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省、市教育部門的領導下,大連市沙河口區教育局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學發展的理念,不斷豐富教育內涵,提升教育品質,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大連市沙河口區教育局在品德教育、課程建設、藝術教育、信息化建設、實施小學免費課后服務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區先后榮獲“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勞動教育實驗區”“社區教育示范區”“教育信息化創新應用典型區”等國家級榮譽14項。
2014年末,我區調研員在社區調研中發現:孩子放學后和家長下班前形成了一個空檔期,很多家長希望孩子在被接之前可以留在學校。為了精準論證這一現象,區教育局通過不同的形式征集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行風監督員及社區的意見和建議,對全區2.3萬的學生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0%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在他們下班前留在學校,且有專人管理。為此,區委、區政府決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回應社會關切,將開展免費課后服務工作納入沙河口區2015年“民生工程”,在全省率先開展校內免費課后服務,采取“政府買單—學校施行—教師看護”的模式,家長不需承擔任何費用,這樣既解決了家長的后顧之憂,又切實減輕了家長的經濟負擔。
(一)建立“兩大機制”,加強課后服務工作合力
1. 建立規范有序的運行機制
為了使課后服務工作順利推進,除《沙河口區免費課后服務工作實施方案》外,教育局和各學校還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包括操作流程、值班領導、值班教師管理等10余項。各個學校與每個參加課后服務的學生家長簽訂《參加課后服務學生家長告知書》,明確學校、教師、家長三方責任。沙河口區的小學課后服務工作始終堅持自愿性、規范性、服務性的原則。自愿性原則是根本,尊重學生和家長意愿,同時也尊重教師的看護意愿;規范性原則是保障,做到操作流程規范、過程管理規范、服務內容規范;服務性原則是目的,服務于孩子成長,提供豐富課程,服務于家庭需求,實行彈性接送,也緩解了校園周邊的交通壓力。
2. 建立有力的保障機制
沙河口區教育局建立了課后服務工作經費保障機制,對參與課后服務工作的人員給予一定的補助,費用由區財政全額安排。從2015年至今,區政府累計投入資金約1400萬元。協調區城建局為全區51所學校操場及校門口安裝了太陽能照明燈,消除了安全隱患,并安排管理人員、班主任、交通協管、保安、保潔等人員全程參與課后服務工作。學校根據參加課后服務學生的具體情況編排班級、建立名冊、登記信息,并為每一名學生建立服務日志,制作身份信息卡片。學校還在操場劃定家長接送區,學校工作人員在規定區域將孩子交到家長手中。
(二)積極探索,豐富課后服務內容
區教育局嚴格貫徹落實辦學要求,減輕中小學課業負擔。課后服務在不統一授課、不統一輔導的前提下進行,各校教師監管學生完成課后作業或自習,不進行任何形式的學業輔導。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我們通過多種形式問需于民、問計于民,不斷豐富課后服務內容,將常規服務和個性化服務相結合。各校根據教師資源和家長需求,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如藝術類的書法、繪畫、剪紙、器樂演奏等;如體育類的足球、排球、跳繩、踢毽、乒乓球等;如科技類的圍棋、小制作、七巧板、創意動畫設計等;如學科拓展類的經典誦讀、名片欣賞、課本劇、小主持人等。每天兩個小時的課后服務不再是簡單的“作業時間”,更是學生發展特長、培養情趣、愉悅身心、強健體格、提高核心素養的拓展時間。
從2015年3月開始,沙河口區的35所小學全部開展學生校內免費課后服務工作,除每周三半天外,周一至周五的15:30~17:30為學校的看護時間,特殊情況時間可適當延長。各學校對參加課后服務的學生進行編班,每個班級原則上不超過35人。目前,全區享受免費課后服務的小學生月均7000名,約占全區小學生總數的27%。每月開設的課后服務班級數量穩定在240個左右,每天由近500名教師和工作人員參與看護和管理。校內免費課后服務工作在我區推廣三年來,堅持了“讓家長滿意,讓社會放心”的原則,受到學生、家長及社會的廣泛贊譽。
沙河口區的校內免費課后服務工作,從思考到實踐,從嘗試到創新,從單一到多元,讓學生享受到了高質量的課后服務,讓家長解除了后顧之憂,讓民生工程真正落地生根、百姓受益。
(責任編輯:孫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