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全球化背景下軟實力概念及內容的新發展

2019-09-10 07:22:44肯·萊頓布朗茹東燕
文化軟實力 2019年1期

肯·萊頓布朗 茹東燕

[提 要] 本文通過探討約瑟夫·奈“軟實力”概念的來源及內涵,闡釋其概念的局限性與模糊性,重點分析“軟戰爭”和“銳實力”的基本內涵與概念誤區,又以北美地區海外華人群體為例來分析解釋以上論點,并提出與軟實力相關的新概念“軟效應”。此“軟效應”與約瑟夫·奈的“軟實力”功能有著明顯的本質區別,體現了“軟實力”概念與內容的新發展。

[關鍵詞] 軟實力;軟效應;銳實力;北美地區海外華人

[作者簡介] 肯·萊頓-布朗(Ken Leyton-Brown):加拿大里賈納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茹東燕(Dongyan Blachford):加拿大里賈納大學國際語言系教授。

“軟實力”英譯“Soft Power”,又譯作“軟力量”、“軟權力”或“軟國力”,由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奈在20世紀90年代初從國際關系視角提出。隨后,世界各國掀起了軟實力研究的高潮,不少學者從不同學科領域對約瑟夫·奈的“軟實力”及其理論的基本內涵、表現形式、特征與社會功能都提出了諸多不同的見解與疑慮。習近平主席明確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摘要[Z]//錢蓮生.中國新聞年鑒,2014:57.

“軟實力之所以關乎民族興衰、國家強弱、人民貧富,主要取決于其中的文化因素。”

張國祚.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戰略思考[J].紅旗文稿,2011(8):9.

身居北美地區的海外華人在國際文化交流與傳播、政治文化發展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的文化“軟效應”。本文從政治文化學角度,剖析此類文化現象與社會效應,發現文化“軟效應”與約瑟夫·奈的“軟實力”有著明顯的概念與內涵差異,它實質上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軟實力”概念與內容的新發展,凸顯了公民個人行為的群體社會效應。

一約瑟夫·奈“軟實力”概念的局限性和模糊性

1946年,“遏制”戰略的提出者、“冷戰之父”美國駐蘇代辦喬治·凱南發出著名的“長電報”,率先提出要增加政治和外交方面的遏制而減少軍事硬實力斗爭,道出了美國將在文化、意識形態等領域加強對蘇聯軟實力滲透的意圖。1990年,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對喬治·凱南欽佩有加,在借鑒其思想的基礎上,首先使用了“軟實力”一詞。約瑟夫·奈提出“軟實力”的目的是基于美國政治、經濟、軍事硬實力,從文化角度增加影響力,進而鞏固乃至提升美國的全球地位。約瑟夫·奈認為軟實力主要由三個要素決定:文化、政治價值觀和外交政策。他認為,軟實力說到底就是不用武力和金錢,而依靠文化、政治價值觀與外交政策就能吸引、說服與影響他國。但隨著近些年國際社會關于軟實力的研究不斷推進與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了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概念的局限性和模糊性。

(一)約瑟夫·奈“軟實力”概念的局限性

約瑟夫·奈“軟實力”概念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其凸顯了軟實力的“美國性”,即軟實力的國家屬性,其概念內涵所指深深烙著“美國案例”的印記。中國著名學者張國祚教授在其著作《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論綱》中也指出了約瑟夫·奈“軟實力”概念的這一局限性。他指出,“約瑟夫·奈研究‘軟實力’,主要為美國外交戰略和國際權謀服務,目的是為了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張國祚.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論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61.“約瑟夫·奈盡管是‘軟實力’概念的提出者,但他關于‘軟實力’的一些觀點是不夠嚴謹的。”張國祚.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論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18.“軟實力是指一個國家構筑一種情勢的能力,借助于這種情勢,這個國家使其他的國家以其傾向和利益相一致的方式來發展本國的傾向,界定本國的利益。”

約瑟夫·奈.硬權力與軟權力[M].門洪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07.

在“約瑟夫·奈看來,軟實力的核心是‘使人隨我欲’,亦即政治觀念上具有感召力——不管是外國人還是本國人都會自愿跟隨一國的意愿發生思想與行為的改變。只有那些使人們接受并轉化為自己的觀念的文化才意味著具有軟實力。”

胡偉.軟實力視閾下的中國政治價值與國家形象建構[J].學術月刊,2014(11):60.

約瑟夫·奈主要是綜合考量冷戰時期美蘇競爭的歷史,將軟實力作為研究國際關系的概念并視為一種戰略思維工具。其他學者也發現了同類問題,并提出了一些有關軟實力的新概念。學界廣泛接受“軟實力”的核心理論價值是“利用文化和價值觀的吸引力來增加一個國家的實力。”“軟實力”概念及相關理論的提出,有些是西方國家為倡導西方政治價值觀的優越性、增進公共外交的合法性。美國認為的軟實力就是美國政治制度文化具備天然的優越性,其標準就是國際社會意志。美國推廣軟實力的公共外交本身就是傳播美國“福音”而非平等互動,也只有其他國家及公民絕對服從美國的領導,才能獲得相應的“紅利”與“福利”,當然在引領過程中的方式方法則是美國需要研究的。因此,約瑟夫·奈認為“軟實力依靠一種不同尋常的手段(既非武力,也非金錢)促成合作,它依靠的是共同價值觀所產生的吸引力,以及實現這些價值觀所需要的正義感和責任感。”

約瑟夫·奈.軟實力:權力,從硬實力到軟實力[M].馬娟娟,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1.

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概念是從美國的全球地位與國際關系角度出發的。事實上,在全球化背景下討論軟實力不僅要著眼于國際關系,同時也應從國家內部發展維度與視角探討國家實力。這樣也就不會局限于狹隘的研究視野之中,對軟實力的理解也將會更為全面、完整,雖然拓寬研究視角范疇的發展趨勢已經改變了約瑟夫·奈“軟實力”概念的最初定位,但這并不是從理論上否定他對這一概念做出的重要學術貢獻。此外,約瑟夫·奈的“軟實力”概念及理論,融入了“中國軟實力威脅論”,對世界和平力量的崛起存在“擔憂”,這也進一步暴露了此類學術觀點的政治立場及局限性。

(二)約瑟夫·奈“軟實力”概念的模糊性

約瑟夫·奈的“軟實力”概念是一個模糊的政治概念與政策概念,是基于國際關系視角提出的,而非是一個嚴謹的學術概念。尤其是軟實力使用方式與目的都存在模糊不清、界定不明甚至是自相矛盾之處。在約瑟夫·奈看來,一個國家的文化、政治價值觀和外交政策這些軟實力比國家的經濟、軍事和科技等硬實力更具影響力和感召力。約瑟夫·奈所闡述的“軟實力”理論主要是以美國的文化、政治價值觀和外交政策為主要研究對象,他還認為“軟實力”形成的吸引力只來源于軟實力資源,而硬實力資源產生的各類吸引力并不是軟實力,實質上約瑟夫·奈的說法是相互沖突的。“美國學者路易斯·克萊瑞文斯將軟實力理解為簡單的非物質性的東西。從本質上表現為三種形式,分別是規范性、實踐性和權威性。”

Louis Klarevas.Greeks Bearing Consensus:Suggestion for Increasing Greeces soft power in the west[J].Mediterranean Quarterly,2005:134.

路易斯·克萊瑞文斯道出了軟實力的外在表現與內在生成機制的聯系。這也是軟實力與硬實力基本特征的區別,軟實力的生成機理更注重內在結構要素的權威性以及相應操作方式的社會實踐性。約瑟夫·奈明確地將經濟力量列入硬實力資源范疇,他認為經濟力量不能產生軟實力。但是,他又引用2003年時任美國國防部長鮑威爾的話說,“美國憑借硬實力打贏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接下來靠的就是軟實力,它出現在馬歇爾計劃中”。

約瑟夫·奈.軟實力:權力,從硬實力到軟實力[M].馬娟娟,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前言.

實際上,約瑟夫·奈已經證明了經濟、軍事等硬實力資源也能產生軟實力的功能。隨后,他也注意到軍事、科技等硬實力之中同樣蘊含著大量的軟要素,因而在2008年,約瑟夫·奈出版了《巧實力》(Smart Power)一書,他沿用了美國學者蘇姍妮·諾瑟2004年提出的“巧實力”(Smart Power)概念,進一步闡明了軟實力的內涵,認為軟實力與影響力不同,它只是影響力的一個方面。他也闡釋了如何將軟實力和硬實力結合起來形成“巧實力”,同時他也引入了一個新的概念“環境智慧”,即“環境智慧是一種直覺的判斷技巧,它幫助領導者制定適合于目標的戰術以創造巧妙的戰略。”約瑟夫·奈.靈巧領導力[M].李達飛,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84.他還認為,“軟實力”資源傾向于與同化性或者吸納性力量聯系在一起,而“硬實力”資源則與命令性或者支配性力量聯系在一起。

參見:約瑟夫·奈.美國霸權的困惑[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36.

此外,他還注重觀察中國等發展中國國家崛起的事實,認為“當一個國家的經濟、軍事等硬實力像中國那樣迅速發展時,周邊國家往往會出于防范而產生恐懼心理”。硬實力就是“軍事和經濟因素依托引誘(胡蘿卜)或者威脅(大棒)等手段來實施運用”,“軟實力并不依賴硬實力而存在”。

約瑟夫·奈.軟實力:權力,從硬實力到軟實力[M].馬娟娟,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3.

因此,約瑟夫·奈并沒有將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資源加以區分,也沒有將軟實力產生的機制說清楚,而且對軟實力和硬實力并未嚴格區分,也就無法嚴格界定軟實力和硬實力相互之間的關系與作用機制。事實上,約瑟夫·奈說的軟實力,是一種強大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不僅能在文化、政治價值觀、國際關系等軟力量資源中產生,而且能在強大的經濟實力、軍事力量與科學技術等硬實力資源中產生。因此,約瑟·奈的“軟實力”概念及理論,對軟實力和硬實力兩者關系的解釋缺乏說服力。

二與軟實力相關的新概念

由于社會科學研究的概念及對象并不像自然科學那樣具有唯一性,因而社會科學的許多概念很難精準定義,通常以寬泛的理解或約定俗成為主,而且明顯受國別與話語體系影響。因此,需要從新的內容發展與相關概念探索其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與軟實力相關的概念主要有文化“軟戰爭”以及當前西方國家最新提出的“銳實力”。

(一)文化“軟戰爭”

“軟戰爭”是指以小規模軍事力量使用為主要方法,侵犯他國主權與利益,但是不發起國家之間戰爭的行為。它是和平年代國家間軍事斗爭與較量的一種形式,通常呈現出一種臨界戰爭形態。主要行為表現為不斷的軍事挑釁和軍事威懾;在安全敏感地區舉行的有針對性的大規模軍事演習;制造海外投資地區社會混亂與動蕩;實施經濟訛詐等等,雖然這些行為不具有明顯的戰爭性質,但具有明顯的軍事背景的政治經濟目的,以實現“不戰而屈人國力”的目標,對受害國將產生重大的社會影響與經濟利益損失。“軟戰爭”實質上是“新干涉主義”與遏制戰略相結合的新產物,是少數國家為維護自身地位、權力以及利益,而不擇手段遏制他國發展的手段。“軟戰爭”與“軟實力”具有一定的相關性。“軟實力”更多的是強調非軍事、科技等資源要素的力量,在“軟戰爭”過程中仍然能發揮一定的作用,但并非決定性作用;而軍事、科技等硬實力在“軟戰爭”中將起到決定性作用。“軟戰爭”的“軟”僅僅體現在戰爭前期與侵犯他國利益方法的靈活性而已。文化“軟戰爭”實質上是一種文化操縱,即通過改變某國人民的文化觀念以及發動意識形態攻勢來實現目標國家政權更迭的戰略目標。有些人認為文化“軟戰爭”已經成為美國控制全球核心地緣戰略樞紐的重要手段。美國實施文化“軟戰爭”一般通過三個主要方式,文化滲透與顛覆、政治文化操縱、扶植親美“傀儡”政權執政。美國通過新媒體技術、培養文化代言人和文化產品輸出(美國電影)等方式傳播與宣揚美國的“自由市場+民主制度”,其核心目標是讓目標國家民眾從根本上認同西方的價值觀與思想,進而徹底否定自己國家的歷史英雄、社會制度、發展道路以及政黨政權。美國相關的組織與機構則會充分利用該國經濟與社會動蕩的“美好時機”,鼓動、組織青年學生或者社會民眾進行大規模的非法集會、游行示威,甚至煽動示威學生和民眾沖擊占領政府管理機構。與此同時,西方的各類媒體也將通過網絡操縱輿論,大肆報道該國政府如何獨裁、民眾如何被壓迫、學生如何反抗“獨裁”政府的內容,引起全球關注,給該國政府以巨大的國際輿論壓力,逼迫其下臺。美國等西方國家則“順勢”而為,推出自己的“人選”進行執政。前蘇聯獨聯體國家發生的“顏色革命”、2011年中東伊斯蘭國家爆發的“阿拉伯之春”運動,雖然具體情況有所差別,但都是美國發動文化“軟戰爭”獲勝的典型案例。但是,這種“軟戰爭”給這些國家帶來的是無限期的戰亂與社會動蕩。

(二)銳實力

2017年12月,由美國國會資助的智庫“美國民主基金會”的科里斯托弗·沃克爾和杰西卡·路德維希提出了“銳實力”一詞,目前已經被西方輿論大量引用,得到了眾多西方國家的認可。約瑟夫·奈也在短短的幾天內(2018年1月18日及24日)連發兩篇有關銳實力的文章。“銳實力”被定義為在民主世界里“威權政府”通過媒體、文化、智庫和學術界等滲入、滲透或穿透目標國家的政治信息環境以提升自身影響力的現象,尤指中國和俄羅斯。

Cardenal J P,Kucharczyk J,Mesenikov G,et al.Sharp Power:Rising Authoritarian Influence[R/OL].[2018-11-22].https://www.ned.org/sharp-power-rising-authoritarian-influenceforum-report/.

與“軟實力”不同的是,“銳實力”一詞專用于所謂的“威權國家”即中國和俄羅斯。特別是對中國而言,其定義是“通過操控和施壓”來實現;其手段是“影響有影響的人;其目的是“中國尋求征服外國人的思想”。“銳實力”有三個特征:第一,范圍廣大。第二,阻止對中國有負面影響的言論。第三,很難證實其來源于威權國家的政府。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刊發了一篇名為《銳實力:中國影響力的新形態》的封面推薦文章,文中用“修昔底德陷阱”來描述中國為了崛起尋求征服外國人的人心,稱中國干涉澳大利亞的政治、大學和出版業、影響澳大利亞立法委員、中國在德國試圖培養親中的政治家和官員等一系列行為為“銳實力”。2015年,習近平主席訪美時在歡迎晚宴上表示: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然而,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的安妮-瑪麗·布拉迪把中國的影響視為對民主國家的干涉,并稱之為“一場‘誘導,收買或強取政治影響力’的新的全球性戰役”;并且將“銳實力”闡釋為“威權國家”和西方(民主)國家之間的軟戰爭。在西方國家看來,“銳實力”包括了中國孔子學院的推廣和俄羅斯的“今日俄羅斯”(RT)全球電視網絡的輿論影響。“銳實力”說到底是西方媒體與學者炮制出來的新概念,是從自身立場和需要出發,為了抹黑中國并且遏制中國在全球的發展。

約瑟夫·奈認為:“銳實力屬于硬實力的范疇,它已經不再屬于軟實力”,“軟實力本身無好壞之分”,也就是說這些“實力”都是中性詞,但是在發明及使用“銳實力”一詞時明顯是負面的,帶有批判指責性和敵意的。說到底就是冷戰結束后,又要在東西方之間發起“軟戰”,所不同的是,冷戰是以西方與前蘇聯的對立為主的,而“軟戰”則是西方國家主要針對發展中的中國而言的。他們還認為雖然“冷戰”危險,但是“軟戰”更難應對。美國提出銳實力概念后,相繼出現的一系列文章主要是闡述如何用“軟戰”對付中俄兩國,特別是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國。約瑟夫·奈的態度與其他學者又有所不同,他仍堅信真正軟實力的持久性。約瑟夫·奈本人在近幾年也意識到他最早提出的“軟實力”理論的核心概念至今仍能體現出使用價值、研究價值、歷史和現實意義。例如,他說軟實力的實質是不用硬實力(武器及經濟)“得到預想結果的能力”,更具體地說就是“有影響他人他國行為來得到預想結果的能力”或者“有影響或改變他人他國選擇傾向的能力”。但是在用什么方法來影響才屬于軟實力的范疇是很有爭議的。正如前文所言,他把中國和俄羅斯的這種影響力稱為“銳實力”并進一步闡述銳實力實質上屬于硬實力的范疇。那么,我們需要思考與討論以下問題:軟實力與銳實力究竟有何區別呢?就連約瑟夫·奈本人都承認非常難以鑒別。本文認為,這個疑點應歸結于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概念及理論的局限性,其根源是約瑟夫·奈把這種實力限定在為某一國家利益服務,所以它必定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種政治傾向;將軟實力的生成限定為政府行為,即它是有計劃的,有想要得到的預期效果;對于這種實力產生的效果,將受益主體限定為國家及其群體;這類軟實力有時是短暫的,不可持續的。

三軟實力的新概念及內容新發展

本文將以海外華人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定居北美的華人學者及其他領域的精英為例來分析解釋以上論點,并提出與軟實力相關的新概念“軟效應”。我們同意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的核心要素與所能產生的“吸引力”“影響力”及其所產生的“真正效益”,并以約瑟夫·奈“軟實力”的目的、要素及結果為基礎,主要討論以下問題:一是在沒有政府計劃與調控時,軟實力要素及效應可以產生嗎?如果能,它是如何產生的?二是軟實力的效應如何才能超越某一國家及群體的局限并富有持久性?

(一)文化“軟效應”與軟實力

本文所提出的文化“軟效應”是指在文化發展過程中引發的非強制性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是由下至上的,無目的、無計劃的公民行為。本文以上世紀改革開放(1978年)后出國并定居的北美華人作為例證,來分析探討軟實力與軟效應的區別與作用。盡管這些海外華人最初是政府資助派遣到國外學習的,當時中國政府送這些學生、學者出國學習目的并非是為了發展中國的軟實力,而是希望他們學習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然后回國為國家發展做貢獻。由于各種原因部分學生、學者選擇在國外定居。近些年,更多的中國留學生是自費的,對于他們的去留中國政府沒做任何干預。首先,軟效應是文化內在功能的外顯,具有持久性。軟實力的確可以持久是因為它并不局限于約瑟夫·奈所認為的范疇。因而,就中國而言,可以跨越出傳統的軟實力范疇,發掘其強大的、持久的、卻容易被忽略的作用。其次,海外華人的文化軟實力是公民群體行為的社會效應,并無任何國家強制性傳播舉措。無論是約瑟夫·奈還是大部分中國及西方學者都把軟實力歸結為政府行為。盡管約瑟夫·奈最近也提到了開放、交換學生等活動為更有效的軟實力渠道,但是其與本文觀點的根本不同是:這些活動的起因及預想結果都是有計劃、有目的、有政府支持的。而美國學者的說法更為偏激,“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的尚蒂·卡拉蒂爾說‘通過與個人、教育和文化機構以及決策中心培養關系,中國政府花費了數百億美元影響其他國家的標準、敘事風格和觀點’,他還說這種影響力行動與其說是‘軟實力’不如說是‘銳實力’”。中國被指控花費大量經費專門發展‘軟實力’,其實比起許多西方國家,中國正式提出軟實力的概念也不過十幾年。胡錦濤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如果仔細考察當時中國的國情,就會理解中國提出的“文化軟實力”在目的和內涵上與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有根本不同的側重。2017年,中共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主席79次提到“文化”,6次強調增強“文化自信”,5次論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是將“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作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核心指標之一。再次,文化“軟效應”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文化軟實力是軟實力的核心組成部分,強調的是提升自身文化與精神,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染效應。中國希望通過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實現經濟發展與文化繁榮協調推進。當然,中國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展現其悠久文化的光芒,贏得世界各國人民的尊重。2004年,中國開始在世界各國設立孔子學院也是基于此初衷。但目前中國被西方國家扣上“銳實力”的帽子,這是沒有現實依據的。特別是在中國發展孔子學院之前,早已有許多西方國家在其它國家設置類似的文化傳播機構,但為何要專指孔院為“銳實力”呢?

(二)北美華人的文化“軟效應”

(1)塑造華人正面形象

文化“軟效應”被描述為“提高一個國家在外的整體形象”。英國權威雜志《經濟學人》刊發的論文《銳實力》認為:“自1978年以來有一千多萬中國人移居海外。中國政府焦慮的是這些海外華人將在國外養成那里的民主習慣并將影響大陸本土;中國政府擔憂的是中國在海外的形象。”

Sharp power[J].The Economist,2017(12):13.

事實上移居海外的華人非常希望祖國繁榮富強,而且注重發揚優秀的中華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精英形象。本文認為,海外華人特別是從事教育文化事業的海外華人為塑造華人形象,為外國人深入了解中國及中國的形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這種實效持久地提高中國海外實力的成效,既不依賴政府提供資金,也不是政府部門策劃,純屬公民個人行為。鴉片戰爭后,中國遭到西方列強“蹂躪”,導致經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曾被貶稱為“東亞病夫”。華人在國外的遭遇更是不言可知。雖然早期華人為美國及加拿大的鐵路交通建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但是加拿大政府仍然做出一系列有損華人人格及形象的政策和行為,例如專為華人設置的“人頭稅”等。1923年,威廉·萊昂·麥肯齊·金的聯邦自由黨政府通過《1923年華人移民法案》(又稱《排華法》),法案規定:“除商人、外交官員、留學生和特別個案以外,加國禁止華人入境。”華人自此成為加拿大唯一拒絕接納的族裔。一直到1948年,越來越多的排華法案得到通過,華人找工作極為困難,大多只能在邊遠小鎮經營餐館或洗衣店。華人們深知他們的形象及命運是跟祖國的強弱息息相關的。直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加拿大華人才通過各種努力逐漸改變了以往的形象。當然,這與中國的發展強大息息相關。除了以上兩點原因形成新形象的“軟效應”外,其他效應是如何產生的呢?改革開放以來,早期來到北美的中國學生及學者在很大比例上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國政府資助他們出國的目的并非是為了發展國家軟實力,而是希望他們在學到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后,盡快回國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服務。然而,其中有不少人由于各種原因選擇留在國外發展。這些人并不被認為是軟效應的實施者,而是被廣泛認為是中國人才、中國實力及智力的流失。事實證明,他們雖然身在國外,但依然存有一顆不可否認的中國心,他們在各大學里努力弘揚勤奮努力、吃苦耐勞、謙虛好學、尊師友善等中華傳統美德;諸多加拿大高校教師在他們的感召下,到中國進行學術交流,促進了他們了解中國與中華文化。這使得許多加拿大教授愿意接受更多中國碩士和博士生,并介紹中國學生進入了以前很少進入過的工作領域,大學教授、醫生、律師、政府管理部門以及高尖科技實驗室等。在加華人也逐步參與政界,真正擁有了政治話語權。

(2)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孔子學院被指責為典型的“銳實力”的例證。其實約瑟夫·奈也看到,以此類政府活動發展國家軟實力,一不是中國首創,二不是中國獨有。2018年,約瑟夫·奈談到英國廣播公司(BBC)也是由英國政府資助的,加拿大政府早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就資助在中國的“加拿大研究中心”,中國政府不僅不反對此舉還推動該機構在高校的發展,希望幫助更多的中國人了解加拿大,也希望推動中國對加拿大的研究。加拿大在中國最有效的軟實力(使中國人感激并對加產生良好印象)是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加拿大普通公民白求恩醫生。然而,白求恩這個名字在加拿大卻鮮為人知。當華人以本身的善良及勤奮投入居住國的事業,那種影響力雖不都是顯而易見的,卻長久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當地人。現在中國有511個孔子學院和1073個孔子課堂,遍布世界各國的大學和中小學里。它的建立、立足及運營都離不開在當地工作的華人,特別是在北美。對于孔子學院的發展,約瑟夫·奈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并認為孔子學院為中國文化的世界傳播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絕佳的戰略發展機遇。

參見:劉佳,常紹舜.“軟實力”理論的創新及其對中國發展的思考—基于對“軟實力”之父約瑟夫·奈訪談的研究[J].遼寧大學學報,2015(1):151.

但是,由于外國媒體的負面報道,不少人對孔子學院產生敵意,呼吁取消其存在。在美國及加拿大都有此類事情發生。如果不是在當地工作的華人極力支持和奉獻,也許更多的孔子學院會遭取消,甚至根本無法落地生根。加拿大的13所孔子學院里加方院長基本上都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留在那里的中國學者、學生,他們對當地情況熟悉,了解中、加文化,有力地發展了孔子學院和推廣中華文化。他們還組織當地華人文化協會,搞各種文化活動,鼓勵參加選舉與義務服務、捐款活動。從這些文化交流活動中,當地加拿大人民親身體驗了與中國交往的感受,了解了最正宗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文化軟效應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取長補短基礎之上的。由此,文化才有可能富有真正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沒有文化高度的軟實力是短視的,沒有文化深度的軟實力是膚淺的,沒有文化廣度的軟實力是狹隘的,沒有文化開放的軟實力是封閉的,沒有文化核心價值觀的軟實力則是散亂無序、脆弱失衡的。”

張國祚.新形勢下推動文化軟實力研究的著力點[J].前沿,2012(11):13.

因此,在雙方或多元文化環境中,文化交流的過程,也散發著本身的吸引力及影響力。但如果一種文化想不斷發展,它就必須尊重其他文化,取長補短、去粗取精,以此產生更強的吸引力和影響力。而北美華人正是兩種文化交流學習的“使者”與“橋梁”。

(3)政治文化影響

筆者(之一)在國外生活35年,長期觀察發現,西方媒體對中國持有偏見,選擇性報道負面新聞,誤導了西方民眾,導致西方民眾并不了解中國,特別是不了解中國人民及中華文化。每當有類似“銳實力”這樣對中國帶有敵意的宣傳出現時,西方民眾總是盲目相信并追隨。例如,西方媒體利用2008年4月西藏社會治安問題做了大量負面宣傳,并且在巴黎、倫敦、洛杉磯及其他西方城市擾亂2008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成千上萬名在西方國家學習的中國留學生同時上街游行反對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歪曲及詆毀。西方媒體的負面宣傳及幾百年以來西方對中國的偏見是根深蒂固的,中國政府試圖用孔子學院及官方宣傳來糾正、影響西方人的看法,用中華文化來吸引西方民眾,這些舉措都是正當且有限的,但有時仍會引起西方的懷疑和打擊。因為這些舉措產生的影響是間接的,所以常常會被認為是中國的“銳實力”。但是,當他們與華人工作并生活多年,對華人有了深刻的了解之后,通常會反過來質疑西方媒體的宣傳。海外華人的這種文化軟效應及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其中,海外資深華人的“草根”影響是最直接有效的。一方面,他們了解并尊重當地文化,能夠使對方愿意接受并感到舒適;另一方面,他們永遠都在默默地自然而然地展示中華文化最閃光的一面,這種不刻意的吸引及影響雖然緩慢,但更直接、效果更牢固、更持久。越來越多的華人精英不僅更加關注政治,特別是國際政治、居住國和中國政治,并且政治參與性也逐漸提高,他們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話語權。許多華人學者也被選為當地有關中國問題決策的“智囊”。如2016年加拿大安大略省華裔議員黃素梅提出法案(簡稱79號法案),建議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為南京大屠殺紀念日。該法案已于2016年底獲得安大略省議會二讀通過,但有待進入三讀并通過才能正式立法。該法案遭到來自日本官方的強大阻力,迄今該議案遲遲未能被列入安大略省司法政策常務委員會審議三讀,所以尚未通過。但是,旅居加拿大的華人并未放棄。自2017年以來,安大略省特別是多倫多地區的華人社區及其他多個社區民眾累計簽名近十萬份。經過海外華人的多方持久努力,最終促成安大略省議會于2017年10月26日一致通過將每年12月13日設立為安大略省“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的66號動議。這是西方國家中首個省議會通過有關設立“南京大屠殺紀念日”動議的地區,意義重大。這些例子可以使我們看到文化“軟效應”的草根性及直接性,也充分說明了海外華人的政治文化影響力越來越強大。

三結 論

每個國家對軟實力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與側重。由于約瑟夫·奈的“軟實力”理論的局限性,原本是中性的描述性概念,卻被持不同政治價值觀的群體各自演繹其內涵,如“軟戰爭”和“銳實力”,并且扣在不同國家或群體的頭上。這樣“軟實力”概念就派生出“正義與非正義”對峙的色彩,而且衡量軟實力的標準有很大的政治群體利益偏向性。雖然約瑟夫·奈補充了軟實力的目的,也提出以教育及學生交換為手段可以達到為某一國家或政府服務的目的。但其與本文提出的“軟效應”有本質上的區別,軟效應是受益于多個國家或團體的。本文嘗試將“軟實力”概念擴展為以下幾點:一是軟實力不變的核心要素:“吸引力”和“影響力”及其所收到的“真正效益”。這些軟效應是在個體的群體文化行動中產生的,而并非國家計劃生成的。二是文化“軟效應”不單指經濟效應,還包括政治、文化及國際關系等多方面的效應,它與“軟實力”概念有三個基本不同點。第一,文化軟效應是在草根階層產生的,具有明顯的個體性、直接性和可持續性并且不受任何政府手段的限制(如美國貿易戰),因而跳出了約瑟夫·奈認可的政府政治價值觀及外交政策是“軟實力”的決定要素的窠臼;第二,軟效應是無計劃、無預想、無預料的自然結果,當然“軟效應”是多方受益的;第三,軟效應具有即時性,政治傾向性弱,將會同時受益及被授權。此外,本文提出的“軟效應”概念不僅在目的和范圍上與約瑟夫·奈的軟實力理論基礎有所不同,而且我們的概念基礎更趨向于中國古代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五月婷婷精品|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久久综合五月婷婷| 啪啪永久免费av|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久久先锋资源| 国产流白浆视频|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制服无码网站| 找国产毛片看|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欧美劲爆第一页| 中国美女**毛片录像在线| 欧美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 91免费在线看|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女人一级毛片|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 国产精品视频a|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色网在线视频|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精品福利网| 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播放| 综合亚洲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色综合国产|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91av在线| 中国精品自拍|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波多野结| 无套av在线| 亚欧乱色视频网站大全|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欧美精品成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在线国产资源| 国产高清不卡视频| 国产一二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美女观看| 欧美精品色视频|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亚洲AV人人澡人人双人| 亚洲性一区|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99re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