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貝多芬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32首奏鳴曲在世界音樂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三十號鋼琴奏鳴曲(op.109)是貝多芬晚期最后創作的三首鋼琴奏鳴曲之一,相比于之前的作品,這首作品更為自由,旋律線條更加優美,并且充滿著幻想的氛圍。它雖有著浪漫的情懷卻又有著貝多芬一貫的嚴謹的曲風。本文將從該曲的創作背景,曲式結構及音樂特點,演奏技巧以及自身的體會來闡釋這首奏鳴曲第一樂章的內涵。
關鍵詞:貝多芬;奏鳴曲;藝術風格;演奏技巧
這首奏鳴曲是貝多芬晚期的代表作之一。這一時期的貝多芬生活困難,耳朵已經完全失聰,與外界接觸減少使其性格更為內向。這些都使這首作品不再像早,中期作品那樣充滿矛盾對比,那樣情感激烈,而是洋溢著詩情畫意,具有無比柔美的抒情性,是幻想類的奏鳴曲。作品可以看成是貝多芬內心的一次獨白,既充滿著對自己人生過往的自省,又寄托著貝多芬對資產階級革命理想的堅持。
(一)曲式結構及音樂特點
奏鳴曲op.109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分為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和尾聲。呈示部又分為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主部只有8個2/4拍和一個不完全小節。進行到副部主題時,速度標記起了變化,由柔板代替即不過分的快板,節拍從2/4拍變為3/4拍,出現了急速琶音,增加了音樂的流動性,加之節拍和力度的改變,給人以即興的感覺和強烈的視聽沖擊。展開部在B大調上開始,是2/4拍。在再現部中,主要主題在高八度上演奏,具有變奏性,它結束在原調即E大調上,副部也在E大調上。尾聲在A大調(下屬音)上開始,出現了一個不同于波浪音型的段落,而是由和弦組成的連貫的四分音符,給人的感覺像是思考。隨后原先的十六分音符出現了,是在第一主題的素材上進行變化的。這首作品區別于貝多芬其他奏鳴曲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自由,帶有幻想曲的某些性質。它的旋律十分的抒情,給人以溫情的感覺,音程跨度以三,四度為主,左右手的交替,似乎是一位父親在和自己的女兒交流心事,并且運用柔和的連奏,極具歌唱性。羅曼羅蘭在分析這首作品op109時指出,這首奏鳴曲是“幻想和愛情的游戲?!睆囊暵犘Ч麃碚f,這樣的評價是很客觀的。
(二)演奏技巧和體會
1.旋律
筆者首先注意到第一個小節是一個弱起小節,即不完全小節,表情記號是p dolce,即音樂在安靜的氛圍中展開,開始彈奏之前我們要充分準備,思考好速度和情緒的表達,而不是直接開始,否則會顯得十分的突兀和不自然。譜面上的sempre legato的標記很多,要求演奏者做到始終連貫,這樣就要運用連奏手法,連奏是鋼琴演奏中一種演奏技巧,是指兩個音符連貫而自然的連接,這樣的使用會使旋律富有歌唱性,流暢性,這種手法是由貝多芬首次提出的。這首樂曲旋律是富有歌唱性的,那么要如何做到歌唱性,演奏者可以采取這樣的方法:先哼唱旋律,不一定要有多么棒的演唱技術,但一定要有感情,獲得對旋律的初步感知。然后在演奏時可以想象自己在歌唱它的旋律,用氣息帶動手腕,手臂,手指彈奏鋼琴,賦予每個音符以音樂意境和音樂語言,給聽眾帶來美的享受。筆者在剛開始練習時并沒有注意到這些,所以演奏給人的視聽感覺是沒有連續性,缺乏律動性和層次感。在展開部時旋律主要在高聲部,也就是右手的小指上,而一般人的4,5指最弱,所以我們這首曲子要多練右手,增強小指的力量,才能較好地完成這一部分。
2.力度對比
力度是音樂的四大要素之一,在音樂表現中是非常重要的,不應輕視的。作曲家常常通過力度的對比來表達思想情感,而貝多芬的力度對比相比于前人更為明顯和夸張。這首作品的第一樂章就有著這樣的對比。演奏者可以看到這首曲子需要強弱反差的地方很多,就比如呈示部的副部主題開始的三個小節,力度記號就從f-p-cresc-f-p-cresc-p-cresc,這種細膩的處理,正好將貝多芬的心理活動細致入微地表現出來,充滿戲劇性。另外,筆者注意到這首作品中有許多地方是由弱逐漸增強推向高潮,還有的地方是逐漸加強到達最高音時又突然減弱,使音樂充滿緊張感,如這首作品的結尾,從sf(突強)到P。這首作品中跌宕起伏的地方特別多,給人心里理上的極大的滿足感。筆者認為力度的處理是決定這首作品能否演奏的富有音樂性和層次感的重要因素之一,這就要求演奏者在練習時仔細讀譜,而對于譜面上沒有標記的地方,演奏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處理,演奏出具有活力的音樂。另外要注意的一點是,貝多芬的力度對比被人們認為是夸張的,這就要求彈奏者強的地方,要強勁有力,弱則要非常輕,如同在你耳邊呢喃細語般,給人輕柔的感覺。
3特殊的表情記號
貝多芬奏鳴曲中大量地運用了表情記號,sf,sfp這些記號特別多,這些都是特殊的表情符號,sf表示要演奏出強勁有力的聲音,sfp表示突強后即弱。Dolce要求內在的柔和的演奏,esprssivo則表現激烈而外在的表現,una corda則表示使用弱音踏板,值得指出的是嘗試左踏板的使用最初出現在貝多芬的作品中,在這首作品中左踏板的使用出現在最后尾聲的94小節中,這一小節是pp記號,左踏板的作用是幫助演奏者彈得更輕柔,與后面的漸強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些表情記號是演奏者極其容易忽視的地方,要引起注意。
4.準確把握速度和節奏
這首奏鳴曲的第一樂章不僅變換了節奏而且更改了速度,它既有快板也有慢板,快板和慢板是直接對立的,但這并沒有使曲子雜亂無章,它的結構非常勻稱,給人的感覺是溫柔的,愉快的,符合奏鳴曲式三個原則中的對立與統一原則。這首曲子雖然充滿幻想的氛圍,但依然有古典主義時期嚴謹的氛圍。這要求演奏者在彈奏中要注意用穩定的速度,尤其不能自作主張地忽快忽慢,漸強時快,漸弱時慢,以保持曲子的統一性。節奏也是要注意的方面,它有些地方有三連音,五連音和六連音,要做到準確均勻,才能正確地演奏。
5踏板運用
俄羅斯偉大鋼琴家魯賓斯坦說:“踏板是鋼琴的靈魂?!钡拇_,踏板的運用對于鋼琴演奏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這首作品中,主要使用延音踏板,在踏板的作用下,不僅可以使每個旋律音延續到下一個音,也可以增強低音效果,使音樂更加連貫,優美,抒情,給人幻想的空間。筆者認為在演奏時,要注意踏板的使用,要用耳朵去聽辯,在和聲變換時要注意更換踏板,這樣才能產生干凈且連綿不斷的美妙音樂,而不是含糊不清,粘連的音樂。
結語:
貝多芬奏鳴曲op109是貝多芬晚期浪漫主義作品的代表。這首奏鳴曲不僅有著柔和動聽的旋律,而且蘊藏著貝多芬晚年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悟。在學習這首作品時,我們要認真研讀樂譜,注意力度,表情記號,速度的變化以及踏板的運用,體會作品所流露出來的情感,運用純熟的技巧,結合自身的體會,演繹出來的作品才能給人以精神上的享受。
參考文獻:
[1]? 鄭興三.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研究[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9
[2]? 蘇阿.鮑.戈登威捷爾.貝多芬32首奏鳴曲注釋.2000
[3]? 多芬鋼琴奏鳴曲的表情特征. [J]大眾文藝2011.5.15
作者簡介:喻君涵(1999年),女,江西省南昌市,漢,本科,研究方向:鋼琴表演。
(作者單位:西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