的目的。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環保行動,使環境意植根于學生的心田,讓“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校更美”,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佚名. 淺析如何在地理教學中的滲透環保教育[J]. 讀書文摘(中),2018(1):207-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