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摘 要:幼兒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的內心感受,可以通過情緒表現出來。教師應善于做一個觀察者,耐心捕捉幼兒的情緒變化,及時了解幼兒的內心世界。通過觀察小班幼兒消極情緒事件,分析幼兒消極情緒出現的原因,為教師提供合理化的應對策略,以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情緒;消極情緒;應對策略
一、情緒及情緒的分類
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和體驗,是人的需要是否獲得滿足的反映。
情緒可以分為積極的情緒體驗和消極的情緒體驗。
二、消極情緒事件的界定
筆者通過觀察小班幼兒在一日生活中的表現,發現小班幼兒消極情緒主要表現為:焦慮、憤怒、恐懼、傷心。
這些消極情緒總是出現在幼兒面對的不愉快事情當中。我們把發生在幼兒身上的表現出消極情緒的事情稱為消極情緒事件。
三、小班幼兒消極情緒事件的觀察分析及應對策略
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在與幼兒交往的過程中,當幼兒內心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結果超出了自己心理發展的接受程度,幼兒就會表現出消極情緒。筆者通過觀察發生在幼兒生活中的不愉快事件來分析幼兒不同的消極情緒,為教師提供面對不同消極情緒事件的應對策略。
1、對幼兒焦慮情緒事件的案例分析
幼兒的焦慮主要表現為:分離焦慮和緊張焦慮。筆者發現幼兒園小班上學期
主要焦慮表現是分離焦慮。
案例一:
觀察時間:早上入園
觀察地點:活動室
觀察內容:內向型小朋友香茹的入園事件
香茹性格比較內向,她緊緊地拉著奶奶的手不愿意松開,老師主動前牽著她的手她也不愿意。奶奶趁她不注意悄悄走開了,她顯得很無助,眼淚直流。這時,老師走過去,先給她一個擁抱,再拉著她的手把她送到自己的位子上,但是她馬上離開不愿意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在小心地觀察著周圍的環境。
案例二:
觀察時間:早上入園
觀察地點:活動室
觀察內容:外向型小朋友子浩的入園事件
早上入園,子浩被奶奶抱在懷里,不停地哭鬧,摔打門框,不希望奶奶離開。奶奶走后,大哭不止,也不肯不接受老師的安慰。老師先走開,先讓他冷靜下來,過了一會老師走過去安慰他一會。他不再哭泣,表現出對老師的依戀態度。
案例分析:
筆者發現小班幼兒主要焦慮類型為分離焦慮。不同性格的孩子在焦慮上的表現也不相同。小班上學期孩子剛入園,不能一下子適應生活上的改變,由此產生了焦慮情緒。當幼兒適應了集體生活以后,焦慮的情緒越來越少。
應對策略:
(1)及時安慰,切勿漠視。
幼兒最初的情感就是對父母的依戀。幼兒在由家庭生活向集體生活過度的過程中,必須要離開父母,必然會引起不適應。
(2)盡快與幼兒建立信任關系
教師應耐心引導,與幼兒幼兒建立良好的關系,讓自己成為孩子新的依戀對象,幫助幼兒盡快擺脫焦慮,適應集體生活。
2、對幼兒憤怒情緒事件的觀察分析及應對策略
案例:
觀察時間:上午10:40
觀察地點:活動室
觀察內容:區域游戲中因搶游戲材料而引發的憤怒情緒事件
在“娃娃家”里,柔柔、雅涵和子雅正在玩喝茶,家里來了一位小客人,她們發現杯子不夠了。子雅發現潤奇的旁邊有一個杯子,便隨手拿了過來。潤奇先是大聲喝止“你別拿我的杯子!”,子雅不愿意還回去,于是兩個人開始動手爭搶,教師看見了連忙走過去制止,詢問事件的原委,把杯子還了回去。
案例分析:
小班幼兒多處于3-4歲,這一時期幼兒心理發展水平還處在自我中心階段,在與幼兒互動的過程中幼兒還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當面對與同伴的沖突時,因為缺乏一定的社會交往技能,不能用和平、協商的策略來處理同伴間的矛盾沖突。因此會在同伴面前暴露憤怒的情緒。
應對策略:
(1)平靜安撫,了解原因,幫助幼兒解決問題,避免攻擊性行為的發生。當孩子出現憤怒的情緒時,教師應及時、耐心地將幼兒的情緒安撫下來,及時解決同伴間的沖突,以避免攻擊性行為的發生。
(2)先讓幼兒冷靜下來,在進行說服教育。
教師應該告訴他什么行為是可以接受的,要學會控制自己的壞情緒,不把他帶給別人。
(3)引導幼兒學習相應的社會交往技能。例如:面對沖突,我們可以通過商量的辦法來和同伴共享玩具。
3、對幼兒恐懼情緒事件的觀察分析與應對策略
觀察對象:月月
觀察時間:上午10:00
觀察地點:盥洗室
觀察內容:第一次在幼兒園如廁的恐懼事件
月月是個黏人的女孩。上午十點老師正在給小朋友發點心。突然聽到盥洗室一聲喊叫:“老師,你快來,我害怕。”老師聞聲走了過去,發現月月已經忍不住哭泣了。原來盥洗室一個人都沒有,她害怕自己一個人呆著。教師在一旁耐心勸導“沒關系,我們大家都在外面等著你呢!”月月在老師陪伴下整理好自己的衣服,洗好小手,走出了盥洗室。
案例分析:
面對新的生活環境,小班的孩子會面臨許多的第一次。這些沒有在成人的幫助完全靠自己的第一次。如:第一次如廁,第一次沒有父母陪伴的起床,第一次集體發言,第一次與老師交流等。這些第一次會讓幼兒感到害怕、恐懼。
應對策略:
(1)幫助幼兒盡快適應于熟悉幼兒園的環境與生活。減少陌生環境帶來的恐懼。
(2)鼓勵幼兒自己解決問題,培養幼兒堅強、勇敢的社會性品質。
4、幼兒傷心情緒事件的觀察分析與應對策略
觀察時間:下午戶外活動
觀察地點:操場
觀察內容:因遭受拒絕而引起的傷心情緒事件
在下午的戶外活動中,教師組織了一次集體活動“丟手絹”,孩子們玩得非常開心。子墨想讓好朋友再次丟給他,但是卻被朋友拒絕了。小朋友有一點不高興,他眉頭緊鎖,嘴角下拉,低下了頭。并表現出不愿意參加游戲活動的樣子。
案例分析:
傷心是幼兒獨特的內心體驗。當幼兒失去了某樣東西,或者幼兒的需求未得到滿足時就比較容易引起幼兒傷心情緒。
應對策略:
面對有傷心情緒表現的幼兒,教師應該積極關注,及時疏導,以保證幼兒開心得度過幼兒園的一日生活。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應對策略:
(1)樹立觀察意識,了解幼兒的內心世界,及時疏導和幫助。
(2)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找找不開心的原因。鼓勵幼兒說出來,宣泄自己的消極情緒。
四、總結
成人適時對幼兒的情緒表達予以關注和指導,是幼兒心理發展的需要,也是幫助幼兒學會情緒調節與管理的重要途徑。教師對幼兒消極態度的回應,可以讓幼兒感受到安慰,從而緩解自己內心的消極情緒。
參考文獻:
[1]葉奕乾 ,《普通心理學》第三版[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年7月,241頁.
[2]陳幗眉,《學前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286頁.
[3]秦寧,《教師對幼兒園小班消極情緒回應方式的研究》[J],2019年5月,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