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紅
[摘要]目的:將宮腔鏡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黏膜下子宮肌瘤進行對比分析。方法:自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黏膜下子宮肌瘤患者中選取68例作為研究案例,參照組34例患者行傳統開腹手術,研討組34例患者行官腔鏡手術,對比分析其治療效果。結果:對2組患者的術后下床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等手術指標觀察并予以統計,研討組的各項手術指標均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結論:通過官腔鏡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黏膜下子宮肌瘤進行對比分析之后,發現宮腔鏡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快,作為臨床治療的理想術式,值得推廣與借鑒。
[關鍵詞]官腔鏡;傳統開腹手術;黏膜下子宮肌瘤;對比分析
[中圖分類號]R737.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15-0023-01
子宮肌瘤多發于30-50歲的婦女,特別是40-50歲女性發病率占該年齡段人數的一半以上,常伴有月經過多,貧血、子宮出血及腰腹部疼痛等癥狀出現。黏膜下子宮肌瘤的癥狀出現最早,經常伴有子宮異常出血,多采用手術切除治療方式。本文就我院黏膜下子宮肌瘤患者分別實施傳統開腹手術與官腔鏡手術之后,將其療效予以分析比對,旨在探索更好的治療方式為臨床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自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黏膜下子宮肌瘤患者中選取68例作為研究案例,參照組34例患者行傳統開腹手術,研討組34例患者行宮腔鏡手術,對比分析其治療效果。人選患者經螺旋CT、彩超、宮腔鏡等檢查完全符合黏膜下子宮肌瘤的診斷標準,肌瘤直徑在5厘米及以下,子宮并無子宮內膜或宮頸等惡性病變情況。
參照組:年齡23.8-49.2歲,平均(33.32±5.27)歲,其中13例無生育史,21例有生育史,14例單發肌瘤,20例多發肌瘤。研討組:年齡24.1-48.7歲,平均(32.96±5.46)歲。其中15例無生育史,19例有生育史,16例單發肌瘤,18例多發肌瘤。兩組患者以上資料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分析可靠。
1.2方法:參照組34例患者行傳統開腹手術,切除子宮肌瘤后送相關病理檢測。研討組34例患者行宮腔鏡手術,為患者行連續硬膜外麻醉,并常規手術區域消毒,首先通過宮口擴張棒擴張宮口,一般在11毫米左右,之后以濃度為5%的甘露醇注射液或是葡萄糖注射液實施持續灌流沖洗。將電切鏡放于宮腔,此時對肌瘤大小、數量、位置等情況仔細觀察。對于無蒂的黏膜下肌瘤應當切開肌瘤表面的包膜再取出切碎的肌瘤;對于體積較大的帶蒂黏膜下肌瘤經表面切割后切斷取出,對于深埋子宮肌壁間的肌瘤可以同時使用宮縮素促其突出,再切除。手術期間持續以B超對于切割深度進行監測,防止有漏切或子宮穿孔情況發生。手術完成后以生理鹽水對盆腔進行仔細沖洗,同時檢查是否有活動性出血,將透明質酸鈉貼覆或噴涂于子宮創口表面,這樣可預防術后粘連,最后放置引流管。常規術后靜脈滴注縮宮素與生理鹽水,并連續使用3天抗生素預防感染。
1.3觀察指標:對2組患者的術后下床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等手術指標觀察并予以統計。
1.4數據處理: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處理,5項手術指標作為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達方式,t檢驗;當P<0.05時,說明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2組患者的術后下床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等手術指標觀察并予以統計,研討組的各項手術指標均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3、討論
女性在40-50歲期間為子宮肌瘤發病的高峰期,有一半以上此年齡段的婦女患上子宮肌瘤,但因有些患者的癥狀較為隱匿未及時發現,實際的發生率往往更高。黏膜下子宮肌瘤通常是指肌瘤朝向宮腔并突出于宮腔,肌瘤覆蓋有黏膜,是子宮體肌瘤的一種,發生率15%左右。它雖不屬于惡性腫瘤,但容易引發子宮異常出血,治療往往需切除子宮。隨著近年來微創醫學的快速發展以及施術者鏡下操作水平的提升,大多數手術都是通過腔鏡方式實施。宮腔鏡手術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優勢明顯,它能夠為施術者提供一個更清晰更廣闊的手術視野,保持腹腔內最佳、最穩定的環境,盡量降低對腹腔的干擾,同時對于臨近的器官也保護的作用。宮腔鏡手術微創、手術時間短、出血少,對于患者而言是極為有利的選擇,已逐步成為黏膜下子宮肌瘤患者的首選術式,它大大減輕了術后疼痛,且復發率相對更低,同時免除了開腹切除子宮之苦。
對2組患者的術后下床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等手術指標觀察并予以統計,研討組的各項手術指標均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綜上,通過宮腔鏡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黏膜下子宮肌瘤進行對比分析之后,發現宮腔鏡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快,作為臨床治療的理想術式,值得推廣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