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
隨著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推進,我國教育事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還要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這樣才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因此,近些年來,我國各個學科教師紛紛開始探求新的教學方法,旨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小學數學也不例外。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呢?我首先對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進行了闡釋,并描述了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特點,最后提出了培養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希望能給相關教學人員提供一些幫助。
由于時代的發展,我國對人才的需求更加廣泛,對人才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僅僅掌握知識的人才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與要求,能力也同樣重要。所以,我國教育事業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這一要求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 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
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核心素養的概念已越來越深入人心。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具備的各種各樣的能力和優秀品質,對于學生的發展有著非常大的幫助。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加快速地學習各方面的知識,還能促進學生各方面技能、能力、素質的發展和良好品德素質的形成,使學生在步入社會后能夠具有出色的競爭力。不僅如此,在小學數學中滲透核心素養,還可以促進教師德育工作的開展。在傳統教學中,應試教育是我國教育的主流,因此學生的德育被忽視甚至擱置,然而核心素養的滲透可以讓教師全面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從而促進學生品德素質和能力的形成,對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二、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特點
(一) 具體化
具體化是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主要特點之一。主要指教師在教學時必須以教學目標為基礎設計教學內容,開展教學活動,所以必須明確教學目標。只有在清楚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才能夠教授學生數學知識,進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教學目標能夠為教師提供教學依據,使教師能夠將小學數學從單一化向多樣化發展。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應該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因此,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實際上非常具體化。
(二)全面性
要想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必須將核心素養的培養理念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方面和環節。同時,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數學課堂的教學內容與課堂體系保持一致,這樣才能全面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在開展教學、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之前,必須深入分析學生的情況,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水平,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活動。
(三)操作性
操作性是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主要特點之一,即要求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教授給學生知識,還要培養學生將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主動創建數學思維,將學習到的知識與現實生活進行結合:對同類型的知識能夠舉一反三;對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能夠做到多留心,有發現問題、主動探究的意識。
三、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效策略
(一)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小學生年齡尚小,十分需要教師的關心和愛護,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牢記關愛學生這一原則。教師開展教學活動,首先要深入了解學生的特點、興趣,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針對性地采取教學措施。數學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門充滿挑戰、需要探索的學科,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科的這一特點,利用學生對數學的求知欲全面開展教學活動。要想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首要任務就是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當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中為學生帶來他們喜聞樂見的教學內容,這樣才能夠使學生更加主動。
(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即學生對同一種類型的知識具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后進行內化和總結,從而形成一種思維模式,當下次再遇到同類型的問題時,學生會感到似曾相識,并利用已經學習到的知識解決問題。不僅如此,教師可以在平時教學的過程中多多鼓勵學生嘗試一道題的多種解題方法,在不斷嘗試中,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也會得到鍛煉。發散性思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提升自己的數學核心素養。
(三)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思考的習慣
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思考的習慣,要從小學開始。雖然小學生年齡尚幼,但實際上,教師只要稍加引導,他們就會逐漸形成獨立思考的意識。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為他們布置一些思考性問題,讓他們自主思考和討論,如果學生沒有思路,教師可以適當給予引導,讓學生經過仔細思考之后進行總結。教師要及時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體,而自己應作為一名適時的引導者,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行思考、探究,充分培養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
四、結語
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能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平時要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從整體上看,培養核心素養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們的內在修養水平以及文化水平,這也是培養核心素養的主要目的。而教育教學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之一,在課堂教學的進程當中充分滲透核心素養思想觀念,能夠讓學生們在接受教學的進程當中充分發揮出自身的能力水平,鍛煉自身合作精神以及創新精神,在核心素養培育環境下充分認識到終身學習必要性,同時真正地提升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水平。
(責編 孟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