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晟
今天中國零售所面對的消費者最大的特征是什么?
從2016年開始,大家都在講人、貨、場。每個業態、每個品牌、每個產品都應該有自己明確的客戶群。市場營銷學上叫市場細分化,用年齡、性別、收入等各種各樣的分法都可以。在細分的市場里面,我們到底選擇誰作為我們的客戶群?就像前陣子好市多(Costco)在上海開店,一些媒體說不行了,好市多在退卡了。
我認為,這些退卡客戶群本身就不是好市多的目標顧客群,買了一張卡,到這里來淘便宜,本身就不是好市多的定位。好市多在美國、日本,在中國臺灣的最大目標用戶群是中產階層。這些人的消費習慣是每個月去一次好市多購買最基本的生活用品,比如買大量的牛肉、大桶的油等。
所以好市多會員退卡是消費者進行的二次篩選。好市多最后能不能活下去,主要看他針對的中產階層是不是認為好市多的商品比網上更好、更便宜,性價比更高。
未來好市多在中國的路還很長,它能不能成功不是看它的退款、退卡,明天排隊,后天沒人,最主要看的還是他的目標用戶。以上海為例,我們每天的面包的消耗量到今天為止也只有日本的一半,更不要去和歐美比了。所以好市多在歐美的面包銷量非常大,這個銷量能不能在上海復制?能不能賣長久?這個值得商榷。
在新消費變化過程中,一定要準確定義你的目標客戶。今天的中國已經是一個逐漸富裕起來的國家,擁有逐漸富裕的消費群體。所以對人、貨、場中間的“貨”而言,零售商更主要關心的是容量、口感、外觀特色和包裝。
當下的消費市場不同于過去,00后的成長意味著我們要不斷洞察新的變化。我們到日本去,很多人說日本老年人都在便利店消費。錯了,是50年前的便利店捕捉到了當時年輕人的消費熱點,這些年輕人如今老了,但他們還習慣走入便利店。
每一個品牌、每個商品都必須持續關心你的客戶群。如果客戶群在變老,那么就要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我們做營銷、做企業很累,累在哪里?是因為我們不能只關注現有的客戶,雖然做回頭客的生意相對容易,但是仍要不斷拓展新客戶。最怕的就是,扔掉了老客戶,新客戶還沒養成,兩頭都不著邊。我們這兩年會看到一些新零售企業在轉型過程中突然就失敗了,其關鍵就因為老客戶離開了,新客戶沒進來。
我2013年到羅森上班,當初拿了一份市場調研報告,35歲以上的人對羅森的評價很好,那是因為我們1996年、1997年到2003年為止只做了這一個客戶群。同時我們又看到20歲到25歲、25歲到35歲之間的客戶群,基本上被我們的競爭對手拉走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些情況?最主要是2003年到2013年我們努力不夠,吃老本,新的客戶群沒有進來。所以我到了羅森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強化卡通IP營銷。要從競爭對手那里把年輕客人搶回來,你要做出差異化的商品和營銷。我們了解到12歲到19歲的人群,他們看重的既不是盒飯,也不是其他的,而是IP(知識產權)和甜品。
找準了目標人群之后,針對他們,羅森推出了IP和甜品。在此過程中,我們也時刻注意競爭對手的模仿。因此,我們密切關注自己的客戶群,希望能一直知道他們的所在。
這個變化是循序漸進的,不能一下子跨度太大。比如原先抓的是80后,突然間轉為00后,那么會由于這兩個人群變化太大,可能會出現問題。也就是前面說的原有人群沒留住,后面的人群沒進來。
因此,零售商面對新消費最重要的是知道你的目標客戶群是誰、怎么找到、怎么留住。另外就是一個場景,他們在什么樣的場景會走進你的店、會使用你的品牌,在什么樣的場景下會買你的東西,這非常重要。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