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世英
美國芝加哥的霍桑工廠,給員工的福利待遇十分優越,但員工們仍不滿意,生產狀況也不理想。為探求原因,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組織了一個由心理學家等相關專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在該工廠開展了一系列調研。調研中有一個“談話試驗”,即用兩年多的時間,專家找工人個別談話。規定在談話過程中,專家要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不準反駁和訓斥,并做詳細記錄。“談話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霍桑工廠的產量大幅提高。原來,“談話試驗”使員工的不滿發泄出來,他們覺得自己得到了尊重,從而心情舒暢,干勁倍增。
霍桑工廠“談話試驗”所產生的積極效果,被稱為“霍桑效應”。這一效應在學校管理上有一定意義,值得我們借鑒。學校管理對象包括教師和學生,“霍桑效應”對兩者都具有正向作用。
在學校,教師是兼有雙重角色的職業群體,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
作為“被管理者”,教師期待著被學校領導關注和重視,心中的困擾和苦悶需要傾訴和排解。如果負面情緒長期積壓在心里,很容易把學生作為自己不良情緒的釋放對象。長此以往,既會傷害學生,也會傷害自己,使教師隊伍“短板”增多。因此,學校管理者應把“法治”和“情治”結合起來,“以法治校”的同時“以情感人”。要把傾聽教師的心聲作為學校管理的有機組成部分,開設一個讓教師釋放情緒、表達意見的平臺,建立順暢的心理溝通渠道。
作為“管理者”,面對學生,教師應該將心比心,在傾聽學生心聲上多一些耐心,幫助成長中的學生答疑解惑、排解苦惱。以中學生為例,他們正處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會發生一些變化。他們半幼稚、半成熟,存在著獨立性、自覺性同幼稚性之間的矛盾。他們從無憂無慮的童年走來,開始感覺到學習的壓力,感覺到需要與可能之間的矛盾、理想與現實的反差,情緒很容易“短路”。他們能否順利地在倫理道德觀念、認知能力還相對薄弱的情況下,承受住各種壓力,向適應社會需要的方向健康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者能否順應其特點,用科學的方式加以引導和教育;而傾聽,是開啟學生心扉的重要手段,是建立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梁,它能讓學生釋放苦悶和煩惱,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使學生達到最佳狀態,是因人施教的關鍵。
因此,在學校管理中,我們應巧用“霍桑效應”提升學校管理水平,讓師生受益。
(責任編輯:李迪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