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要】 ?常規的高中生物教學大都按照教材編排體系按部就班的展開。學生不易把握課堂脈絡,搞不清楚知識板塊之間的關系,獲取到的是碎片化的“點狀”知識。筆者提出課堂設計應遵循整體性理念。整節課由一個“主線問題”引領和驅動,在解決“主線問題”的過程中,步步推進,層層深入,潛移默化的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課堂效果顯示,課堂推進順暢緊湊、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度高,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值得提倡的好方法。
【關鍵詞】 ?整體性理念 生物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91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9-062-02
0
1. 問題的提出
常規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大都按照教材編排體系逐步展開(章、節、小標題等),并未對教材進行深加工,僅僅是按部就班的推進。在此情況下,學生缺乏對課堂的整體性把握,學到的是一個個的“點狀”知識、碎片化的知識。這使學生搞不清楚知識之間的關系,較難明白所學“知識碎片”在本節課中的地位和作用,極易形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學習狀態。這不僅會影響學生將所學知識整合形成整體的“知識景觀”,也容易造成知識提取困難、信息遷移程度低,難以靈活有效的解決新問題等,課堂效率大打折扣。
2. 整體性理念釋疑
課堂設計的整體性理念是指,某一節課只圍繞一個“主線問題”展開,此為整堂課的軀干。為了解決“主線問題”,教師應重新整合教材、教參、網絡等各方面的資源,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去更加有序的組織教學。在解決“主線問題”的過程中,將會逐步遇到和解決很多的“子問題”,潛移默化的滲透出本節課所要交代的知識、技能??傊?,整堂課始終圍繞一條主線而展開,逐步推理,循序漸進,漸入佳境。學生也較易把握整個課堂的發展脈絡,這有助于凝聚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的想象,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生由此學到的知識不再是支離破碎的“點狀”知識,而是自始至終都整體性很強的“知識景觀”。
3. “常規課堂”與“整體性課堂”的對比
《基因工程及其應用》是必修2第6章第1節。基因工程是現代生物科技中的熱點,也逐漸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該內容既被錄入必修教材,也在選修教材出現。轉基因生物和食品,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在各種媒體或生活中有過接觸。但這種認識只是感性的、表象的不完整的,甚至是歪曲的認識。因此,學習這一內容,既有助于學生對這一前沿科技的了解,也能讓學生對科學、技術、社會三者的關系有更深入的理解。
3.1常規課堂的教學設計
《基因工程及其應用》一節課程的內容微觀、抽象,看不見,摸不著,較難理解。傳統課堂是化整為零,先介紹基因工程的概念,再介紹三種抽象的工具,最后講解基因工程的步驟。筆者也曾經嘗試這種講解,但在課堂推進的過程中,知識模塊之間關聯度不高,學生也容易疑惑不斷。比如,在講解到基因工程的工具時,提到了功能完全相反的兩種工具,即,剪切基因的限制酶和連接基因的DNA連接酶,學生大惑不解,提出“一會兒要切割基因,一會兒又要連接基因,那到底是要切割還是要連接基因?”的困惑,其他的疑惑也層出不窮。總之,整堂課缺少一條主線來串聯課堂,學生也就無法將零碎的知識模塊融合成整體。
3.2整體性課堂的教學設計
筆者基于整體性理念,利用“如何創造出抗蟲棉?”這一“主線問題”來引領課程(如圖1)。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隨之會遇到“如何從千萬個蘇云桿菌DNA中剪下抗蟲基因?”、“如何將目的基因導入棉花細胞?“抗蟲基因直接放入棉花細胞,導致被消化,該如何導入?”、“如何將抗蟲基因與環狀閉合的質粒連接?”等層層遞進的子問題。在解決主線問題和諸多“子問題”的過程中,順理成章的推導出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驟,也了解了基因工程的工具。最后,通過構建物理模型,動手操作,化微觀為宏觀,化靜止為動態,進一步加深印象,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
課堂效果顯示,整體性課堂的一整節課都由中心問題驅動,自然而然的推進,非常流暢。學生始終圍繞中心問題來思考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探究思索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獲得了相應的知識、技能,也形成了整體的知識景觀。
高中生物中很多過程性很強的教學內容,都可以基于整體性理念進行教學設計,打造整體性課堂。比如,《基因的表達》(必修2第4章第1節),筆者通過“胰島素基因如何表達出胰島素?”來引領課堂。提供相應的胰島素基因序列,學生逐步思考“細胞核中的胰島素基因,如何指導細胞質中的胰島素合成?”、“mRNA上的堿基序列對應的都是什么氨基酸?”等子問題,學生自主推導出相應的mRNA和氨基酸序列,從而掌握基因表達的轉錄、翻譯過程;在《細胞融合和單克隆抗體》(選修3專題2)中,通過“如何大量制備特異性強靈敏度高的狂犬病毒抗體?”為中心問題,逐步學習“傳統制備方式有哪些缺點?”、“如何使B淋巴細胞獲得不死性?”、“如何誘導B淋巴細胞和骨髓瘤細胞的融合”、“如何篩選出雜交瘤細胞?”、“如何篩選出產生狂犬病抗體的雜交瘤細胞?”;在《雜交育種與誘變育種》(必修2第5章)中,通過“如何利用高個抗病(AABB)和矮個不抗?。╝abb)小麥,生產出矮個抗病(aaBB)的小麥品種?”為主線問題,推導出雜交育種和單倍體育種的過程,并能對二者優缺點進行比較,等等。
綜上所述,高中生物中有很多的教學內容都可以嘗試進行整體性課堂設計。而且實際課堂顯示,課堂推進順暢,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度高,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效果好,也能很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值得嘗試的好方法。
[ 參 ?考 ?文 ?獻 ]
[1]吳舉宏.全國高效課堂案例研修展示點評[J].中學生物教學,2011(1-2):45.
[2]蔣永久.以“布點圖”為平臺構建思維課堂[J].中學生物教學,2013(5):7-8.
[3]王金泉.基礎教育改革,我們忽視了什么?-關于新課程改革對高中生物教師適應狀況的思索[J].中學生物教學,2011(3):68-69.
[4]胡四新.基因工程說疑惑解難[J].中學生數理化,2010(5):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