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剛
[摘要]目的:分析開放性脛骨骨折內固定術后感染的危險因素,為后續(xù)臨床預防提供參考。方法: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20例開放性脛骨骨折患者進行回顧分析,評價發(fā)生術后感染的危險因素。結果:120例患者中術后發(fā)生感染16例,感染率為13-3%;共檢出病原菌30株,其中革蘭陽性菌占33.3%,革蘭陽性菌占60.0%,高齡、手術時間過長、合并糖尿病等是術后發(fā)生感染危險因素。結論:手術精細操作、清除死腔、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預防開放性脛骨骨折內固定術后發(fā)生感染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開放性脛骨骨折;內固定術;感染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15-0032-01
脛骨骨折是由于嚴重沖擊力以及暴力等等造成的多重骨折,隨著交通技術發(fā)展使得該類型骨折發(fā)生率不斷提高。開放性創(chuàng)傷引起骨骼肌的暴露,皮膚黏膜屏障受到破壞,如果不及時處理創(chuàng)傷面會容易導致感染。近些年來骨折內固定術獲得廣泛使用,雖然以及局部先進技術以及設備,但術后感染為常見并發(fā)癥,臨床研究顯示骨折內固定術后感染發(fā)生率為5%-20%,影響影響患者后續(xù)康復。因此對于骨折內固定術后早期預防及診斷感染較為重要,根據(jù)以上的情況本次重點分析開放性脛骨骨折內固定術后感染的危險因素,為后續(xù)臨床預防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20例開放性脛骨骨折并實施內固定術治療的患者。男性患者7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齡21-76歲,平均(52.3±3.5)歲,內固定術后為傷后的1-20d,平均(9.2±1.2)d。
1.2方法:采取回顧分析方法,調取患者的相關資料,包括治療過程、治療方法、年齡、性別、抗菌藥使用情況、并發(fā)癥、是否具有糖尿病以及高血壓等基礎疾病,手術時間、植皮/皮瓣移植等情況。將資料錄入Excel文檔中進行歸納總結。
1.3統(tǒng)計分析:采取統(tǒng)計分析學軟件SPSS22.0對術后感染的幾率以及感染因素進行分析,等級資料分析采取x檢驗,數(shù)據(jù)比較后P<0.05為差異顯著。
2.結果
2.1感染情況及病原菌分析:120例患者中術后發(fā)生感染16例,感染率為13.3%;共檢出病原菌30株,其中革蘭陽性菌占33.3%,革蘭陽性菌占60.0%,具體結果見表1。
2.2術后感染危險因素分析:高齡(>70歲),手術時間>30min、糖尿病及遺留死腔等均為開放性脛骨骨折內固定手術后發(fā)生感染的危險因素,具體見表2。
3.討論
骨折術后感染一直是臨床治療難點,術后發(fā)生感染不僅延長住院治療時間、增加患者負擔還會降低患者生活質量。脛骨血運本身不佳,手術會破壞微循環(huán)以及皮膚黏膜,引起細菌滋生,而創(chuàng)口出血為細菌的滋生提供營養(yǎng)。開放性骨折感染幾率最大為脛骨,其次為跟骨和股骨,本次120例患者中術后發(fā)生感染16例,感染率為13.3%,感染率較高,因此對于開放性脛骨骨折治療需要密切注意感染問題。
在本次的研究中顯示,高齡(>70歲),手術時間>30min、糖尿病及遺留死腔等均為開放性脛骨骨折內固定手術后發(fā)生感染的危險因素。主要原因為咯阿年患者容易合并較多的基礎疾病,并且機體抵抗力較差,容易導致術后感染,此外遺留死腔容易造成細菌滋生,也是導致固定術后感染主要原因;植皮會破壞天然生理屏障,容易造成感染。針對以上情況筆者總結以下幾點防范措施:(1)做好嚴格消毒措施,有些細菌主要附著于物體表面,因此應加強細菌區(qū)的消毒管理;(2)皮瓣移植后需要觀察患者的皮膚溫度、顏色以及水腫等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后做相應的處理。(3)藥物治療時,考慮抗菌藥物的骨水泥鏈,可以有效的避免局部有效藥物濃度降低,引流不徹底等原因導致的感染。(4)手術中實施有限剝離軟組織,減少手術范圍盡可能的清除壞死組織,減少遺留死腔。總之,經(jīng)過本次資料回顧分析我們認為:手術精細操作、清除死腔、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預防開放性脛骨骨折內固定術后發(fā)生感染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