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英
縱觀教育改革的今天, 教育者的職責絕不單單是向兒童傳授知識、規范其行為,還包括培養兒童的心理品格、保護兒童的身心健康。但在小學生的身心發展過程中,由于內部和外部的種種原因,常常使學生出現一些心理障礙,影響兒童身心健康成長。
一、不健康的心理現象
(一)意志異常
這種孩子做事反復無常、猶豫不決,最典型的表現為強迫癥。對于自己已經做好的事情,總是懷疑沒有做好,而且反復多次地做,例如,手帕已經洗得干干凈凈,他卻認為沒有洗干凈,反復洗了多次才行;此外,還有固執己見。別人善意地幫助他,他卻頑固地認為別人有意陷害他,任何人勸說都沒有用,而且他們對任何人都采取排斥的態度和行為。
(二)性格異常
這種兒童非常暴躁,而且易發怒,對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他會一發不可收拾。有的還尤為自私、任性,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一貫我行我素,孤僻、抑郁。有的則不能安靜,整天東奔西竄、盲目行動。有的經常撒野哭鬧,搞惡作劇,喜歡諷刺、挖苦、攻擊他人。這種孩子多半是在家庭中從小就受到過度溺愛或完全失去愛。
(三)自卑、怯懦
這類兒童經常不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很怕見到陌生人,怕在人前說話、行動和做事,總是怕他人譏笑自己、傷害自己,可以用“膽小怕事,畏首畏尾”概括他們。在這種情況下,往往表現全身緊張、慌張、恐懼,完全失去了信心,對一切都表示順從。
(四)思想狹隘,情緒抑郁
這種兒童往往為一點小事而煩惱,他們對教師的批評或表揚特別敏感、多疑,心事重重,整天愁眉苦臉、憂郁不安,對班集體的事情或活動不熱心、無興趣,對他人冷漠無情,對自己失望,這主要是受人欺凌和侮辱、自我壓抑造成的。
(五)獨立自主性差,依賴性強
這樣的兒童在生活或學習方面遇到問題時總是希望依靠別人的智慧和力量解決,不能自己獨立思考、作出決定并解決問題,如果離開他人的幫助,他就會感到特別恐懼和害怕。
二、正確認識心理輔導,增強兒童心理健康
在正確地認識了兒童常見的不健康的心理現象之后,就要找出有效的解決途徑。首先,要對心理輔導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心理輔導是一個助人為樂的教育過程,輔導者以平等的朋友的身份,以真誠、熱情、尊重、理解、信任和支持的態度對待兒童的處境和困難,從而幫助兒童認識自己、接受自己,發揮自己的潛在力量,揚長避短,在各個領域都能有所發展。
如何對兒童進行有效的心理輔導,從而增強他們的心理健康呢?我認為有以下六個主要措施。
(一)減輕學生負擔,保證兒童睡眠時間
兒童長時間地在教室內學習,很多會產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勞。為了減輕學生負擔,必須有一個合理的生活學習的作息制度。除了科學安排好學習之外,特別要讓兒童有足夠的睡眠時間。睡眠是積極的活動,不僅能使神經系統得到相應的休息,而且可以得到補充營養的機會。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盡量做到“堂堂清”,盡量不留課外作業,家校密切聯系,保證兒童睡眠充足。
(二)給予兒童愛、信任和尊重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成人不能歧視、任意打罵、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兒童。教師和家長應該給兒童適當獨立的權利,把其看作一名平等的學校成員或家庭成員,這樣才能使兒童感到學校和家庭的溫暖。如果得不到家庭和學校的溫暖,兒童就很可能形成脾氣暴躁、待人冷漠、自私自利等不良性格。
(三)給兒童適當的成就感和自主的空間
教師在教學中要隨時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采取的教學方法也要多變,要與學生的實際相符,這樣才能確保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使他們對學習充滿信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特別重要的一點是,教師在評價過程中要模糊學生的成績,以減輕學生的壓力,這種評價既能消除學生焦慮的情緒,又能讓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得失。
(四)發展兒童的自我意識,讓兒童學會自我調節和控制
兒童的自我意識水平太低,或低估自己,或高估自己,因而使自己與客觀環境失衡,這是產生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讓兒童不斷提高自我意識水平,正確評價、估計自己或別人,才能消除外界不利因素的刺激,控制自己,保持個人與環境的平衡。例如,有一位跳級的學生,其跳級后仍是班內學習的尖子,因此他有些傲慢,常常看不起人,總是對回答不出問題的學生輕蔑地一笑。教師曾想當面批評他,后來改了主意。課后,教師單獨問他:“我們曾學了幾個形容笑的詞語?”他想想道:“微笑、大笑、冷笑、狂笑、譏笑。”教師又問:“今天同學在回答問題時,我看見你笑了,你看用哪個詞語形容你當時的笑呢?”他想了想,臉紅了。從此以后,他常常主動幫助學困生學習,成了人人稱頌的好學生。正是教師因勢利導,讓這位跳級生及時進行了自我調節和控制,使這位學生的心理不會走向誤區,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五)合理地分析兒童的要求和欲望
要合理分析兒童的要求,不能一律拒絕或一律應承,在可能的條件下應滿足其合理的部分;要解釋合理而暫時不能達到的要求,說明原因;對不合理的要求和愿望,要做說服教育工作,這樣可以逐步培養兒童具有正確的觀點,客觀、實事求是、辯證地分析和對待問題。
(六)多鼓勵、多表揚
兒童在他們的學習生活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毛病,作為家長和教師,應該允許兒童有失誤,重要的是應該實事求是地加以分析、開導,幫助其總結經驗教訓,克服缺點。同時,要對兒童有耐心,要求不要過高、過急,只要兒童有點滴進步,也要及時肯定和鼓勵。
無數的經驗表明,要從小培養兒童自信、勇敢、堅強的心理,采取理解、信任、鼓勵、談心的方法幫助他們,這樣自然能夠避免一些不良的心理問題。只要社會、學校、家庭共同營造健康的氛圍,定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本文為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專項課題“‘三色工程’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FJKYJD16-39)成果。
(責編 張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