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課程理論專家拉爾夫·泰勒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著名的“目標模式”,即學校的課程設計通常分為如下四步:確立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開展課程實施—進行課程評價。我校就是按著這樣的設計模式來實施課程改革的,目前主要進行的階段是確立學校的課程目標—重構學校的課程體系—推動課程的有效實施。
《遼寧省全面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課程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思想的載體,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立德樹人、實現教育目標的根本途徑。”由此可見,學校的課程目標是由培養目標來決定的。所以,在確立課程目標之前,我們首先對民主小學的培養目標進行了進一步的明確和定位,將培養“健康的人”作為學校的培養目標。綜合現代人的健康理念及黨的教育方針,我們定位學生的健康應包括以下七個方面:道德健康、社會健康、智能健康、身體健康、環境健康、審美健康、心理健康。在此基礎上,我們又進一步把培養目標具體化為七個方面十六個關鍵點的課程目標。
我們將學校所有的教學內容統整為四大課程門類(如圖1),即養成教育課程,針對學生道德健康、社會健康而設立,以“尊他人、守規則、善合作、擔責任”為課程目標;書香浸潤課程,針對學生智能健康而設立,以“樂讀書,善學習,敢批判,愿實踐”為課程目標;健康生活課程,針對學生身體健康、環境健康而設立,以“常運動、會游戲、愛勞動、能自理”為課程目標;七彩陽光課程,針對學生審美健康、心理健康而設立,以“會審美、顯個性、心陽光、懂感恩”為課程目標。
我們所構建的四大課程門類在實施的過程中,是依據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這三級課程管理的要求進行推進的。
(一)國家課程的實施
1. 開全學科,開滿課時
學校嚴格按照《遼寧省義務教育課程(綜合與分科)安排表》的要求開課。科學學科從一年級開設(二年級也已預留出課時);英語學科從三年級開始開設;三至六年級的語文課程中每周安排一課時的書法課;一至六年級的品德課程每周均為兩課時;一至六年級藝術課程每周均為四課時。
2. 深化課堂改革
“三段九步”課堂教學模式是“十二五”期間我校推出的科研成果,為民主小學乃至全市的課堂教學改革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我們在進一步的實施中,發現無論哪種教學模式都不可能適用于所有學科、所有年級。所以,民主小學的課堂教學改革又開始了新的探索與實施。我校努力構建以“先學后教,做中輔導,多元互助,作業激勵”為主題,以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為目的,具有學科特點、學生年齡特點以及教師教學特色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如語文學科打破了三至六年級統一標準的界限,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各年段的要求,將立德樹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融入其中,積極構建了體現年級特點的語文教學新模式。
3. 開展學科實踐活動課
根據《遼寧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2016年修訂)》的規定,學校在不增加學科總課時的前提下,規定各學科用不少于10%的課時來開展學科實踐活動。為了推動此項工作的開展,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做起。
第一,學校必須保證教材中實踐活動課的課時,如語文學科六年級的“輕扣詩歌的大門”;數學學科一年級的數學游戲等。教學內容可以根據教師特長或學生興趣自主創編,如語文學科的課外閱讀匯報、辯論賽、課本劇表演等;數學學科的“給花盆穿外衣”。除此之外,學校還給數學教師訂購了小學數學學科實踐活動資源包,教師可以有選擇地參考其中的內容。
第二,學校開展了學科實踐活動方案設計大賽和“過關課”活動。這樣,教師不僅可以推出前一階段的研究成果,為全體教師提供可借鑒的案例,還可以提高全體教師的參與意識,促進學科實踐活動的落實。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根據教師個人的思考與設計,將學?;顒优c之有機結合,將各學科活動有效整合,從而形成相對完整、便于操作的學校學科實踐活動整體框架,成為學校校本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地方課程的實施
學校落實好地方課程實施是認真貫徹執行省廳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重要體現。于是,學校在充分學習和研究《遼寧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實施意見(試行)》的基礎上,從課時安排、教師安排、“三課”活動、實踐活動等四個方面有序實施地方課程。
1. 合理安排課時
在思考如何安排每周兩課時的過程中,我們先后設計了以下三個方案。第一,每本教材隔周一次使用,即單周“魅力遼寧”“人與自然”;雙周“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第二,四本教材循環使用,即四周為一個循環周期,第一周兩課時學習“魅力遼寧”,下一周兩課時學習“人與自然”,后邊依次學習“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然后再循環。第三,一個月為一個時間單位完成一門課程的教學,即第一個月完成“魅力遼寧”,后面三個月依次完成“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綜合以上對比分析,又結合我校實際及剛開始使用新教材的現實情況,為了更有利于教師對于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我們選擇了第一種方案來安排地方課程課時。
2. 組建課程教研組
首先,為了保證課程實施的穩定,選派了兩名經驗豐富的教師作為地方課程的專職教師,并組建了地方課程教研組。其次,為了提高課程實施的質量,又在全校范圍內選派了七名有研究能力的班主任作為地方課程的兼職教師。這些教師的加入為地方課程的有效落實了注入活力,引領我校地方課程的研究不斷走向深入。
3. 組織“三課”活動
我校的“三課”包括引領課、研究課及過關課。引領課,主要目的在于為教師提供可以借鑒和值得研討的課堂案例。研究課是進行專題研究的內容,我們重點研究地方課程的課堂結構應該是怎樣的,學生在上課之前應做哪些準備等問題。過關課的重點是努力讓每位任課教師的課堂都能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
4. 開展實踐活動
我們除了立足研究課堂教學之外,還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梳理。依據相關內容的特點,將教材內容與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學科實踐活動課、主題月活動以及研學旅行等有機結合,從而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三)校本課程的實施
我校的校本課程建設主要由四個課程門類:養成教育課程、書香浸潤課程、健康生活課程、七彩陽光課程構成,共開設了十二個課程項目。為了使校本課程得到有效落實,持續發展,真正成為學校育人環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過程中,我們力求做到如下三點。
1. 嚴格管理,規范落實
2017年8月,學校出臺了《民主小學校本課程整體規劃》。在此基礎上,由各主講教師(或負責部門)依據《遼寧省教育廳關于加強義務教育校本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分別編制了各課程項目的課程綱要,并由學校專人負責,按照常規工作管理要求促進實施。
2. 全面開設,分步推進
縱觀我校校本課程的十二個項目,從開發時間、實施深度、主講教師等各方面均表現出參差不齊的狀況。比如養成教育課程中的責任意識課程有著悠久的歷史(16年)和豐富的經驗,而七彩陽光課程中的繪本創作的實施則只有短短兩年時間,剛剛經歷從無到有的階段。所以,為了使學校校本課程課程真正落到實處,我們在全面開設課程的同時,又分階段有重點地推進落實。
3. 長短結合,合理整合
在《遼寧省義務教育課程(綜合與分科)安排表》中,校本課程只有一課時的時間。所以,在十二個課程項目中,除了有三個項目進入相應年級的課表排課之外,其余的九個課程項目該怎么落實呢?《遼寧省全面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為我們提供了思路:“根據學生發展、課程實施的需要和學校實際情況,以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形式,積極探索長短課、周課、跨學科課、跨年級課等不同方式,科學、靈活安排課時?!蹦壳?,學校除了有40分鐘一節的常規課之外,還有短課、周課、月課、學期課、學年課等課時安排。這些課程項目都是活動課程,授課形式基本采取的都是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方式,即分散時間按照課程相關內容要求學生完成自主實踐與體驗,師生在規定的課時集中匯報、交流、總結、表彰、展示等。
(責任編輯:孫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