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東 段明豆


[摘要]日的:探究消化道疾病應用常規胃腸鏡與無痛胃腸鏡診治的效果。方法:隨機選擇2017年7月至2018年1月之間在本院進行診治的58例消化道疾病患者,按照不同的胃腸鏡檢查方案分成研究組(n=29)和對照組(n=29),對照組選擇常規胃腸鏡,研究組選擇無痛胃腸鏡,對比分析兩種胃鏡診治效果。結果:研究組和對照組在的Sp02、舒張壓、收縮壓差異上,診療前無統計學意義(P>0.05),診療后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不良反應發生率、咽喉反射發生率差異上,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消化道疾病應用無痛胃腸鏡診治的效果顯著優于常規胃腸鏡,能夠減輕對患者的刺激。
[關鍵詞]無痛胃腸鏡;常規胃腸鏡;消化道疾病
[中圖分類號]R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15-0018-02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飲食結構的更改,導致消化道疾病發病率不斷提升,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均有一定影響,這就需要及早診療,減輕患者痛苦。臨床針對此種疾病有效的診療手段之一為胃腸鏡檢查,雖然效果較好,但是極易產生多種不良反應。隨著胃腸鏡技術的發展,無痛胃腸鏡逐漸廣泛應用于臨床,能明顯減輕刺激,提高其患者配合度。因此本次針對消化道疾病應用常規胃腸鏡與無痛胃腸鏡診治的效果進行了對比研究。詳情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選擇2017年7月至2018年1月之間在本院進行診治的58例消化道疾病患者,按照不同的胃腸鏡檢查方案分成研究組(n=29)和對照組(n=29)。以上患者和家屬全部知曉并同意本次實驗,且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了本次實驗。并將胃腸鏡檢查禁忌患者、相關藥物過敏患者以及溝通障礙患者排除。對照組17例男患,12例女患,年齡27-68歲,年齡均值為(47.5±2.1)歲;研究組18例男患,11例女患,年齡28-68歲,年齡均值為(48.1±2.2)歲。以上兩組患者之間未出現較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兩組患者檢查前全部禁食八小時、禁水四小時,創建靜脈通道后監護其心電,同時予以患者吸氧操作,氧流量為2-4L/分鐘,監測患者的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等。對照組選擇常規胃腸鏡,予以患者鹽酸利多卡因膠漿(生產企業: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880008)10ml和硫酸鎂(生產企業:上海長征富民金山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20018),用藥方式為口服,告知患者注意事項和需配合方式等,之后開展胃腸鏡檢查操作。研究組選擇無痛胃腸鏡,在對照組的用藥基礎上使用丙泊酚(生產企業:BACHEM SA,Succursale de Vionnaz,批準文號:H20120308),用藥方式為靜脈滴注,待藥物起效后開展胃鏡檢查操作。
1.3觀察指標:將患者診療前和診療后的spO、血壓以及咽喉反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記錄。
1.4統計學處理:本次實驗數據通過統計軟件SPSS19.0進行整理,計數資料用[n(%)]代表,對比檢驗值為x;計量資料用(x±s)代表,檢驗值為t,差異較大有統計學意義(P<0.05)。
2結果
2.1對比spO、血壓:在SpO、舒張壓以及收縮壓上,兩組診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診療后研究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診療前后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診療前后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對比不良反應和咽喉反射發生情況:在不良反應和咽喉反射發生率上,研究組全部少于對照組,差異較大,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討論
受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的影響,多種消化道疾病發病率逐漸增長,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針對此類疾病臨床中常用有效的檢查方案之一為胃腸鏡,然而胃腸鏡檢查過程屬于入侵操作,會對患者的胃腸道管壁造成一定損傷,同時還極易產生多種不良反應,導致大部分患者因痛苦而放棄檢查,使其病情進一步惡化,增加臨床治療難度。近年來隨著臨床醫療技術的發展,消化道檢查中逐漸廣泛應用無痛技術,此種技術能減少對患者的刺激,進而提高其檢查配合度,患者更容易接受。另外無痛胃鏡操作時所用的麻醉藥物為丙泊酚,用藥方式以靜脈滴注為主,存在副作用少、機體傷害小、意識恢復快、作用時間短以及麻醉誘導迅速等優勢,逐漸受到臨床醫師和患者喜愛。
在本次實驗結果中,在spO、舒張壓以及收縮壓上,診療后研究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診療前后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診療前后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就表示通過無痛胃腸鏡檢查,能減少生命體征波動幅度。兩組在在不良反應和咽喉反射發生率上,也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無痛胃鏡對患者損傷小,可有效預防和減少不良反應和咽喉反射。
總而言之,消化道疾病應用無痛胃腸鏡診治對患者的影響較小,具有較好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