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書芳
摘要:每個階段的孩子學習的側重點是不同的,所要掌握的技能與自身的能力也是不一樣的。而對于幼兒階段來講,正是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要積極對孩子們進行引導和溝通,根據幼兒階段孩子的語言表達實際掌握情況以及社交能力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或者進行活動的組織,因此有效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是尤為重要的。同伴之間的互評對于促進幼兒交流和溝通具有積極意義,更能激發幼兒之間溝通的欲望和興趣。基于此,本文重點研究利用同伴互評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關鍵詞:同伴互評;幼兒;交往能力
一、利用同伴互評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意義
對于幼兒階段來講,正是語言能力培養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而幼兒本身在這個年齡段里正處于語言形成的過程中,還不能完全正確地表達自己內心所想,不能口齒清晰、邏輯順暢地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普遍表現出來的都是語言表達能力較差的狀況以及交往能力較弱的情況。因此,教師要積極對孩子們進行引導和溝通,根據幼兒階段孩子的語言表達實際掌握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從而有效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尤為重要。
從現在一些幼兒園的幼兒教學中不難看出,很多幼兒教師對于幼兒進行人際交往能力方面的教育和培養,還是在采用最傳統的教學方式,僅僅依靠簡單的課堂傳統教學是很難達到理想效果的。因為愛玩、好動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天性,如果只采用“靜態”的教學方式,也是不符合這個年齡段孩子學習規律的。而采用孩子們比較喜歡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就可以很好地將“玩”與“學”結合到一起,讓幼兒通過互評的方式激發出溝通的興趣,通過與同伴之間的互評增強同伴之間的交往頻次,不僅滿足了孩子們玩的需求,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這是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所想要達到的最終目的,也是利用同伴互評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意義所在。
二、利用同伴互評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原則
(一)規則性
幼兒作為互評活動的主體,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多動、好奇以及愛玩。幼兒的這些特征使和多數的規則性活動都存在較大沖突,也是幼兒園通過正式的教學活動推動幼兒運用同伴互評增強交往能力的難點所在。因此在進行互評活動之前,除了需要教師對互評的規則進行再三講解之外,還要將幼兒對互評規則的認同性和遵守性進行強調,并且在互評過程中要注意時刻提醒,以保證幼兒進行同伴互評活動的順利開展。幼兒之間的同伴互評活動實際開展中,即使有教師在整個過程中進行規則的維護,互評活動進行起來還是具有一定的無序性,但這是由互評主體的特征決定的,仔細觀察,多數幼兒還是處于一種較為和諧的規則下,因此教師只要保證互評可以順利進行即可。
(二)自發性
幼兒自發參加同伴互評活動是幼兒可以在同伴互評中獲得交往能力提升的前提,強制性參加的互評會失去自由愉快的氛圍,也不能給幼兒帶來開心和快樂。因此教師在選取互評內容類型時,一定要注意征求幼兒的意見。在幼兒之間的同伴互評實施過程中,要體現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成為互評的主人,從而保證幼兒參與同伴互評的積極性。
(三)快樂性
同伴互評的快樂性一方面是互評內容本身給組織者帶來快樂,更重要的是同伴互評給參與者帶來的快樂,在幼兒之間進行互評的過程中,偶然性等因素往往給幼兒帶來更多的快樂,他們更多采取自娛自樂或者不斷重復的方式,將感興趣的情節一遍一遍地重復。教師要抓住互評中有趣的話題對幼兒的吸引點,使幼兒在快樂的情緒中將互評內容延展進行下去,這種自由、快樂的情境可以給幼兒帶來最大的滿足。
三、利用同伴互評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策略
(一)以幼兒感興趣的話題為切入點,打破幼兒之間的疏遠感
幼兒因為年齡比較小,所以剛開始實施同伴互評的時候,他們難免會覺得不好意思,另外幼兒還未形成一個系統的思考體系,如果不給幼兒進行指導就讓幼兒對同伴進行點評,他們難免會覺得迷茫,不知道該從何入手去點評。如果幼兒的點評有太多隨意性,那么在教學中實施同伴互評就會錯失本意,最終使同伴互評不但不能提升幼兒之間的交往能力,還給幼兒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負擔。因此,在進行同伴互評之前,教師要先從幼兒感興趣的點切入,從幼兒的興趣導入,先給幼兒創設一個活躍且輕松的氣氛,帶動起大家積極性的基礎上再步入正題。創設活躍的課堂氛圍,也有利于拉近幼兒之間的關系。
例如我們可以設計一個表演的活動,活動虛擬場地是在菜市場,然后讓幼兒之間自己挑選角色,一部分的幼兒假裝是買菜的人,一部分的幼兒假裝是賣菜的人,通過這樣的場景設置,在最短的時間里先吸引到幼兒的注意力,引發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來的興趣。以此為切入點,打破幼兒之間的疏遠感。幼兒一旦投入了這種情境中,就已調動起了課堂的積極性,幼兒之間不再拘束,甚至已經通過這一活動打成一片了。進而在這一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對剛剛所進行的活動進行總結以及對自己的同伴進行點評。比如問幼兒A眼中的B是什么樣的?他剛剛表演中的表現怎么樣?他在表演中的表現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菜市場的叔叔阿姨有哪些區別等等,然后針對幼兒所發言的內容展開同伴之間進行點評。
(二)以合作為導向,通過合作互評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同伴互評教學模式在實施的過程中,要“以導促學”,不能教學模式僵化,限于傳統的教學方法中。一味地限制傳統的教學模式,對于幼兒交往能力的提升也是不利的。同時,在課堂上讓幼兒進行同伴互評的時候,教師還要講究策略和技巧,在互動的過程中以“合作”為導向。組織課堂上進行合作互動。例如,在“買東西游戲”中,教師可以扮演售貨員角色在賣貨,所有參與該活動的幼兒扮演買東西的顧客。幼兒之間是可以合作的,當教師所扮演的售貨員的角色在活動中提出問題的時候,幼兒們均作為顧客,可以采用合作的方式,一起商量如何與教師對話。
例如在這一活動場景中,教師說:“小朋友們,你們需要買些什么呢?你們對這個產品有什么顧慮呢?是價格不滿意還是不了解產品的功能呢?”進而幼兒之間可以合作溝通如何回答教師在場景中所提出的問題。那么幼兒們在一起溝通如何回答教師問題的時候,一方面大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商量出不同的想法,同時也加強了幼兒之間的交往能力。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將整個活動場景做一次回顧,讓幼兒之間回憶大家在商量對策時彼此的表現。在探討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要發表自己的觀點。發表完以后,由同伴之間對彼此的觀點進行互評。在幼兒之間互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在旁邊進行觀摩,了解幼兒之間互評的角度。
例如小組中的A同學說完自己所理解的嘴巴的特征和作用后,B評論道:“你說得還不夠完整。”然后話題就終止了。那么這個時候,教師在旁邊觀摩的時候就需要引導一下B同學:“那你來說一說A同學所說的內容哪里還不完整呢?”另外教師還應該注意,對于幼兒之間評論的時候所說出的黃金語句要給予肯定,提出表揚,從而可以給幼兒引導一個互評的方向。在此基礎上將更有利于幼兒溝通能力以及交往能力的提升。
(三)引導幼兒進行歸納總結的互評,提升他們的交往能力
歸納總結是教學課程的回顧環節,在每一次互評活動結束后,并不意味著該項活動就完全結束了。在每一次活動結束后,教師都應該引導幼兒對活動的內容和方式進行鞏固和總結,在總結歸納中獲得交往能力的提升。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一點,可以只和幼兒說一下大概的方向,由幼兒自己進行歸納總結。當他們歸納完后,教師不要急于給幼兒評價,而是選擇由幼兒之間進行互評的方式。一個幼兒進行總結完后,可以由多個幼兒進行評價,到最后的環節中,教師可以將幼兒評價中所補充的觀點進行總結和評價。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要始終和幼兒之間保持良性的互評,鞏固活動效果,同時達到鞏固幼兒的總結創新能力及培養交往能力的目的。
(責編? 侯 芳)
參考文獻:
[1]喻小琴.幼兒同伴關系問題及交往能力培養的思考[J]. 基礎教育研究,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