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青
對不少南京人而言,夜晚出來感受本地具有文化特色的娛樂活動既是一種休閑,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南京朝天宮4號,江蘇省昆劇院蘭苑劇場是黃女士周末晚上最愛去的地方之一。這里每周六晚上7點15分開始,都會上演四出折子戲,每出半小時,總共演出兩個小時。她一般都會提前半小時入場。
不久前,她剛聽完《西樓記·樓會》《牡丹亭·游園》《長生殿·聞鈴》和《長生殿·迎像哭像》這四出折子戲。黃女士說自己從小就熱愛聽戲,尤其是昆曲。2000年大學畢業(yè)之后,她之所以留在南京工作,其中有一個因素就是喜歡蘭苑劇場里的折子戲。聽戲的過程,對她而言,就是一場饕餮藝術盛宴。
在南京,像這樣頗具文化氣息的場所遠不止蘭苑劇場這一處。桃葉渡、老門東以及各大劇院幾乎每天都會有滿足不同消費需求的文藝演出。對不少南京人而言,夜晚出來感受本地具有文化特色的娛樂活動既是一種休閑,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藝術的熏陶
2018年9月21日,中秋節(jié)前的最后一個上班日。
凌晨4點的南京,連綿細雨讓這座城市的夜色愈顯幽靜空蒙。南京保利大劇院的售票處,卻在這個時候迎來了一位年輕的客人——他是一名大學生。售票處的門沒開,他就這樣靜靜等著。很快,這里便來了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客人……
至上午9點,售票廳門口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即使雨越下越大,也沒澆滅他們的熱情。他們都是來“蹲點”的——9月21日,南京保利大劇院2019年開年大戲“法語原版音樂劇《搖滾莫扎特》”,正式開票。“開票僅90分鐘,5場演出、100元1張的學生票,全部售罄。”南京保利大劇院的負責人介紹說,他們也沒料到南京的劇迷們會這么熱情。
這并非個案,還有讓人難忘《貓》。經典原版音樂劇《貓》2018年5月15日—20日在南京演出8場,3輪開票均在30分鐘內售出近90%,后又加演2場。其中,有近三成非本地觀眾購票觀看演出。“以前南京人跑到上海、杭州看戲,現在出現了要看戲到南京的新潮流。”
像這樣夜晚出來看演出活動逐漸成為不少人的新選擇。各大劇院是消費者感受藝術熏陶的主陣地,同時,各具特色的小劇場也吸納了不少人。
除了蘭苑劇場之外,老門東那里的德云社也是好去處。它的公眾號每周會發(fā)全國每一家一周的所有場次和演出人員節(jié)目。想去聽相聲的消費者在大麥網APP上便可以買票。票價從30元到1000多元不等,普通消費二三百元就可以了。那里場地不是太大,幾乎每個角落都能看到、聽到。
此外,還有江南劇場的《蔣公的面子》、大報恩寺遺址公園實景演出的《報恩盛典》等。稍加留意,南京城的普通百姓能找到不同定位的各類文化演出活動。這些藝術表演是南京夜經濟重要構成部分。
這背后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扶持。據悉,自從2016年6月南京被原文化部認定為第一批26個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之一,這座千年歷史文化古城煥發(fā)出文化消費的新活力,這當中最恰當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過于讓文化消費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于是演出票賣出一張補貼一張,補貼比例最高可達50%;觀眾購票自付金額可轉化為消費積分,再次購票時可用積分沖抵現金;以績效獎勵方式,鼓勵演出機構引進更多精品力作投放市場……每年以政府補貼形式投放的“演出紅包”,不僅讓南京市民得了實惠、有了熱情,也極大調動了演出場館、票務網站、演出機構的積極性。
知識的滋養(yǎng)
華燈初上,人們除了看演出接受藝術熏陶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好的去處,就是去書店到知識的海洋里暢游。
如鳳凰廣場上的云書坊。這是2017年底開業(yè)的書店,由著名設計師陳衛(wèi)新進行室內設計。精致的室內布局,原木色的書架桌椅,柔和的燈光照明,還有點綴期間的綠色盆栽,整個閱讀空間清新明亮。中央書架上的三連套回字框,讓整個空間都產生了聯系,并且十分溫馨。鳳凰云書坊LOGO旁的“24h”提醒路過的人,這是一家24小時不打烊書店。任何時候,行人都可以進去,翻開一本書,感受書店的溫暖,領略深夜時光。
還有南京五臺山先鋒書店。這家由地下車庫改造的書店,曾被國際知名媒體評為“全球最美書店”,最晚的營業(yè)時間到22點,眼下已經成了南京城的文化新地標。類似于此,南京有不少書店成為年輕人打卡游覽的好去處。“南京八大網紅書店拍照指南”“南京十六大網紅書店”等熱帖常年被置頂、刷屏。
人們到書店,感受到的不僅僅是閱讀了,當下的書店更確切地說,成了一個個公共文化空間。圖書、文創(chuàng)以及各類文化活動讓書店成為人們獲取文化消費體驗的重要場所。在先鋒書店,其文創(chuàng)產品一年的銷售額大概接近書店總銷售額的一半。他們一年還舉辦400多場包括新書發(fā)布、嘉賓分享會、主題讀書會,以及音樂影像、話劇、手作生活乃至親子活動,這當中,詩歌主題活動是先鋒的最大特色。
南京可一書店多年前就開始獨立自主系統(tǒng)性開發(fā)書店文創(chuàng)產品,并形成“KEYIART”文創(chuàng)品牌。目前可一書店主要有《紅樓夢》文學藝術衍生品、當代藝術家繪畫作品衍生品和南京六朝文化系列藝術衍生品三大類,還與南京市博物總館、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等聯合研發(fā)產品,目前在售衍生品和復制品版畫近千種。
云書坊已形成獨具品牌特色的活動單元:以非遺手工藝匠人定制小課為主要內容的“鳳凰云手藝”、以電影名著賞析活動為主的“云上放映室”,以及以音樂類活動為主的“云書坊遇見系列”、鳳凰云書坊零展覽等。
由此可見,當書店成為夜晚人們又一好去處的同時,一方面能感受到知識的滋養(yǎng),另一方面也能促進書店各類文創(chuàng)產品銷量的增長。書店成為藝術與時尚、生活、商業(yè)等多業(yè)態(tài)融合的文化空間。
“文化+”的融合
夜經濟于文化領域發(fā)力不只是給人們提供各式各樣的藝術活動,在當下的夜經濟業(yè)態(tài)中,“文化+”更有廣闊的發(fā)展?jié)摿Α?/p>
張先生在南京一家事業(yè)單位上班,晚上他和朋友小聚時最喜歡去的地方是南京大排檔。這里的點心選擇非常多,甜的咸的一應俱全。賣相也很有特色,不僅保留了淮揚菜的精髓,且“大牌檔”三個大字的牌匾?guī)е欢浯蠹t花高高掛起,門口古樸的門檻和墻壁,讓人有穿越之感。門口兩邊“大叔級”的迎賓,穿著盤扣的棉布褂,帶著同色系的瓜皮帽,只要有客人進出,他們都要大聲提醒“注意門檻”“慢走再來”。
跨過門檻,滿目皆是燈籠,仔細看去,每盞燈籠上都附有文字,有這里的特色菜名,也有榜眼、探花等古時稱謂。在青磚墻上,兩行古舊的木板配上一句意境獨到的詩句,只要認真觀察,就會發(fā)現許多讓人會心的細節(jié)。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還沒吃,就讓你感受到了文化底蘊。食客們還能聽到正宗的評彈小調,有專業(yè)人士每晚定時進行評彈表演。一邊體驗著美食的文化,一邊感受著傳統(tǒng)曲藝魅力,讓張先生和朋友們都感到愜意。
當然,不只南京大排檔,前不久在德基廣場開業(yè)的南京紅公館第6家分店,用自己的經營之路告訴人們,一個餐飲品牌就是一個文化IP,它可以嫁接出一個高級定制的服裝品牌,一個社交平臺,一部美食紀錄片,一座民國文化館。
德基店的開業(yè)典禮是一場服裝秀,模特們在民國風濃郁的舞臺上穿著紅公館自營高級定制華服,詮釋著“復古與摩登”這一主題。紅公館的整體風格始終延續(xù)民國風的設計理念,并在細微處展現更為精致的設計,比如德基店的包廂命名就分別來自民國時期著名女畫家的作品名——《拈花》《詠霓》《煙靄》等。更不用說民國老物件、出版物、廣告畫的展陳,不僅營造出一種南京特有的飲食文化氛圍,更使得餐飲這件事的內涵變得更加豐富。
可以看出,有了“文化+”的內涵之后,人們夜晚去餐廳享受美食不再是味覺的盛宴,同時也給精神上帶來了莫大的享受。
文化元素賦予了夜經濟別樣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