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雅蓓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急診護理操作中應用風險管理的可行性。方法: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急診科收治患者142例,按照入院時間將142例患者分組,1-6月入院的71例急診患者為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管理;7-12月入院的71例急診患者為觀察組,采用風險管理。對比兩組急診患者的護理質量(護理文書、滅菌操作、護理操作、服務態度)評分、護理投訴率、護理差錯事件發生率、護理滿意度。結果:對比兩組護理質量,觀察組急診患者的護理文書、滅菌操作、護理操作、服務態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P<0.05)。對比兩組護理情況,觀察組急診患者的護理差差錯事件發生率、護理投訴率均少于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急診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P<0.05)。結論:在急診護理操作中應用風險管理,能夠規避急診護理風險,提升急診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急診護理操作;風險管理;護理文書;滅菌操作;護理操作;服務態度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15-0202-02
急診科收治的患者多為重、急、危癥患者,急診護理操作的風險也比較大,節奏較快。急診科也是各大醫院中最容易發生醫療糾紛的場所之一,如何提升急診護理操作質量,降低急診護理的風險,一直以來都是醫院急診科待解決的難題之一。近年來,風險護理管理在各大醫院中盛行,有大量研究顯示,在手術室、急診科等風險較高的科室中應用風險護理管理,能夠進一步減少護理風險,改善護理質量。本研究針對以上觀點,探討分析了急診護理操作中應用風險管理的可行性,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急診科收治患者142例,按照人院時間將142例患者分組,1-6月入院的71例急診患者為對照組,男4l例,女30例,年齡21-76歲,平均年齡(43.27±5.31)歲;7-12月人院的7l例急診患者為觀察組,男38例,女33例,年齡21-73歲,平均年齡(42.87±5.13)歲。兩組急診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均自愿參與研究,簽訂知情同意書。兩組急診患者的組間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不影響實驗客觀性,故資料存在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管理,觀察組應用風險管理,流程如下:
1.2.1建立風險機制,以風險識別、風險評估為主:挑選急診科中最優秀的數位醫護人員組建風險小組,針對急診科中最常見、威脅最大的風險問題,通過討論制定風險識別、風險評估方案,并根據方案制定最有效的風險預防、處理方案。一方面,提升急診科醫護人員準確辨別、評估風險的能力;一方面,能夠盡可能的預防、消除風險,避免不良事故。病情全面評估,依照患者的影像學表現、臨床表現、受傷類型、受傷程度以及生命體征的變化進行病情評估與判斷。
1.2.2完善風險管理制度:針對急診科護理工作,完善急診科現有的風險管理制度,比如風險警告制度,各項登記記錄等。完善風險管理制度,可以為醫護人員操作提供有力依據,能夠促進臨床工作順利進行,能夠盡可能避免不必要的風險事故,能夠提升護理質量。
1.2.3加強護理人員的培訓:首先,根據急診科護理工作特性,制定風險護理培訓方案,開展階段性、持續性的護理培訓,加強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法律意識。同時,急診科可以利用每周的晨會時間對所有護理人員進行風險教育,從而不斷提升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讓護理人員意識到風險事故對醫院、患者、護理人員自身的影響。其次,通過加強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加強護理人員的自我保護能力。
1.2.4組建監督小組:隨機或定時考察護理人員的急診護理工作,并制定相應的獎懲機制,與護理人員的薪酬待遇聯系起來,確保風險管理能夠全面落實到每+環節中,從根本上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提升護理工作的質量。
1.3觀察指標:兩組急診患者的(1)護理質量評分,通過護理文書、滅菌操作、護理操作、服務態度四項進行評測,單項總分20分,每一項維度內含問題10道,一道問題的總分在0-2分,0分代表差、1分代表良,2分代表優,分值越高,護理質量越好。(2)護理情況,內含護理差錯事件發生例數、護理投訴例數以及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通過本院自制滿意度量表采集,內有滿意、一般滿意與不滿意三項標準。
1.4統計學方法:收集整理本次實驗數據,在統計學軟件SPSS 20.0數據包中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護理差錯、護理投訴、滿意度)和計量資料(護理質量)分別應用n(%)和(x±s)表示,組間差異通過x和t檢驗,在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急診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對比兩組護理質量,觀察組急診患者的護理文書、滅菌操作、護理操作、服務態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P<0.05)。見表1。
2.2兩組急診患者的護理情況:觀察組71例患者發生3例護理差錯事件(4.22%);護理投訴例數0例;43例滿意,27例一般滿意,1例不滿意,滿意度%。對照組71例患者發生16例護理差錯事件(22.5%);護理投訴例數5例(7.0%);22例滿意,30例一般滿意,21例不滿意,滿意度%。對比兩組護理情況,觀察組急診患者的護理差錯事件發生率、護理投訴率均少于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急診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P<0.05)。見表2。
3討論
我國國務院最新出臺的政策一《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主要是根據我國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醫療糾紛與醫療事故設定的,是為更好的保護我國醫務人員與患者,也是逐漸完善我國法律法規,促進社會進步的一項舉措。同時,政策的出臺也給各大醫療機構施加了壓力,促進醫療機構盡快規范醫療行為。
急診護理工作中,有很多高風險護理操作,這些護理操作均具有一定的效果,對于患者的生命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但是,開展護理操作過程中,患者一旦發生不良現象,患者憤怒的家屬便會表示不滿,甚至會引發醫療糾紛。有大量研究學者對此現象追根溯源,從中發現了護理中的隱患。很多護理人員為了保住患者的生命,迅速及時的為患者開展護理操作,但并未向患者家屬闡述開展相關操作的原因。因此,在發生不良事故后,引發糾紛。針對此原因,臨床提出了風險管理。風險管理的本質是通過識別、評估、處理可能出現的風險事件,從而減少經濟損失的一種方法。在急診科護理操作中應用,能夠讓患者、患者家屬了解每一項護理操作實施的原因,開展護理操作的必要性,能夠避免患者、患者家屬對護理操作的不理解引發的抗拒、抵制情緒的同時,增加患者、患者家屬對急診護理操作的理解,從根本上消除醫療糾紛發生。全面實施風險管理,能夠幫助患者、患者家屬了解每一種護理操作潛在的風險,也能夠讓患者與患者家屬做好心理準備,在發生不良現象后,患者與患者家屬能夠以更為理性的狀態分析事故,分析原因,避免醫護人員被遷怒的現象,能夠規避護患糾紛與護患矛盾。本研究結果無疑證實了這一點,開展風險管理患者的護理質量、護理滿意度均有提升,相應不良現象明顯下降。
綜上可知,風險護理在急診護理操作中應用,能夠規避風險,提高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