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平
工讀學校是普九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屬于普通中學特色學校,其學生都是來自普通中學心理偏常、行為偏常、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偏常的問題學生。轉化教育觀念,做好問題學生的教育、教學和轉化工作,努力把工讀教育辦成優質的教育資源,對于優化義務教育結構和提升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連市八十四中學的教育對象、理念和做法也在不斷轉變。我們嘗試了由家長和原校主動送學生的“托管”辦學模式,新一屆領導班子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實行人格化、服務化和制度化的理念和辦學模式,使得大連市八十四中學的教育事業取得新的發展和穩步的上升。可以說,從學校的誕生、發展,到穩定、再發展,我們走過了許多不平凡的路。我校之所以能夠歷盡滄桑發展至今,除了教育功能本身的要求及社會發展的需要外,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能夠與時俱進,不斷轉變教育觀念,銳意創新和進取,這是辦好工讀教育的關鍵,此舉也為我們今后能進一步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能。下面,我將談一談我校對轉變教育觀念這個問題的認識、理解和做法。
《左傳·宣公二年》中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問題學生是遭受了病蟲害的“花朵”,而其本身不是“害蟲”。學生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們存在不良的品德和行為是后天造成的,通過教育絕大多數問題學生是可以轉變和改正的,關鍵在于教育者的理念、態度和做法。其中,首要的且貫穿教育始終的問題是師生關系。我校倡導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而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又是以尊重學生的人格為前提的。孔子云:“有教無類”。問題學生也同樣享有良好受教育的權利。在人格上,他們與教師是平等的,教師一定要以平等的態度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受教育的權利,多一些理解和寬容,少一些誤解和抱怨;多一些民主和信任,少一些專斷和懷疑;多一些表揚和希望,少一些指責和失望。而以往那種自覺或不自覺形成的不顧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個性差異,片面強調以教師為中心,采取強制、高壓、看管式的理念和做法,不僅背離了教育的規律,無形中還會愈發損傷這些問題學生的人格、自尊和自信,導致師生關系緊張對立,進而直接會加大對問題學生教育和轉化的難度,甚至還會出現事倍功半、事與愿違的結果。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師生關系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活動,因為無論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還是文化知識的傳授,都是在師生相互交往的背景下得以實現的。雖說教育的主體是學生,但主導在于教師。在課堂教學、課間活動、值班教育講話中,教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眼神,都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同時也是在播撒愛的陽光。慢慢地,學生就會走出情感誤區,與教師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摒棄以往的那種過時的、錯誤的理念和做法,以良好人格的力量影響學生、感染學生、贏得學生,主動與學生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建立新型師生關系除了要堅持人格化理念外,還應注重服務化理念,即樹立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地為每個學生服務的意識和責任感,這是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的重要保證。
近年來,黨和國家多次強調立德樹人的重要性,提倡“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觀。對于工讀學校而言,也應該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以往,工讀學校在做法上過于強調大道理式的批評和說服教育,可常常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事與愿違。可見,這并不能很好地落實德育的首位作用。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其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活動。因此,加強學生文化課學習的同時,通過學科教學進行德育滲透,不僅是落實新課標的要求,更是學生“知情明理”的前提和需要。
我們提倡“千教萬教教做真人,千學萬學學會求知。”這就如同鳥之雙翼、車之雙輪,只有和諧共進,德育才能真正落到實處。事實上,對這些后進生的文化課教學是“最難啃的硬骨頭”(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但再硬也得啃,因為丟不得“本”,“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這方面,我校下了很大的功夫。例如,為了進一步完善教學功能,我們加強了學校的硬件和軟件的配備,完成了學校主樓與教學樓的對接工程,裝備了兩個高標準的物理、生化實驗室,電腦教學可保證學生人手一機;學校還引進了數名優秀的具有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學歷的畢業生,為我校工讀教育事業的發展增添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學校重點落實了教師的教科研和繼續教育工作,提出了爭做“科研型學習型”和“專家型”教師的理念。
在課堂教學環節,學校還提出了“興趣教學”“德育滲透”“難點分散”“分層施教”“學有所得”的教學理念,并自覺踐行。例如,“興趣教學”,就是選擇興趣點,根據冷冉先生“優勢誘導說”進行遷移,逐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德育滲透”,就是在學科教學和校本課教學中恰到好處地選擇好切入點,自覺將德育與學科教學內容相融合。例如,教學八年級物理“功率”一課,在講到功率的單位“焦耳/秒”為什么又叫“瓦特”時,教師不失時機地講述瓦特勵志故事和科學精神,在讓學生銘記功率單位是“瓦特”的同時,又對其進行了一次培養勵志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德育滲透。
上述做法讓我校的課堂教學搞得有聲有色,有力地促進了我校的德育建設,彰顯了課堂教學作為德育主陣地的作用,更深層次地融入了我校人格化和服務化的理念。
在轉變教育觀念、辦好工讀教育的實踐中,我校除了堅持人格化、服務化的理念和模式外,還加強和完善了制度化的理念和辦學模式。其中,在“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基礎上形成的“大連八十四中(工讀)學生一日常規”就詳細規范了我校學生的各項行為準則,為養成教育和學生自律提供了參照和標尺。同時,我們還進一步完善和健全了其他的教育行為規范。通過制度的保障和規范,教師除了通過課堂主渠道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教學和德育滲透外,還利用課外時間,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例如,每學期的“學科知識競賽”、每周一的學生“升旗演講”、學生每天的“六好評比”、各大節日的師生同臺“詩詞朗誦暨歌曲演唱會”。此外,還有每天晚上值班教師的“每日專題教育”、為學生舉辦“生日燭光晚會”等,這些做法都使得我校的教育開展得既生動活潑,又富有成效。
當然,單純依靠學校自身的教育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應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結合起來,樹立大教育觀念。只有這樣,才能使教育的成效更加顯著,使學校的教育功能得到延伸和加強。據調查,來我校就讀的學生中,有90%左右的問題學生的偏常品德和行為的形成與其不良的家庭教育有著必然的聯系。為此,我們在與家庭教育進行接軌的環節上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在家庭教育方面,我們從情入手,多與家長進行情感溝通和交流,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對問題學生的家庭教育進行診斷,幫助家長找出家庭教育失敗的癥結所在。通過學校對問題學生成功教育的及時反饋,增強家長的希望感和成功感,使家長堅信:孩子的天性是善良、向上的,可塑性大。在此基礎上,我們采取家庭訪問、電話探訪、家長會、家長學校等方式和途徑,幫助家長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和心理傾向,采取因人而異、對癥下藥的方法,配合學校對其孩子進行教育。
同時,我們也積極尋找學校與社會教育的結合點,發揮教育的“疊加效應”,進一步拓展自身的教育功能。例如,通過參觀關向應烈士故居,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參觀自然博物館,讓學生感受和體驗科學的光芒;通過登山、郊游活動,激發學生親近大自然、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通過參加公益性勞動,讓學生體味獲得勞動成果的艱辛和人生的價值。
通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和接軌,學生逐漸明辨是非、體驗高尚、取得成功,我們也收獲了最佳的教育實效。這些都得益于我們能夠轉變教育觀念,不斷創新,提倡大教育觀的結果。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轉變教育觀念,辦好工讀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已經邁出了堅實而有力的步伐,進行了一系列大膽的探索和創新,并取得了一些可喜可賀的成績。在今后的歲月里,我們愿乘改革開放40周年的東風,繼續發揚探索、創新和務實的精神,進一步轉變和更新教育觀念,繼續推行并完善人格化、服務化和制度化的理念和辦學模式,努力把工讀教育辦成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