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響 趙宇
6.5億人口,60%互聯網滲透率,東南亞還有哪些掘金機會?
提起東南亞,你會想起什么?是泰國的潑水節,還是印度尼西亞旅行勝地巴厘島的風光?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東南亞還是一個互聯網經濟的蠻荒之地,只能承接中低端制造業產能。實際上,東南亞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在最近幾年經歷了一波高速的互聯網經濟增長,十余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在此誕生。
去年3月,Uber(優步)宣布退出東南亞市場,并將打車業務整體出售給了Grab。在這項出人意料的收購交易中,與滴滴出行收購優步中國類似的劇情再次上演:Grab想通過收購結束其與Uber在東南亞地區曠日持久的燒錢戰,并收購Uber旗下外賣業務Uber Eats。如此一來,Grab就成了當地乘客和司機共享出行的唯一選擇,否則他們就只能繼續接受傳統出租車公司的服務。
現如今,像這樣的并購以及風險投資案例在東南亞市場已經不再是新鮮事。
截至2018年底,東南亞獨角獸企業的總融資額已經超過160億美元,其中Grab是當地第一家估值超過100億美元的“超級獨角獸”(也稱十角獸)。而Lazada則是東南亞服務最多消費者和增速最快的電商平臺,截至今年8月,年度活躍消費者超過5000萬,連續三個季度的訂單增長超過100%,2019年第二季度的增速為128%。
與中國一樣,龐大的人口數量意味著東南亞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2018年11月,谷歌和淡馬錫聯合發布的《東南亞互聯網經濟報告》顯示,東南亞的互聯網經濟規模已經接近1000億美元,預計在2025年將超過2400億美元,較上次的預期增長了400億美元。
是什么催化了東南亞互聯網經濟的快速成長?哪些賽道還存在好的創業和投資機會?隨著中國第一波紅利期(包括人口、成本和流量等)進入尾聲階段,如果有中國企業或者投資機構想要進軍東南亞市場,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互聯網經濟是未來
東南亞共有11個國家,總人口約為6.5億,大致相當于半個中國的人口數量。其中,20~45歲年齡段的人占總人口的45%以上,87%都分布在其中6個國家,即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需要說明的是,印度半島上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國地處南亞板塊,并不屬于東南亞。
截至2019年6月,東南亞地區的互聯網滲透率已經超過60%,雖相對于歐洲及北美80%~90%的滲透率還有較大差距,但明顯高于非洲、南亞等基礎設施貧瘠的國家和地區。
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發布的最新報告也顯示,東南亞智能手機市場在2019年第二季度出貨量同比增長2%,而中國智能手機品牌占據東南亞地區出貨量的62%,表現優于亞洲其他地區和中國地區。
此外,多家研究機構近期發布的報告一致認為,盡管受到全球經濟下行、貿易緊張等因素的影響,東南亞地區強勁的內需和良好的發展勢頭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部風險,預計2019年該地區的經濟仍將保持穩定增長。而尼爾森市場研究公司的報告則顯示,東南亞地區消費者普遍對就業和個人財務狀況持樂觀態度,其中越南和馬來西亞的消費者信心指數甚至躋身全球最樂觀的三個國家。
不過也應當注意到,東南亞六國中,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和越南的農業人口向工業領域遷移的速度正在放緩。在農業生產效率沒有快速提升的背景下,東南亞工業人口的絕對值增加幅度顯然無法支持制造業的爆發性增長。因此,東南亞各國的制造業將保持相對穩定,機會主要集中在互聯網領域。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會是東南亞經濟的增長新亮點。
風險投資愈發火熱
新加坡風投公司Cento Ventures發布的《2018東南亞科技投資報告》顯示,東南亞已經誕生了十余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其中甚至還包括像Grab和Go-Jek這樣估值超過100億美元的“十角獸”。
東南亞明星的創業公司中,獨角獸企業已有十余家
這些獨角獸企業中,有些還在誕生地逐漸發展壯大,有些則已經把版圖擴張到了整個東南亞,其中:
Grab(打車軟件和外賣服務商)、Lazada Group(在線購物平臺)、Sea(電商平臺)、PropertyGuru Group(綜合性房地產服務平臺)和Zilingo(時尚電商平臺)已經把觸手伸到了東南亞的大部分地區;
Go-Jek(打車與租車服務提供商)、Tokopedia(綜合性電商平臺)、Traveloka(在線旅行社)、Bukalapak(本地電商平臺)和Qoo10(電子商務服務提供商)選擇從印尼向外擴張;
Carousell(二手電商平臺)是新加坡本土的初創公司,正在加快在海外的布局;
2004年以游戲公司起家,現為軟件開發商的 VNG Corporation則在相對不發達的越南進化為獨角獸企業。
東南亞的資本和交易主要集中在印尼和新加坡
2018年,印尼和新加坡繼續占據東南亞投資活動的主體,吸引了包括中國和美國等在內的海外投資。其余投資則相對平均地分布在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和菲律賓等國家。
由于Go-Jek和Tokopedia等印尼大型企業獲得了巨額資金,2018年投資的資本主要流向了印尼。而隨著Ninja Van、Carousell和Carro等新一批處于較晚階段的公司繼續進行更大規模的融資,新加坡在資本分配中繼續保持著領先地位。
投中研究院發布的《東南亞科技創投發展報告》顯示,2016年以來,東南亞科技類創業投資總體規模達262.95億美元,項目平均募資額為2030萬美元。其中,中國資本是東南亞科技企業投資的最大來源,占據半壁江山。
除規模較大之外,中國本土資本對東南亞科技類企業的投資熱度也逐年升高,以過去三年為例:
2016年投資案例數量為19個,總投資規模19.54億美元,平均投資額1.03億美元;2017年投資案例數量為34個,總投資規模39.04億美元,平均投資額1.15億美元;2018年投資案例數量為62個,總投資規模57.43億美元,平均投資額0.93億美元。受到客觀因素影響,2019年的投資情況有所下滑。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中國本土資本東南亞科技類企業投資案例數量為27個,總投資規模16.12億美元,平均投資額0.60億美元。
從被投企業的分布來看,在線出行、網絡媒體、電商、網約車等領域持續受到了風險投資機構的關注。尤其是那些已經完成大量募資的基金,更希望尋找到有潛力的初創企業進行投資,以幫助其成長為繼 Grab、Go-Jek、Traveloka等企業之后的明日獨角獸。
按照投資出手次數計算,63%的東南亞中國本土投資方都是創投機構,37%的中國本土投資方是以企業投資的方式出資。而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巨頭則是加速布局東南亞的典型代表。
其中,阿里巴巴以電商主業謀劃布局。阿里巴巴是中國企業中最大的投資方,也是東南亞電子商務的主要驅動者,已經對Lazada與Tokopedia前后出資60多億美元,而這兩家企業正是東南亞電商三巨頭的兩家。出于布局電子支付、向海外普及支付寶等方面的考量,阿里還投資了一些金融科技公司。
騰訊在東南亞的投資則體現出一定對抗阿里的色彩。比如騰訊4輪總計超過10億美元對東南亞出行巨頭Go-Jek的投資,意圖通過交通出行的市場對抗阿里所布局的電商市場;通過對菲律賓電子支付企業Voyager的收購,以對抗阿里所投資的電子支付品牌Mynt。
新市場的新機會
GGV紀源資本執行合伙人符績勛曾表示,投資東南亞的機遇在于“低頻率、高價值”行業,這些行業“面臨顛覆的時機已經成熟”,而不是像轎車和送餐這樣的“高頻率、低價值”行業。與此同時,東南亞也可能會繞過其他國家已有的發展階段,直接跳到更高維度。
具備較高發展潛力的東南亞初創企業
目前來看,除了已經異常火熱的在線出行、網絡媒體、電商、網約車等領域之外,人工智能、金融科技、醫療健康和區塊鏈則是東南亞另外四個可以重點關注的領域。
(編輯 宦菁 huanjing0511@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