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靜
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說過:“教師應(yīng)具備進入學生心靈的本領(lǐng),育人要先育心,只有走進孩子心靈世界的教育,才能引發(fā)孩子心靈深處的共鳴。”為人師者,立德樹人,需要關(guān)心和理解學生,用愛去澆灌心靈之花,才能傾聽到學生心中最真實的聲音,讓愛在教育中綻放。下面,我將從“不忘初心,身正為范”“發(fā)現(xiàn)孩子的小小星球”“從心出發(fā),以柔克剛”三方面進行闡述與論證。
一、不忘初心 ,身正為范
從小我便覺得教師是一份很神圣的職業(yè):一支粉筆傳孔孟老莊學問,三尺講臺裝下李杜韓柳詩文。初次擔任低齡段的教師,我本是滿腔熱血,關(guān)心愛護著每一位學生,可是接踵而至的困難卻讓我焦頭爛額,情緒低落。剛進入小學的孩子,哭鬧和闖禍是家常便飯,一旦脫離教師的視線,就會“大鬧天宮”,十八般武藝輪番上演。家長和孩子們的問題成千上百地向你襲來,時常讓你應(yīng)接不暇、疲于處理。有時候我會忍不住懷疑,自己是否適合這份職業(yè)。直到有一次,我請假半天再回學校的時候,班上的孩子一下子把我圍起來,激動地問我去哪里了,有的孩子甚至興奮地把我抱住。那一刻,我才真正感受到我在孩子們的心中是那么重要,我愛著他們的同時,他們也同樣愛著我,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他們關(guān)注的對象。平時,我很喜歡捏捏孩子們的臉頰或者給他們一個擁抱,表示我的關(guān)心與喜愛。
我開始留意觀察孩子們的一舉一動,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剛進小學的這群孩子對周圍的一切都有著濃烈的興趣,充滿了好奇,而且他們的言行具有很強的模仿性。因此,我會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則,首先用自己的思想、行為和品質(zhì)感染他們。孩子們很愛也很相信自己的教師,低年級的孩子更是如此,每當他們稚嫩地模仿我的言行舉止,一點點地學會如何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時候,哪怕只是一點點的進步,我都會給予他們最真誠的鼓勵和贊美。一個親切的微笑、一次溫暖的問候、一顆真誠的心都會讓我和孩子的關(guān)系更進一步,也會讓孩子們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他人、擁抱世界。
二、發(fā)現(xiàn)孩子的小小星球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曾經(jīng)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班里有40多個學生,每一個都是獨立鮮活的生命,他們都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和自己的小小星球。作為教師,最不應(yīng)該給孩子們“貼標簽”,而要用心地尋找進入他們內(nèi)心的鑰匙。
我喜歡用一個小本子記錄孩子們的點點滴滴,在我的本子上,記錄最多的就是小博。小博是一個讓所有教師都頭疼的孩子,開學沒多久就和班上的同學打了起來,上課時,甚至不和教師報告,直接沖出課室上廁所。一開始,我也對他感到很頭疼,我們多次“硬碰硬”,結(jié)果兩敗俱傷。終于,我忍無可忍,請了他家長來學校。父親一來就揪著他的耳朵給我道歉,可是,不管再疼,他還是紅著眼睛不開口。那一瞬間,我明白了,這是一個多么倔強的孩子啊!我把他拉到了我的身后,和父親說:“讓我們單獨聊一聊吧!”在房間里,我把開學至今在本子上記錄的關(guān)于他的點點滴滴都告訴了他,細微到他順手幫同學把掉落的鉛筆撿起來這樣的小事,他似乎沒想到我原來這么關(guān)注他,表情慢慢松動。最后,我告訴他,其實,在我心目中,他一直是個溫柔的孩子,所以我希望他主動改正自己的問題,成為一個男子漢。小博安靜了一會,終于,他主動開口和我說話,第一句竟然是:“老師,對不起。”那一刻,我動容得幾乎落淚,時隔那么長的時間,我們終于找到了進入彼此內(nèi)心的鑰匙。
三、從“心”出發(fā),以柔克剛
在教育孩子們的時候,我總會在想,怎樣才是更行之有效的辦法。人們總說:“教不嚴,師之惰。”這個“嚴”究竟要如何體現(xiàn)呢?是嚴格要求孩子們,用各種條條框框限制他們的行動嗎?說實話,我并不喜歡這樣,我希望日常的行為規(guī)范和為人處事能內(nèi)化到孩子心里。慢慢摸索中,我探尋到了一條路,觸碰到了孩子心靈最柔軟的地方,以柔克剛。
開學一段時間后,我發(fā)現(xiàn)班上兩個孩子經(jīng)常打?qū)Ψ降男蟾妫苋菀诪橐恍╇u毛蒜皮的小事吵起來,甚至一星期打了三次架。一開始,我嚴厲地批評他們。后來我發(fā)現(xiàn),他們其實很清楚要團結(jié)友愛,但是都沒有從心底認可對方,都認為對方是個調(diào)皮搗蛋、破壞班級紀律的孩子。于是,我決定另辟蹊徑,從“心”出發(fā)。我先給班里孩子們布置一個任務(wù):發(fā)現(xiàn)班上的好人好事,用心記錄下來,看看誰記得最多。在班會課那天,孩子們開始七嘴八舌地討論他們發(fā)現(xiàn)的好人好事,有的說看見同學幫忙值日、撿鉛筆、橡皮;有的說看見同學幫忙扶摔倒的同學起來。班會課結(jié)束后,我把兩個孩子叫到辦公室,他們很忐忑,以為我又要批評他們。但是,我一來就問他們,覺得對方對自己來說是什么?他們愣愣地回答“同學”。我又問,“是怎樣的同學呢?”一個孩子說:“以前總覺得他很調(diào)皮搗蛋,總是喜歡和我吵架,但是,有一次我忘帶筆了,是他第一個把筆借給了我。”另一個孩子聽了之后,立刻說:“因為你之前也幫助過我。”他們這一來一往,氣氛輕松了不少,臉上也有了笑容。我一看他們開始打開心扉,接納對方,立刻乘勝追擊:“其實你們自己也發(fā)現(xiàn)了,對方并不是你的敵人,也不是一個壞人,他也有很多優(yōu)點。全校幾百個學生,你們分到了一個班,這就是你們的緣分。你們以后要當六年同學,會一起經(jīng)歷各種各樣的事情,應(yīng)該好好珍惜這份感情。”他們倆點點頭,望了對方一眼,不好意思地笑了。往后的日子里,雖然他們偶爾還是會有些小爭吵,但是吵完后還是會在一起玩,分也分不開,被教師們戲稱“相愛相殺”。我相信他們都觸碰到了對方心里最柔軟的地方,并且打從心底認可了對方,所以才可以心無芥蒂地接受包容對方,期待在未來的某一天,他們能成為真正的“死黨”。
立德樹人并不僅僅是空洞的語言文字,更是一種言傳身教、心靈對話,需要每一位教師成為一名“靈魂之師”。我以此為目標,也堅信我能做到,從“心”出發(fā),讓愛在教育中盡情綻放。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