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波
【摘要】 ?《品德與社會》課程作為小學階段專門開設的一門德育課程,學習做人是它的核心。筆者認為,教師只有讓“品德”與“生活”攜起手來,只有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組織、安排教學內容和活動,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經過“體驗、認識、感悟”等一系列的過程,才能更好地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良好的品德才能在兒童的生活中形成。
【關鍵詞】 ?小學 品德與社會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1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9-151-01
0
一、創設開放式教學環境,提供一個輕松的自主學習氛圍
自主學習有利于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人的發展水平。創造開放式的教學環境能夠讓千姿百態的個性在合適的環境中得以發展,激發自主學習,培養創造潛力,讓學生在活潑的學習活動中獲得發展。
(一)激發興趣,進入自主學習之門
興趣是我們最好的老師,世界上,凡杰出人才、創新大師都有異乎尋常的強烈興趣因而作為教師就要把怎樣發現、發展學生的興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別重要的地位。在課堂上激發興趣有以下幾種方式:
1.角色扮演
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有很多內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體現出來。如在《56個民族是一家》中,通過學生小品表演的形式來感受和體驗民族團結。然后讓學生思考:在與各少數民族交往中應注意什么?通過這種情境中的體驗,學生感到《品德與社會》不再枯燥,而是興趣無窮。
2.成功體驗
成功是興趣的源泉。學生在克服困難時,教師要調動學生所有的經驗和智慧,去積極攻破難點。在教師的幫助下,一旦攻破,學生就會非常興奮,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興奮上升為體驗,成功的體驗,將是興趣的源泉。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成功的體驗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當學生遇到具有一定難度的學習內容和問題時,經過自主、合作、探究,解決了問題,學生會有一種成就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二是當得到教師表揚的時候,學生心理有一種愉悅感,學習興趣倍增。
(二)活動再現生活,讓學生體驗真過程
1.生活是兒童道德生命成長最肥沃的土壤,德育聯系生活是提高德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如教學《我要向你學習》,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長補短”環節,可讓學生憑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經驗,進行小組討論,設計一些場景,然后在組內分工合作進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過程中,教師隨機進行價值引導,諸如:誰有過這樣的體驗?這是真正的取長補短嗎?說說理由。學生通過觀察、傾聽、評價,感悟到真正的取長補短應該是大家一起進步,一起提高的過程。諸如:相互利用、武力征服他人的行為都是不可取的,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2.《品德與社會》課程基于兒童生活經驗,又超越兒童生活經驗。《品德與社會》課程一方面從兒童身邊的生活實際出發,從家庭、學校到社區、家鄉再到祖國、世界,由近及遠,由小到大,逐步展開,擴大兒童的社會視野,拓展兒童的社會經驗;另一方面,從兒童熟悉的社會現象出發,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逐漸深化,培養兒童的社會意識,指導兒童的未來生活。
如有一位老師在教學《我們的生活需要誰》這一課時,先播放今年雪災中各行各業為大家服務的圖片,讓學生回憶起在雪災中哪些人向災民們伸出了援助助之手,有警察,醫生,護士等等,再引出課題,匯報在我們的社區中還有哪些人在為我們服務,讓學生談感受。讓學生發現原來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每一個行業的人的服務,有很多人都在默默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從而使學生,懂得在生活中要尊重每一個行業的人,產生感恩之心,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二、生活性的教學內容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它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出發,其內容涵蓋了品德教育、勞動教育、社會教育和科學教育。內容極為廣泛,涉及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兒童的現實生活。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貼近生活。
(一)結合課程設置,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熱愛生活
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與行為實踐實現的。在教學時,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組織、安排教學內容和要求,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無邊無際的生活世界中去,從而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把道德寓于兒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兒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城鄉巨變》這一課時,我首先安排在課前先讓孩子采訪爺爺、奶奶,了解家鄉以前的狀況。在上課伊始,我再播放有關家鄉現在狀況的錄像,通過對比,讓學生說說自己了解的家鄉舊貌,緊接著我拋出這么一個問題:你怎么發現的?家鄉為什么會發生這樣大的變化?一層激起千層浪,孩子的激情被點燃了。結果學生很快說出自己的觀察與體會,從而使學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來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二)圍繞課程內容,指導學生發現生活、體驗生活
教學,須讓學生用心去經歷、用心去體驗,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體驗人生的美好生活,體驗他人的奮斗與幸福……從而真正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讓他們的心靈變得敏感起來,細膩起來,而傳統的書本教學只能造成知識的倉庫,情感的沙漠。如教學《我愛我家》時,我們讓學生回家采訪自己的父母,了解他們一天干了多少事,了解父母的辛苦,學會感激家長,體諒家長的難處,盡量少給家長添麻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僅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廣泛地接觸了社會,接受了大量的信息,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奠定了基礎。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教師要樹立一種“教學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學”的觀念,讓“品德”與“生活”真正攜起手來,既要讓教學走進兒童的生活,又要讓生活走進成長中的兒童。通過教學,把兒童與其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有意識地把兒童帶到真實生活中,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他們的生活,使我們的品德教學能更加貼近兒童的生活,體現回歸生活,實現品德教育的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