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敏


【摘要】 ?2019年福建省質檢的化學試題對2019年高三備考和中學化學教學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高三備考,應奎實基礎,以不變應萬變。
【關鍵詞】 ?全國卷 福建省檢試題 課程標準 解題思維
【中圖分類號】 ?G633.8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9-012-01
0
2019年是福建省高考試卷回歸全國卷的第4年。今年《福建省高三畢業班質量檢查測試理科綜合試題》的化學試題的質量大大提升,命題的立意和真實情境頗有全國卷的風范。作為一名畢業班老師,我將陪學生準備高考過程中所感,省檢集中閱卷過程中所觸,省檢講卷過程中所思,與大家交流一下:
一、化學學科試卷的結構相對穩定
Ⅰ卷單項選擇題7題,共42分;Ⅱ卷非選擇題四題,其中一道是選考題,Ⅱ卷共計58分,化學總共11道題,總分100分。
省檢試題思維容量大,注重對思維能力的考查,符合《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的要求,對2019年高三備考和中學化學教學有正面的指導作用。
二、化學試題重視能力考查
試卷第26題,以碘酸鉀制取、分離、檢驗、純度測定為載體,第27題,以“制取銻白的工藝流程”為載體,呈現真實的問題情境。考查學生獲取有效信息與知識遷移應用的能力,以及化學現場學習能力。此外有一些試題還新穎、靈活,如第13題和第35題。
第13題:常溫下,用0.1mol·L-1MgSO4和0.05mol·L-1Al2(SO4)3溶液進行實驗:①各取25mL,分別滴加0.5mol·L-1NaOH溶液,測得溶液的pH與V(NaOH)的關系如圖1所示;②將兩種溶液等體積混合后,取出25mL,逐滴加入上述NaOH溶液,觀察現象。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圖1中的曲線II表示MgSO4與NaOH反應的關系
B.根據圖1可得Ksp[Al(OH)3]的值大于1.0×10-32
C.實驗②中Al(OH)3完全溶解前,溶液中c(Mg2+)/c(Al3+)逐漸變大
D.圖2可以表示實驗②中n(沉淀)與V(NaOH)的關系
盡管是以Mg2+、Al3+與堿溶液反應過程中,溶液的pH與堿溶液體積變化關系這個熟面孔為背景,卻內有玄機,是道好題。其中C選項,當Mg2+開始沉淀時,Al(OH)3沉淀尚未溶解完全時,存在兩種沉淀溶解平衡,故存在關系:
隨著 [OH-]增大,兩種離子濃度比值增大。這種分式基本性質的應用,很經典。此外,還有D選項也是化學獨有的錯誤,由于必修一的學習,沒有涉及到Ksp的問題,所以D選項的不規范圖像也就頻繁地出現在試題中,從而麻痹了同學們的注意,把同學們帶進了計算的陷阱。正確思路是依據圖1可知,Al3+完全沉淀時溶液的pH約為8.9,Mg3+開始沉淀時溶液pH約為9,說明兩種離子共存且濃度相等時,只有當Al3+幾乎沉淀完全后,Mg2+才開始沉淀,又因為兩種離子沉淀時所需要的OH-物質的量是不相同的,故產生沉淀時不應是一條直線,而是折線。這道題糾正了部分師生對“Mg2+、Al3+與堿溶液反應圖像”認識的偏差,這是一道值得肯定的好題。
此外,還有第35題戳中了同學的誤區。其一:同周期元素,隨著核電荷數的增大,最外層電子數增多?孰不知,鈣和鈦最外層最子數是一樣的。其二:單質分子都是非極性分子?孰不知,O3分子中中心O原子的雜化形式為sp2,根據雜化方式O3分子為V形結構,分子中正負電荷重心不重合,為極性分子。其三,很多同學看到Na3OCl,就錯誤地聯系至NaClO,誤認為Na3OCl存在共價健。這里需要注意通過Na3OCl內部各元素的化合價分析,O與Cl之間不存在共價鍵。而且從Na3OCl的晶胞結構也可以看出Cl位于各頂點位置,O位于體心位置,O與Cl之間沒有形成陰離子團,不存在共價鍵。我認為這道題分寸拿捏得相當到位。
三、化學教學要注重奎實基礎,學以致用
在教學過程中,若能把學到的化學知識盡可能地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必然會大大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這份試題也充分地體現了學以致用的思想。
試卷第8題取材于福建省省花“水仙花”花香所含物質的主要成分,既弘揚鄉土文化,體現化學學科的育人價值,也通過“結構決定性質”的化學核心理念,來體現有機化學的教育價值。第9題取材于2019年央視春晚的魔術節目“魔壺”,時效性強,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第12題以NH3的電化學氫化反應為素材,引導學生關注最新科技,關注化學與科技、社會、生活、生產等之間的聯系。
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尤其是板書一定要規范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一個老師,自己必須做到以身作則,板書一定要規范嚴謹。我堅信只要老師的示范作用到位了、態度堅決了,學生常規失分現象一定會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綜上所述,知識只是載體,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會思考的大腦。教師必須努力做到與時俱進。
[ 參 ?考 ?文 ?獻 ]
[1]趙向輝.課堂情境創設的“六要素”,化學教學,1999.6.
[2]閆承利.素質教育課堂優化策略,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