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軍
在智能物聯網時代,誰提供的數據更準確、更及時,誰就掌握了制勝的關鍵。
出行服務行業是不是真的不好掙錢?“今天,傳統的旅行社模式已經受到重創,但自由行、個性化定制的商務出行增長卻非常迅速。這說明,不是企業不好掙錢,而是你掙錢的方向對不對。”面對提問,這位“只做時間的生意”的飛友科技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鄭洪峰回答的聲音提高了幾個分貝。
近期,云南騰沖機場因天氣影響臨時取消多個航班,東航MU5953昆明飛騰沖航班提前將目的地更改至芒市,然后通過地面交通將旅客送抵騰沖,保障了旅客的順利出行——滇西機場群(保騰芒)一體化協同這一創新運行的實踐模式,為旅客便捷出行闖出了一條新路子。
對此,鄭洪峰表示,滇西機場群的這個案例,印證了在智能物聯網時代下,真正值錢的不是單純的數據,而是數據背后的智能化引導能力。鄭洪峰認為,時間對于很多人來說是一種稀缺品,如何做好時間的生意,幫助消費者節省出行時間,幫助企業節省更多成本、創造更多價值,是航班出行數據服務商存在的價值。
來自飛常準近期發布的《2019年上半年全球機場和航空公司準點率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中國大陸地區出港準點率為74.32%,起飛平均延誤時長29.05分鐘。鄭洪峰表示,如果旅客能避免選擇錯誤的航班或者因飛機延誤而耽誤行程,哪怕機票比較貴,哪怕額外收取費用,如果能用10塊錢減少一分鐘的航班延誤時間,相信很多人還是愿意的,尤其是TMC(商旅)領域出行的人群。
實際上,10多年前,在航班動態信息查詢市場,陸續誕生了以飛常準、航班管家為代表的民營品牌,甚至帶有國企(中航信)背景的品牌——航旅縱橫也從半路殺入這個市場。目前,這大品牌憑借著各自產品的優勢,均已經積累了千萬級別的用戶群。如今,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經非常穩定。與其他兩個品牌的核心業務相比,飛常準的優勢在于航班動態數據分析,以及起飛時間預測的準確率。
民航專家鄒建軍認為,無論是哪一家航班出行數據服務商,它最終去做的都是旅客的行為數據,包括購票習慣、服務習慣,以及對延誤的忍耐需求等,各種行為數據收集起來后,它可以轉而去做數據咨詢服務。
從C端用戶來看,免費為其提供航班信息只是初步,未來,航空信息類應用需要思考如何結合用戶的場景,告訴用戶需要什么服務以及提供智能決策。而在B端,航班出行數據服務商的數據除了可以提供給航空公司以提升航班的準點率,甚至可以與整個旅行行業、保險行業以及物流業相結合。比如滴滴打車與航空公司網絡相連接,判定航班晚點因素、出港時間和到崗時間,并以此智能規劃叫車時間,以及連接Booking.com、萬達進行酒店預訂,實現專車、飛行、酒店的無縫連接。
另據民航局預測,2020年中國航空旅客量或超7億人次,年復合增長超過10%。航班出行數據服務商一方面要面臨互聯網數據的多樣性的要求,包括海量數據的處理、非結構化數據的處理、高復雜性的數據處理;另一方面還要面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技術方要求的快速響應的能力。
從目前的情勢來看,上述三大航班出行數據服務品牌,誰都不滿足航班跟蹤、動態數據的展示,其業務已經延伸至整個出行服務產業鏈的上下游。“如果說,在互聯網時代,我們的產品是為了打破信息孤島,讓大家能夠看到數據,那么,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在什么時候通知用戶什么信息,才能提升用戶對APP的黏性。而在現在的智能物聯網時代下,最重要的是如何顛覆傳統數據的服務模式。”鄭洪峰如是說。
盡管科技讓我們每個人都能享受到更好的服務,“但是,數據智能化并不意味著‘蹭熱點’和盲目跟風。運用新技術的過程中不能脫離市場現狀和需求”。鄭洪峰表示,“對于那些為了創新而創新,為了科技而科技的數據公司,它們將來一定會死得很慘,因為沒有幾個用戶愿意為你買單。”
在智能物聯網時代,數據將提高整個社會的運營效率,讓每個人的時間變得更值錢。誰在這個領域里提供的數據更準確、更及時,誰就掌握了制勝的關鍵。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