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芬
[摘要]目的:探討臨床觀察和護理對晚期產后出血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從2018年2月至2018年9月于我院住院分娩出現晚期產后出血的產婦中選擇90例做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各有患者45人。對照組的晚期產后出血病人接受常規護理治療,對觀察組的晚期產后出血病人進行全程的臨床觀察和護理干預,統計兩組晚期產后出血病例干預后的臨床護理效果,并用統計學軟件多臨床應用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觀察組的患者晚期產后出血經全稱臨床觀察和護理干預后,產后2h出血量和24h出血量均要明顯少于于對照組,觀察組45例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也要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5例患者,結果具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對晚期產后出血病例施以進行全程的臨床觀察和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減少患者的總出血量、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程度。
[關鍵詞]晚期;產后出血;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15-0130-02
產后出血是產科較為多見的一類疾病,指的是產婦產下胎兒后24h內總出血量超過500mL者。引起產后出血的常見原因包括子宮收縮乏力、胎盤未能及時娩出、生產時損傷產道及產婦凝血功能障礙。產后出血是產婦分娩并發癥中較為嚴重的一種,產后大出血是我國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產后出血的發生率大約為我國產婦總數的2%~3%,80%以上的產后出血于產后2h內出現。產后出血患者病情的預后與失血量、出血速度及產婦的體質密切相關,快速的產后出血患者可迅速繼發失血性休克,病情嚴重者甚至會直接死亡,若是搶救不及時導致患者持續性休克,可能會導致患者的垂體發生缺血性壞死,這是我國最主要的席漢綜合征病因之一。因此,晚期產后出血的預防、治療與護理工作應該放在重中之重,盡可能降低晚期產后出血的發生率及晚期產后出血患者的死亡率。產后出血常發生于胎盤娩出前后一段時間內,臨床表現以短期大量出血導致的急性失血表現為主,產婦可出現急性的失血性休克癥狀。如晚期產后出血為少量的、持續性的出血或子宮腔血液積累等不明顯的失血,一旦失血量超過機體代償標準時就會出現不明顯的失血性休克癥狀,產婦可出現頭暈目眩、面白無華、冷汗淋漓、煩躁不安、脈搏細速、呼吸淺促及血壓持續性下降等臨床癥狀。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從2018年2月至2018年9月于我院住院分娩出現晚期產后出血的產婦中選擇90例做為研究對象,所有參與研究的產后出血患者均符合產后出血的診斷標準(產后24h總出血量>500mL).將其隨機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各有患者45人。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患者在懷孕時間、生產年齡、生產次數、出血時間等基礎情況均無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對照組產后出血的45例患者施與常規產后出血護理干預,護理干預的主要內容包括基礎生命體征檢測記錄、執行醫囑護理.觀察組的45例患者則接受全程的臨床觀察與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包括:產前護理,即強化孕婦在孕期的健康護理,完善孕婦的生理指標檢查,評估可能會導致孕婦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并進行篩查。綜合以上臨床資料對孕婦的分娩情況作出分析并作出前瞻性的臨床治療與護理干預。產時臨床觀察與護理干預,就是根據不同產程的差異調整觀察的重點和急救配置。第一產程的臨床觀察重點為產婦的宮縮情況及胎兒心音的變化,避免因過長的產程導致產婦力竭無力進行宮縮;第二產程的臨床觀察重點為指導產婦正確呼吸和使用腹壓,促進分娩進程;第三產程的臨床觀察重點為幫助胎盤娩出及準確測算產婦出血量。產后的臨床觀察和護理干預的重點內容包括:子宮的產后護理,以加快產婦子宮肌纖維的復舊速度,及時回復產后子宮對應激的敏感程度,以減少子宮收縮無力導致的產后出血可能;產后排尿的護理,促進產婦產后排尿可以起到促進子宮肌纖維收縮、減少產后出血的目的。
1.3評價指標
1.3.1產后出血量的評價:兩組患者的產后出血總量采取容積法進行測量,具體方法如下:待胎兒娩出后,確認羊水徹底流凈,將產盤置于產婦下身承接出血,用刻度杯準確測量產盤中的血液體積實施。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患者產后2h的出血量和產后24h的出血量進行對比。
1.3.2滿意度調查:自制產科護理服務調查表對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進行調查,產婦打分超過90分即認為產婦對護理服務滿意。滿意率=表示滿意的患者人數/患者總人數×100%。
1.4統計學處理:本次研究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時認為兩組數據之間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
2.結果
2.1出血量比較:觀察組的45例患者產后2h和產后24h的總出血量均要明顯少于對照組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1)
2.2護理滿意度對比:觀察組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要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患者,患者在滿意程度上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具體結果見表2)
3.討論
產后出血常發生于胎盤娩出前后一段時間內,臨床表現以短期大量出血導致的急性失血表現為主,產婦可出現急性的失血性休克癥狀。如晚期產后出血為少量的、持續性的出血或子宮腔血液積累等不明顯的失血,一旦失血量超過機體代償標準時就會出現不明顯的失血性休克癥狀,產婦可出現頭暈目眩、面白無華、冷汗淋漓、煩躁不安、脈搏細速、呼吸淺促及血壓持續性下降等臨床癥狀和體征。若是產婦在生產時產道受到損傷,則會出現頻繁的尿意和肛門墜脹感。
產后出血的預防和治療對保證產婦的生命安全十分重要,所以臨床醫護人員要針對患者出血的具體原因迅速采取止血、補充血容量及防治產后陰道感染等相關治療措施。若產后出血是因子宮收縮乏力而引起,那么醫護人員應采取的首要措施是刺激宮縮,加強子宮肌纖維收縮的幅度和頻率;如果產婦是因為生產時軟產道受到損傷造成的產后出血,醫護人員及時對開裂傷口進行修補可以起到強力的止血作用;子宮收縮乏力導致的產后出血患者可以通過注射宮縮劑、子宮按摩、宮腔內填塞無菌紗布或大血管結扎等方法來止血。護理人員按摩子宮時用一手置于產婦腹部,找到子宮底部位置后,將拇指貼在子宮前壁,其余4指放置在子宮后壁,柔和均勻地按摩子宮體,起到促使子宮肌纖維收縮的作用。若患者疼痛難以耐受,護理人員還可以用副手在產婦恥骨聯合上緣緩慢地用力按壓使子宮向上突出,主手緩慢握住宮體,將其托出盆腔,均勻柔和地按摩子宮底部,同時偶爾用力按壓子宮體,排除淤積在子宮腔內的積血。如果患者體質較強,護理人員按摩時可稍微用力,按摩力度稍微加大,不僅可以起到刺激子宮肌纖維收縮的作用,還可通過壓迫子宮內血管起到減少出血的作用。官腔內填塞無菌紗布有較為理想的止血功能,適用于全子宮收縮無力,經子宮按摩及宮縮劑治療仍無法通過自主收縮止血者。施術者一手置于在腹部表面,固定子宮使子宮不向后運動,另一手持止血鉗將無菌脫脂紗布條緩慢推入宮腔,先填緊宮底,而后向外逐漸填塞,紗布要及時取出(24h之內)。取出紗布時要提前注射宮縮劑。填塞紗布條后要更加警惕,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按時測量宮底的高度和子宮體的大小,避免出現宮腔持續出血而陰道不流血的假性止血。宮腔內填塞紗布條會增加患者感染的風險,因此主要用于產后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的產婦。如果是因為產婦凝血功能不全而導致的出血,應該針對引起產婦凝血功能障礙的具體原因進行臨床治療和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