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邦群 陳實 劉迎迎
摘要:為了踐行新課程改革,許多老師又要開始重新調整教學思路,將心理學融入課堂教學環節,充分發揮心理學的積極影響作用,在引導和鼓勵學生的過程之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本文以高中英語教學為分析對象,了解心理學在該學科教育中的重要影響以及為提升英語教學質量,為促進英語教學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心理學;高中英語;教育影響
一、引言
英語是高中教育教學階段之中的核心學科,在學習這門應用型語言的過程之中,許多學生感覺困難重重,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有待提升,無法掌握語言學習的核心及要求。對此,老師開始以心理學為指導,將心理學的具體內容融入學科教學環節,在引導和鼓勵學生的過程之中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行為習慣,讓學生能夠對英語這門學科有一個深刻的認知及理解。
二、心理學在高中英語教育中的影響和作用
學術界在對高中英語教學改革進行分析及研究時明確提出,這一學科教學改革的系統性和實踐性比較明顯,因此老師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關注細節要素的分析,了解心理學的具體內容及形式,提煉出高中英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以此來實現有機融合。不可否認,心理學的合理使用對構建高效課堂、推動各種英語教學改革意義重大,老師需要注重不同教學環節之間的聯系,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通過心理學來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溝通,實現學生的良性成長和發展。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的心態以及學習理念會直接影響自己的學習行為,學科的教學改革需要以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為依據,保障學生在良好的學習心態之下實現個性化的成長,以一個更加清晰的思維模式完成老師所布置的學習任務。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之中,心理學的有效應用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行為習慣并提升學生的英語語感意義重大,傳統的啞巴式教學模式直接以基礎理論知識的灌輸為依據,無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忽略了對學生心理上的指導以及規范,最終導致學生非常的消極,只能夠疲于應付老師所布置的學習任務。如果能夠重新調整教學思路,以心理學為重要的理論依據和教學原則,將積極心理學融入學科教學環節,那么對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將會有更明顯的促進作用。
(二)明確英語教學方向
為了盡量避免教學失誤,保障教育教學的一致性,老師在開展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可以以心理學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明確教育教學的方向,堅持教學的主陣地,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學生是整個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主體,任何教學管理環節的落實以及教學內容的創新都必須要以學生為中心,站在學生的角度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不斷調動學生的內在潛能,保障英語教學質量。不管是辯論會、話劇表演還是情景再現都對學生有較高的吸引力,老師需要以學生為主體,將課堂交給學生,通過適當的講解以及引導來鼓勵學生相互合作,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解決英語教學中的重點以及難點,讓學生在自由討論的過程之中產生更多積極向上的動力。
(三)有助于學生全面理解英語課程
學生對課程的理解會直接影響個人的參與積極性以及最終的教學質量和效率,結合心理學的相關研究結論分析不難發現,有一部分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之中已經有了相應的學習興趣,但是如果興趣較為短暫,那么所發揮的作用則較少,只有保證學生站在宏觀的角度擁有一個更加積極的心理狀態并長期不懈的堅持下去,那么對學生的英語課程理解以及分析將會大有裨益。老師需要以積極心理學為依據,讓學生在自由發揮的過程之中意識到個人的困難缺點以及優勢,從而主動尋求老師的幫助。除此之外,老師還需要站在宏觀的角度,結合因材施教和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踐行要求,針對性的引導學生,保障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獲得相應的收獲及成長。
三、心理學與高中英語教育相融合
結合上文的相關分析不難發現,心理學與高中英語教學之間存在極為緊密的邏輯聯系,前者能夠有效的推動后者的大力落實,老師可以以根據英語教學改革的核心要求,充分利用心理學來改革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實現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及應用。首先,在前期課堂教學實踐時老師需要注重學生感官的調動,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積極利用各種現代多媒體技術來播放英語視頻、音頻,刺激學生的各個感官,讓學生能夠對所學習的理論知識有一個深刻的理解。其次,老師還需要注重情境課堂的有效創設,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習興趣,保障學生在掌握其他基礎知識的前提之下以一個更加愉悅的心情與老師進行互動,挖掘個人的學習潛能。為了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行為習慣,老師還需要注重積極的心理暗示,關注學生的興趣點,分析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及障礙,不斷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對英語這門學科有一個宏觀的認知。
參考文獻:
[1]? 徐桐. 心理學在高中英語教育中的影響[J]. 中華少年,2019(10):262-262.
[2]? 成志國. 積極心理學對高中英語教學的影響研究[J]. 情感讀本,2014,000(035):18-19.
(作者單位:山東英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