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英
【摘要】 ?當今時代,要教育好學生單憑學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家校形成合力,相互配合,才能共育人才。教師與家長的有效溝通是一門學問,是一種超越了知識的智慧。與家長溝通是否順暢,直接關系到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也直接影響到工作的開展。教師需要不斷提高專業素養,掌握溝通的技巧,家校攜手合作,共同為引導學生的健康成長而努力。
【關鍵詞】 ?有效溝通 傾聽 尊重 說話藝術 換位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26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9-001-02
0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學校教育活動的合作者,要教育好學生單憑學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家校形成合力,相互配合,才能共育人才。教師經常和家長打交道,能否與家長進行融洽有效的溝通,會直接影響到自己的工作。溝通是一門學問,是一種超越了知識的智慧。教師需要不斷修煉,掌握溝通的技巧,彰顯內心的自信,方能在與家長的溝通中游刃有余。
一、練好手上功夫——充分做好前期準備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為了達到溝通的暢順,教師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要通過多渠道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住址、家庭成員、父母的學歷、教育方式和對孩子的期望等,但要注意不能涉及家庭的隱私。尤其是新接手一個班級,更需要教師主動聯系家長,給家長留下良好的印象。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關鍵信息整理記錄下來,避免在與家長溝通時因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而陷入尷尬。對于一些比較特殊的孩子,往往需要教師經常和家長溝通,必要時做好溝通的簡要記錄,便于進行總結梳理,為再次溝通提供有力幫助。
與家長溝通時,目的要明確,結合掌握的基本情況,預先想好溝通的方式、交流的問題,預設好溝通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一一羅列出來。很多時候,學生出現了問題,老師才想起聯系家長,這種處理問題的功利性容易引起家長的抵觸情緒。相反,在學生取得進步時,教師能第一時間向家長匯報,能讓家長感到欣慰的同時,也會打心眼里感謝老師。其實,和家長的溝通不用太刻意,平時也可以在家校聯系手冊、作業本、試卷等,寫上幾句和家長溝通的話語。如果班上有學生因病請假,別忘了打電話問候幾句,這些細微的舉動能讓家長真切地感受到老師對孩子的關心和付出。一個陽光電話、一條溫馨短信、一張表揚的小紙條,都是教師與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的奠基石。
二、練好眼上功夫——提高敏銳的洞察力
教師與家長溝通的話題總是離不開孩子,要想做到溝通時言之有物,避免泛泛而談,就必須要熟悉學生的情況,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對每個孩子都觀察入微。如果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學習情況、優點和缺點等都了如指掌,就會讓教師在溝通時獲得主動權。不過一個班級幾十人,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都不一樣,老師往往容易記住那些個性鮮明、表現突出的學生。而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表現平平,既不冒尖,也不犯錯,這類學生最容易被老師忽視,教師要有意識地多關注這部分的學生。一個班上總有少部分學生的行為習慣不夠好,或者學習成績處在落后的層面,教師更是要積極地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在面對這類學生家長唉聲嘆氣的時候,亮出孩子的優點,讓他們看到希望,增強對孩子的信心。
班上總會有一批熱心為班級建設建言獻策,又不遺余力地協助教師和學校開展活動的家長。教師應當有一雙睿智的眼睛,善于發現家長積極善良的一面,邀請他們加入班級家委會。充分調動這些資源,發揮他們的正能量,通過溝通合力借力,用這部分家長的力量,來引領其他家長,這樣家長會更容易理解教師的工作。而對于個別蠻不講理、愛生事端的家長,教師要有“風起于青萍之末”的防范于未然的意識,畢竟善于防微杜漸也是一位優秀教師的重要能力。
三、練好耳力功夫——傾聽是尊重的體現
溝通是雙向的,教師不要總以為自己是對的,滔滔不絕講個不停,應多傾聽家長的想法,這樣才會讓家長感覺平等相待、備受尊重。隨著時代的發展,家長的素質和家教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很多時候他們的許多觀點和見解都值得教師參考和借鑒。教師千萬不要以教育專家自居,應保持“空杯心態”與家長多進行探討。
面對家長提出質疑的時候,教師先不要急著辯解,虛心聽取他們的批評和建議。傾聽表明一種態度,當教師在認真傾聽的時候,家長的態度通常也會得到緩和。在傾聽家長的訴說時,教師能容易捕獲有效的信息,了解到家長的真實想法,從而做出判斷,思考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傾聽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用眼神、表情、肢體語言等多種方式做適當的回應,讓家長感覺到教師是在耐心傾聽,自然就愿意打開心扉,真誠地與教師交流。
四、練好臉上功夫——微微一笑魅力無窮
微笑的魅力是無窮的,是人類最甜美、最動人的表情,是世界上最打動人心的語言。微笑于每一位老師而言,是一張最好的名片,能給家長親和力和親切感。在與家長溝通時,發自內心的微笑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真誠,這無言的微笑傳達著信任與理解,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一個友好的微笑、真誠的眼神和禮貌的點頭,蘊含著尊重和關愛。教師在面對家長指責時,不管有多生氣,多委屈,也要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緒,避免火上澆油,和家長發生爭執。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仍能面帶微笑,充分體現教師的寬容大度,就能化解尷尬的場面,澆滅家長的怒火,從而消除誤會和矛盾。面對不善言辭的家長,教師的微笑更是如燦爛的陽光,能讓家倍感溫暖,覺得和教師的交往很輕松。話匣子一打開,溝通便水到渠成了。所以說,微笑在溝通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奇特效果。教師要善于運用這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的法寶。
五、練好嘴上功夫——講究語言技巧和藝術
人與人溝通離不開語言,語言是一門藝術。教師與家長談話時,態度要溫和,語調語速要平穩,表達要清晰,這樣家長才能快速地把握住教師講話的要旨。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在家校溝通中難免會提到學生的缺點,作為教師應該客觀描述事實,切忌摻雜主觀色彩和個人情緒,流露出嫌棄的情感,用責怪的口吻、挖苦性的語言向家長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要是教師腦門一熱,從嘴里蹦出的“差生”、“無藥可救”等詞,那就是傷人的利劍,不但會讓家長寒心,還會有損教師的形象。教訓和命令式的語氣也會讓家長產生抵觸情緒,盡量不要使用“不要”、“不行”、“你不應該”等消極性的語言。教師不要吝嗇對學生的贊美,談話時宜先抑后揚,即先肯定學生的優點,再說出他的不足之處和需要改正的地方。“你認為怎么樣”、“如果家長這樣做,孩子一定會有所進步的”,使用這些委婉、協商性的語氣和家長溝通,會讓家長覺得教師是跟他共同教育孩子的盟友,更愿意接受教師給出的意見。可見,溝通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口吻不同的方式表達,就會有大相徑庭的效果。
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氛圍是進行有效交流溝通的重要平臺。眾所周知,教師的工作很繁忙,但當家長到學校溝通時,教師為了節省時間而單刀直入跟家長談論小孩的問題,這并不是明智之舉。“知道您工作很忙,還讓您專門跑學校一趟,真是不好意思!”“我發現你是個很負責任的家長。”“謝謝您這么支持老師的工作!”這樣的開頭既緩和了氣氛,融洽了關系,又讓家長放下準備受老師責罵的戒備心理,拉近了教師與家長的心理距離。
六、練好心上功夫——將心比心贏得信任
在家校溝通中,發生不愉快往往是因為教師和家長缺乏換位思考而產生矛盾。家長不了解教師開展工作的復雜性和困難性,容易對教師產生不滿。教師可能因為過于重視自身的工作,忽視家長的不易,從而埋怨家長不重視管教孩子,沒有配合老師的工作。教師與家長溝通之前一定要調整好心態,力求站在家長的角度去考慮。要是動不動就把家長請到學校來,當著家長的面一個勁地數落孩子的不是,甚至是在辦公室當著很多老師的面高聲地揭學生的丑。表面看是教師贏了,達到了教育的目的,殊不知學生在心里埋下了怨恨的種子,也讓家長蒙羞。這樣的溝通方式,有違教育的初衷,使雙方的關系更加緊張,不利于問題學生的轉化。相反,把學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與家長坦誠相見,商討幫助學生進步的方法,在討論中適時向家長傳遞正確的教育方法,讓家長感受到教師的良苦用心,才愿意積極配合教師。在家長訴說時,也要積極回應家長的情緒,適當肯定家長正確、有用的做法。如果教師能設身處地為家長考慮,體諒家長的愛子之心,給家長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法,家長一定會感激教師的,從而表現出對教師工作的支持,成為學校教育的同盟軍。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很多家長的期望,但當面對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卻又一籌莫展時,他們就會迫切地想從老師那獲取“靈丹妙藥”,好讓自己的小孩“點石成金”。這時就需要教師從專業的角度進行科學的示范和引領,使家長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因此,教師要主動學習,提高專業素養,才能贏得家長的尊重和信任。
總之,教師與家長實現有效溝通的方式方法有很多,需要教師在實踐中磨練耐性、總結反思,提高溝通的技巧。
[ 參 ?考 ?文 ?獻 ]
[1]周長明.由“問題學生”教育思考家校合作[J].考試周刊;2011年36期.
[2]俞姝君.淺談教師與家長溝通的“小秘訣”[J].讀與寫,2016,(06):248.
[3]王紅霞.淺談加強教師與家長的有效溝通[J].寧夏教育科研;2017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