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宗鵬
摘要:隨著研究生教育的不斷發展,體育研究生的培養問題日漸凸顯。本文以華南師范大學為例,通過文獻資料法、實地調查法等研究發現:目前的主要困境一是不同專業學生的培養方式區別不明顯,二是體育研究生課程設置的科學性有待提高,三是缺乏相應的監督及管理制度。
關鍵詞:體育研究生;困境;出路
華南師范大學是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首批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重視體育研究生的培養機制建設。作為一所側重師范類的綜合性大學,與專業的體育院校相比,其培養方法必定有所側重和不同。深入探究華南師大體育研究生的培養策略,對于掌握目前綜合性大學體育專業研究生培養現狀、發現存在問題并針對性地尋找出路便顯得尤為的重要。
一、華南師大體育研究生培養模式
(一)培養目標的制定
培養目標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機構的具體化。它受一定的社會范疇和一定的社會層級的需要影響,不同的教育教育層次也會衍生出各自的培養目標。社會需要是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因此必須建立各類學校與之相匹配。在社會市場需求的引導下,各類教學單位擔負著培養合格人才的重任,而這首當其沖的便是制定相應的培養目標。
華南師大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的培養目標首先要求:學生應具備基本的文字寫作和閱讀能力,通過培養過程達到邏輯思辨能力的提升;在運動人體科學專業方面,重視學生設計、操作、控制實驗的能力。在此基礎上,要學會各種統計方法以對結果進行分析和提煉;在體育教育訓練學和民族傳統體育學方面,這兩個專業首先注重的是學生術科基礎技術的掌握。在此基礎上,強調學生的教學及訓練能力。體育(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基本與學術型研究生的目標相差不大。具體的實踐是專業碩士更為強調的方面,這集中體現在學生的示范能力。
(二)研究方向及課程設置現狀剖析
華南師大具備強大的師資團隊。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下設以下具體研究方向:學校體育學、體育原理、體育社會學、體育文化與傳播、體育心理學、體育法學、運動休閑管理、體育產業;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下設以下具體研究方向:運動與心血管功能、人體運動分析與傷病預防、運動與健康、免疫與健康、運動生化與營養、運動損傷與康復、激光運動醫學;民族傳統體育學專業下設以下具體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歷史與文化、民族體育文化遺產研究與傳承、武術教學訓練理論與方法;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下設方向以大球、操類及競速性項目為主,小球項目研究方向亟待補充。
課程性質方面,是將體育研究生的課程體可劃分為專業課與公共課。而在這其中,又具體細分為非學位課程和學位課程。不同專業的總需要學分有所不同。華南師大針對學生的學術活動有自身特定的要求:學生在學期間必須參加至少12次學術報告會才能獲得相應的學分。此規定可間接敦促學生的科研學習。
(三)培養時限及過程解析
華南師大體育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時限設為3年,體育碩士為2年。指導方式主要采用的是導師指導和集體培養雙結合辦法,并以此為根本鼓勵學生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過程強調對研究生的思想、德道、業務的全面指導和關心,規定做到理論與實踐活動一體化相結合;系統、層次的專業知識與科學研究一體化相結合;面對面講授與小組討論相一體化相結合;教師教學與研究生自學一體化相結合。培養步驟上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學習階段。要求學生入學后制定培養計劃,完成規定的課程學習。其中學術型學生在第三學期進行碩士論文開題工作。第二階段是中期考核階段。學院對學生進行學業中期考核和論文工作的中期考核,針對畢業論文采取“雙盲”制度全部送審。第三階段是答辯階段,要求全體學生完成學位論文并進行論文答辯。完成課程論文是所開設的課程主要的考查辦法之一。在此基礎上,再綜合學生的出勤、課堂、完成課程論文情況等進行最終的成績評定。
二、體育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困境
(一)培養方法尚未根據目標區別對待
相異的培養目標指的是在實際的培養過程中根據不同的培養產出預期從而選擇恰當的培養方法和手段而達到的目的。正因為如此,對于學術型的學生而言,主要培養重心應該集中在學生學術、科研能力方面,這是學生今后從事高層次研究的前提和保證,也為其日后的專業知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相反,對于專業型的學生而言,培養的重心則應該要放在學生的實際教學及訓練能力,力求使學生能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能動地應用在實踐當中去。但據調查發現,實際中培養學術型同專業型學生的培養方法、手段等區別不大,只在學制時限方面稍有不同。這不免會給學生在報考研究生的時候造成疑惑,同樣的這種疑惑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體育研究生擇業的困境。據調查,廣東省地方的教育事業單位在進行用人招聘時,更加青睞于學術型的體育研究生。專業研究生呈明顯弱勢,這直接導致其本身對自己的專業認同感不強。
(二)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踐
在培養研究生的各個環節中,課程如何設置關系到培養目標能否順利達到。設置和安排良好的課程,有助于學生迅速的適應新的學習階段;能夠培養自身獨立的思考能力,從而針對自己的專業方向又目的性地進行學習。與其他專業學科相比較而言,體育專業自身的特征明顯。因此在安排具體的課程時,要合理的進行分層和區別。具體來說,對于術科方向而言,目前的課程設置特點是:重理論、輕實踐。同樣的,對于理論方向的學生而言,將自己封閉在理論的世界中就如同坐井觀天。同其他基礎理論學科一樣,體育理論研究的目的是要推進體各項育事業的健康發展,落腳點應在于應用與實踐。
(三)監督與管理制度較為滯后
導師責任制是研究生管理和培養的主要形式之一,導師是研究生在學期間的責任人,學生在學期間的各項事務都理應受到導師的監督與管理。它可以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學習的角色轉變;在相對寬松和受監督較少的學習氛圍中,督促其在自覺完成學習;對學生的安全問題形成保障。在導師與學生之間,應該是相互促進的關系。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表現在一些導師有很強的責任心,對于學生的關心無微不至,而同樣也存在一些卻缺乏責任心的導師,他們很少對于學生給予指導和關心。
三、體育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優化策略
(一)以市場需要為導向,將培養目標落地生根
現如今,社會市場的現實需要促成了體育研究生培養目標的構建,不同的專業方向基本上能夠設置反應自身需要的培養目標。因此,應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培養方式方法去對應不同的培養目標。以學術研究生和專業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區別為例,首先要設置不同的培養目標,并根據此制定不同的培養模式與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二)轉變課程思維,創新課程建設
采用基礎教育層面中的新課程理念,從理念上轉變體育研究生課程設置思維。首先,轉變課程的設置理念,讓學生能夠盡可能快地適應新的學習生活;其次,通過轉變設置的課程,學生可以拓展其的思維與眼界,能夠逐漸使學生具備敢于質疑的精神、能力及素養。具體來說,研究生教務工作部門應該統籌管理。讓學生的跨專業或方向選課、導師的異地指導授課等成為現實和可能。同樣,導師組在課程設置時也應該集思廣益充分發揮作用,應該根據本專業方向的以往的研究歷史、目前的研究進展與趨勢等,用專業最新的咨詢開展學術討論和點評,啟迪學生的思維;課程的具體形式不拘泥于傳統的面對面授課方式,可選擇如學術討論會、沙龍等形式。
(三)構建監督機構,完善培養制度
教務、紀檢等部門應聯合起來,以基層導師的層面和研究生教學培養機構的宏觀視角為出發點,在學校、學院、導師、學生這條培養工作鏈條上,設計相應的規章制度,要注意強調各方的責任和義務。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可以通過構建的專門的規制機構進行獎懲。具體來說,對于嚴格按規章制度、良好實施管理監督的單位、個人進行精神和物質獎勵;相反,對于那些不能遵守相關條例的單位或個人應進行責任追究并實施嚴厲的懲戒。
參考文獻:
[1]胡斌武.我國學校教育培養目標的歷史轉換[J].當代教育論壇,2006 (1):19-20.
[2]章淑慧.我國體育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 (11):84-86.
[3]唐成,孫衛國.體育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3 (0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