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麗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數學課程要著眼于學生的整體素質的提高,促使學生掌握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因此,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我們的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教學中,恰當地引導學生一題多解,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也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和創造性。
數學教學應重視學生數學思維與方法的培養與訓練。因此,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地引導學生對同一道題進行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嘗試,這樣往往能取得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一課時,有這樣一道練習題: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小長方體剛好能拼成一個表面積是36平方米的正方體,如果把這兩個小長方體改拼成一個大長方體,那么大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
解法一:因為正方體的六個面大小相等,所以每個面的面積都是36÷6=6平方米。而拼成一個大長方體后就減少一個面,同時多了兩個面。面積就變為:36-36÷6+36÷6×2=42(平方米)。
當呈現出第一種解法后,教師追問:“你還有其他的解法嗎?請認真觀察新拼成的大長方體,你有什么發現嗎?”
解法二:和原來拼成的正方體比起來,新拼成的大長方體的表面積在少了一個面的同時又增添了兩個面,所以總的來說是多了一個面的面積。面積就變為:36+36÷6=42(平方米)。
解法三:拼成后的大長方體的6個面可以看成7個小正方形的面,所以先求出1個小正方形的面積,再乘以7,面積就變為:36÷6×(6+1)=36÷6×7=42(平方米)。
引導時,教師可以借助直觀圖形的演示,引導學生轉變思維,去尋找新的路徑以通向解決問題的大門。
通過一題多解,既溝通了正方體和長方體表面積知識與分數乘法知識之間的聯系,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滲透了“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而且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解題能力,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開闊性。
學生能夠思路廣闊,思維發散,能夠綜合思考問題,用多方面的知識來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這是數學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注意引導學生去尋求一種正確的答案,這并非不對;但是如果不再去尋找其他正確的答案,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受到限制。因此,教學時,教師應適時地鼓勵學生從多方面思考,用多種方法進行解題,進而養成善于思考,勇于求異的良好習慣。
這樣,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觀察角度,依據數量關系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來解題,再通過“練一題,帶一片” 的方式,既培養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又培養了學生解題方法的多樣化,從而拓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
數學教學既要讓學生掌握“雙基”,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創新意識,尤其是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而發散思維表現在教學中就是能打破常規地去思考問題、探究問題,進而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而一題多解是有效地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一種方式。
學生想出了許多租船的方案,教師要引導學生再想一想:如果要讓你選擇這幾種方案,你會選擇哪一種?為什么?然后,引導學生進行交流。通過互動交流之后,學生發現,相對而言,租小船比較貴。因此,要盡量租大船,并且盡量要坐滿,這樣租金才會少。通過比較,學生就感受到了方案四最省錢。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