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綠萍 張曉敏
摘 要:隨著新課改不斷推進,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化的教學的發展需求,因此多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在這一背景下不斷涌現。其中,一種將問題作為教學切入點的方式在出現后受到廣大教育者的青睞。高中語文作為高中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由活躍學生思維,促進其他課程發展的作用。但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尚存在一系列問題需要引起廣大教育者的重視并予以解決。因此,本文就問題教學法引入高中語文教學進行簡要探討分析。
關鍵詞:高中語文;問題教學法;應用實踐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對知識的理解以及掌握已經具有自己的獨特的方式,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運用更深層次的教學方式來促進學生的學習。問題教學法較傳統教學方式而言更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進行問題探究的過程中能夠促使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揮,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問題教學法使得學生增強對于語文的學習興趣,拓展其思維,培養及發展其創新意識,對高中語文教學的質量提升有重要作用。
現階段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主體地位未被重視
在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充當著教學過程的主體,把控著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進程、內容,而學生只是單純作為語文知識的被動接收者,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并沒有充分結合,抑制了學生學習主動性以及積極性的發揮,導致我國高中語文教學質量長期處于中等水平。新課程改革后,學生與教師的角色得到一定的調整,但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時間較長,部分教師仍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味向學生灌輸知識,忽略其理解情況,導致學生所掌握知識點以及其他內容較為淺顯。
(二)教師教學方式單一
高中語文相對初中、小學語文而言更有深度、更富含美感,所以在進行高中語文教學時,需要教師運用更為有效的方式來進行高中語文教學。教學方法是否優良決定著學生的學習質量以及教師的教學效率。但目前的大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仍存在單一性明顯的問題,其教學方式為非是備課、根據備課內容講課、布置課后作業、對課后作業進行講解。這一教學方式的長期使用不僅使學生對語文課程產生厭惡心理,還會導致教師缺乏創新意識、教學機械化,影響高中語文的教學質量。此外,單一固定的教學方式與語文學科的本質內容相背離,從而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難以做到全面化、深層化、創新化。
(三)教師與學生缺乏互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非只是學科知識的傳播者,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伙伴?,F階段的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關系仍較為尷尬:教師對學生了解不深、學生面對教師存在心理壓力,這一關系的存在影響課堂教學中師生友好互動的開展。此外,部分教師功利性較強,認為開展課堂互動容易影響教學進度,從而影響學生的應試成績,因而在課堂上只注重語文重點知識以及考試大題技巧的講解[1]。
(四)學生學習熱情不高
由于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導致學生在學習這一門課程時,容易產生一定的枯燥感,影響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對于語文的積極性不高,除了教師教授方式的問題,還受學生自身態度的影響。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對于詞匯掌握量、情感能力表達等多方面的要求較高,且這些能力是需要長期累積的,因此部分耐心較差的學生容易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挫敗感。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想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一定要有學習積極性。
問題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問題教學法運用于高中語文教學,有著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的作用,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以及其綜合能力,符合新課程的改革目標。
(一)提問問題注重科學合理性
在高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運用問題教學需要教師提前設計合理的教學問題,確保該問題具有足夠的吸引力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與此同時,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的同時還需要注重問題的科學性,以便學生在思考該問題時能與課本內容進行結合,從而加深其對教材知識點的理解[2]。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提出問題后還可組織學生進行談論,以便其能夠多角度看待這一問題,同時也達到了活躍課堂氛圍的目的。例如,在進行《最后一片葉子》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在教學開始提出:“最后一片葉子是什么?”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這一課文,并給予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在進行相關討論之后,教師再進行后續的教學。在課程結束前,教師再提出最初的問題,讓學生發表意見。這一方式首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對課文閱讀的興趣,再討論過程中,能夠積極參與至課堂活動中,最后教師的再次提問能夠加深學生的理解、明白課文主題的升華,促進學生對課文更深層次的理解。
(二)創設問題相關情境
問題教學法的實施還需要情境教學加以配合,即教師需要創設一定問題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探討問題便于其對問題進行自主思考。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需要注意情境生活化的特點。例如,在學習《鴻門宴》這一課程時,教師可事先播放相關影視資料,讓學生簡單了解。隨后,教師可進行角色分配,讓學生代入相關人物來進行對于教師問題的思考。這一方式使得學生能夠使得學生身臨其境,讓學生在輕松且自在的狀態下進行問題的思考,利于其思維的良好拓展。
(三)改變提問者角色
問題教學法之所以更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因為這一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發揮其主動性,成為問題的發現者、提出者[3]。在實際進行《中國建筑的特征》時,教師可積極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例如:“中國建筑的特征在地區或者時代的影響下有什么不同?”教師也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展示中國各地區的特色建筑,讓學生產生“建筑為何會存在如此大的差異”的問題,并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惑,以增加其在課堂的參與度與學習積極性。在學生提出問題之后,教師可讓學生進行分析回答,自己做最后總結即可。
總結:
綜上所述,問題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對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率的提高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問題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運用順應了高中語文的本質內涵,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以及創新意識,拓展其思維,此外,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羅裕水.問題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當代教研論叢,2018(07):26-27.
[2]劉茜.問題式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7(08):97.
[3]郭綠環.高中語文教學中問題式教學法的應用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8,4(03):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