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國際化”是高等教育的三大核心理念之一,世界各國都致力于高等職業教育的國際化合作與交流,實施開放辦學的發展理念。美國、新加坡理通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為經濟的騰飛奠定堅實基礎,并成為各國爭相學習仿效的對象。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重強調“把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加強國家合作與交流作為國家教育戰略的關鍵環節推進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向全方位、多領域、高層次發展”
二、江蘇高職院校國際化辦學現狀
江蘇省作為全國的教育大省,積極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當前江蘇省有高職院校90所,其中國家示范和骨干校15所,全省有10所高職院校入選首批40所“留學江蘇目標學校”和“留學江蘇培育學校”。2017年江蘇高職院校外國留學生教育發展迅速,41所高職院校共招收5403名外國留學生,同比增長50%。初步構建了結構合理、形式多樣、質量提升、特色鮮明中外合作辦學新格局。在實踐和表現形態上,注重吸收借鑒和重塑再造不斷推進留學生培養制度改革,組織實施中外合作辦學高水平示范性工程。
三、江蘇高職教育國際化存在的問題
1.體制機制尚未完善
目前國家對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文獻主要集中于本科教育,對職業教育政策研究較少。無論是從職業教育自身發展需求,還是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空間,有必要健全職業教育體系。完善機制體制,優化交流合作平臺。積極推進合作辦學項目,保障國際合作交流質量。一方面,國家層面的政策文件大多數是宏觀指導意見,缺少實施細則,導致多數高職院校在進行國際化探索時,邯鄲學步,裹足不前。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積極履責,主動牽頭,形成多部門合作奏響的“交響樂”,打下職業教育國際化攻堅戰,實現多方共贏。
2.可輸出優質資源不足
高職教育雖然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地位較低,弱勢教育特點明顯。招生困難,辦學經費欠缺。而國際化辦學成本巨大,周期較長,院校除了有較好的頂層設計外,還需要政府的持續投入和自我“造血”功能,壓力不小。
高職院校在教學資源方面重 “硬” 輕 “軟”。目前在校舍、實驗室、建筑等“硬實力”方面有極大提高,但在政策環境、校園文化、境外大賽、育人理念、教材開發等“軟實力”方面,尚有較大差距,仍不能支撐辦 “適合的教育”。尤其國際師資不足成為制約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的最主要障礙,既表現為現有的國際師資(外籍教師)的薪酬水平還不足以吸引優秀外籍教師來華任教;還體現在我國高職院校對國際化定位盲目、專業人士匱乏、外語能力有限等突出的缺陷和短板。從當前來看,國際化辦學模式仍然集中于經濟、餐旅等三產類行業。多數項目集中于漢語學習、技能培訓、文化交流等傳統領域,在標準制定、共同開發教材、海外設立辦學點、技能競賽等領域合作仍處在較低層次。教育服務市場化程度低,職教模式尚未成型。
四、對策建議
1.加強政策供給,激發辦學活力
要繪制并形成省級政府牽頭,地方和教育主管部門為補充的職業教育“導航圖”。多措并舉,整合資源,共同搭建合作交流平臺,共創高職國際化的良好發展氛圍。適時出臺涉及師資引進、教材開發、海外辦學、技能大賽、境外培訓等多方面的配套政策,不斷激發高職院校辦學活力,更需要因勢利導,積極 “搭臺” 供院校“唱戲”。從宏觀層面加強與國際組織的合作,構建完善多邊高層會議機制,增進教育交流,拓展國際化的深度和廣度。搭建政府、教育機構、民間三方積極合作的好往來交流平臺,尤其是緊抓一帶一路有利契機,因地制宜設置專項獎學金制度等,形成勢態良好、前景誘人的國際化氛圍。
2.擴大江蘇高職教育在世界教育領域的影響力
江蘇省高職院校數量多、質量高,位列全國第一方陣。但放眼世界,和德國、新加坡等先進職教理念國家相比,差距明顯,表現為高等職業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品牌力不足,對外吸引力有限。一方面在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歷史較短,獲得政策支持有限;另一方面也與辦學理念定位不準,頂層設計不充分有關,造成 辦學 “產品” 雷同,缺乏辨識度高的 “明星產品”,不具備內涵豐富、國際認可、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教輸出模式。
應在國家示范或骨干院校中遴選一批辦學基礎扎實、條件優勢凸顯、特色鮮明的高職院校進行“借鑒與創新”試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凝練高職教育國際化辦學模式,積累經驗,打造特色,以點帶面,進行推廣建設,加速國際化進程,擴大江蘇高職教育影響力。
3.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打造國際化視野師資團隊
利用政策有利條件,打造一支具有國際化視野、實踐技能突出的專業教學團隊。緊盯國際化發展目標,優化并完善《江蘇省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計劃》,在“江蘇政府留學獎學金”、“高校優秀教中青年教師海外留學計劃”等師資培訓項目中,為高等職業教育單列計劃指標,以培養一批 “雙師”素質能力突出,雙語優勢明顯的高職教師群體,培養出通曉國際規則和熟悉專業技能的高素質卓越人才,代表江蘇高職院校走向世界,確定江蘇在國際高職教育舞臺上的地位。
參考文獻
[1]黃華.我國高職院校國際交流與合作研究[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年4月
[2]李明敏.我國高職院校國際交流與合作探析[J].南通航運職技術學院學報.2013(12):102-103
[3]朱飛.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發展的問題與策略[J].重慶高教研究,2015(2):65
[4]張志軍,李天燕.高等教育的國際合作的實踐與創新[J].繼續教育,2006(11):48-49
作者簡介:
胡強(1979-)職稱:副教授 ?研究方向:職業教育、旅游經濟。
項目來源: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金:卓越人才理念下江蘇高職院校國際化辦學模式及路徑研究(編號:2017SJB1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