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喆
[摘要]目的:對于登革熱流行病學分析和防控措施以及防控效果進行分析。方法:選取過去三年內登革熱發病情況施行分析,記錄登革熱不同時間的發病情況以及主要疫情致病病毒等。結果:近三年登革熱的發病率表現為逐年降低趨勢,登革熱疫情致病病毒主要包含DEN1型和DEN2型。結論:嚴格監測登革熱流行病學十分重要,開展強效的綜合性防控對策,能夠減少登革熱病情的爆發幾率,使疾病蔓延獲得延緩,應該給予大力的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登革熱;流行病學分析;防控效果
[中圖分類號]R181.3;R5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15-0260-02
登革熱指的是因為登革病毒所導致的一類急性病毒傳染性疾病,登革熱患者的臨床表現為高熱伴隨全身癥狀,其中包含骨痛、關節痛以及肌肉痛,同時伴隨皮疹、白細胞減少以及淋巴結腫大。登革熱疾病的主要傳播方式為蚊蟲傳播,嚴重者能夠導致登革出血熱以及登革休克綜合癥,現在登革熱疾病已經從以往散發性疾病慢慢轉化為全球范圍之內的公共衛生問題,對于人們的身體健康產生嚴重威脅。由于現在全球氣候出現改變,人口密度增高,登革熱疾病的流性傳播非常容易,從而導致登革熱疾病的發病率不斷升高,流行地區出現擴大,目前已經涉及到東南亞、非洲以及美洲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所以掌握登革熱疾病的流行病學特征以及防控對策非常關鍵。登革熱疾病在人群分布中受到免疫水平的干擾,國外兒童與老人更加容易遭受感染,登革熱疾病在我國海南省發病人群中最小年齡4月齡,最大年齡82歲,在我們國家福建省發病人群中最小年齡7月齡,最大年齡94歲,根據現在登革熱流行趨勢推測,全球范圍之內隱性登革熱感染人群高達3億人,顯性登革熱感染人群數量超出1億人,其中大部分重癥病例屬于兒童,我們國家登革熱疾病的發病率在性別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但是人群年齡以及職業分布具有不。本文選取過去三年內登革熱發病情況施行分析,記錄登革熱不同時間的發病情況以及主要疫情致病病毒等。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過去三年內登革熱發病情況施行分析,記錄登革熱不同時間的發病情況以及主要疫情致病病毒等。病例納入標準:患者全部獲得登革熱疾病明確診斷,給予患者PCR核酸檢測得到明確診斷;病例排除標準:依從性不佳,其他類型傳染病,臨床資料不全患者。
1.2方法:評估近三年內登革熱疾病的發病原因以及防控對策,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
1.3評價標準:記錄不同時間段登革熱疾病的發病情況和疫情致病病毒情況,比較不同年齡人群登革熱疾病的發病幾率。
1.4統計學計算:利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算同時處理本文所得相關數據,其中t值代表檢驗計量所得資料,卡方值表示檢驗計數所得資料,各組之間的差異采取P值進行計算,將P值看作判斷指標,倘若所得P值小于0.05,表示各項臨床數據之間存在統計學意義,倘若所得P值超出0.05,代表各組之間比較不具備顯著差異。
2結果
2016年登革熱發病率為288.13/10萬,顯著高于2017年30.38/10萬和2018年1.81/10萬,其中2018年登革熱疾病的發病率最低,2016年登革熱疾病的發病率最高,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0.003),詳見表1;近三年登革熱的發病率表現為逐年降低趨勢,登革熱疾病的發病時間段集中在9月份到11月份,登革熱疫情致病病毒主要包含DEN1型和DEN2型。
防控對策:依照臨床資料和國內外關于登革熱疾病防控指南制定有效的防控對策,提高每一個部門的宣傳力度和登革熱防控知識的培訓,充分落實監控預警、消毒殺蟲以及環境整治等工作,對于登革熱患者開展嚴格的隔離措施,關于疫情進展按時進行總結和分析;依照登革熱患者病情程度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對于重癥登革熱患者嚴防死亡情況出現;搜索登革熱患者居住地,對于具有發熱、肌肉痛以及頭痛的居民進行詢問,如果出現可疑人員或是具有隱形感染人員馬上為其提供治療和隔離;社區以及醫院等人群密集地點進行登革熱疾病宣傳,告知人們落實登革熱防控措施的意義,同時將登革熱疾病基本知識制作成冊子進行發放,從而保證人們參加到登革熱疾病防控工作,按時開展滅蚊活動。
3討論
登革熱指的是通過蚊媒進行傳播引發的急性蟲媒體傳染病,關于登革熱疾病的起病比較急,登革熱患者的臨床表現包括高熱、肌肉劇烈酸痛、骨關節劇烈酸痛以及頭痛等,少數登革熱患者具有出血傾向、淋巴結腫大以及血小板減少等癥狀,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屬于登革熱疾病的主要流行地。登革熱屬于臨床中十分多見的一類傳染性疾病,關于登革熱疾病的主要傳播媒介為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最近幾年以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的生存區域出現擴大,引發多數地區受到登革熱疾病的影響,造成疫情大爆發,很多地區屬于登革熱疾病首次出現地區,因此對于登革熱疾病的防控對策實施效果不佳,同時人們欠缺防控意識,對于登革熱疾病的重視程度不足,引發疫情肆虐。本文所選地區的人口比較密集,具有大型市場和商場,同時外來務工人員較多,導致城市流動人口數量升高,居住環境比較惡劣,衛生條件不理想,屬于蚊蟲滋生的高發地區,同樣為登革熱疾病的傳播提供便利條件,社區等相關部門對于登革熱疾病的重視程度不足,防控宣傳措施不到位,居民對于登革熱防控意識較差,尤其是流動人口的防蚊滅蚊意識欠缺,十分容易受到病毒感染。我們國家登革熱疫情主要是因為病例輸入和病毒輸入造成傳播,但是如果病毒媒介分布到各個地區之后,能夠快速發展,在環境濕度和溫度適宜的條件下進行病毒傳播,引發疫情大爆發現象。根據本文的研究結果可見,2016年登革熱發病幾率為288.13/10萬,顯著高于2017年30.38/10萬和2018年1.81/10萬,其中2018年登革熱疾病的發病率最低,2016年登革熱疾病的發病率最高,比較存在明顯差異,近三年登革熱的發病幾率表現為逐年降低趨勢,登革熱疾病的發病時間段集中在9月份到11月份,由此可見,蚊蟲較多的溫熱多雨季節屬于登革熱疾病重要爆發季節,同時登革熱疾病倘若出現爆發,后續的2年到3年發病幾率會不斷升高,因此開展有效的防控措施非常重要。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登革熱疫情致病病毒主要包含DEN1型和DEN2型,登革熱疾病的多發人群主要為15歲到60歲人群,主要是因為此年齡段人群在日間外出活動更為頻繁相關,日間頻繁外出造成此類人群更加容易受到蚊蟲叮咬引發發病。
登革熱疫情提供有效的防控措施,能夠顯著提高疾病控制效果,開展綜合性防控對策,利用衛生和相關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強化登革熱疾病防控知識的宣傳力度,對于部門負責人提供登革熱疾病防控知識培訓,可以做到及早發現并且防控疫情。針對衛生不達標的地區開展環境整頓、預警監控以及衛生政治措施,嚴格監督并且管理蚊蟲殺滅和消毒工作,針對具有發病風險和已經發病的登革熱患者,給予隔離和有效治療,轉化登革熱疾病被動治療為主動防控,在根源上切斷致病病毒,能夠減少登革熱疾病的出現風險,保障居民生活環境和身體健康,并且能夠減少登革熱疫情爆發期間的大量資金投入。文獻資料顯示,積極進行伊蚊防治策略,有效清除伊蚊滋生,控制伊蚊密度到正常范圍之內,能夠幫助減少登革熱疾病的發病風險,防控效果理想。
綜上所述,對于登革熱流行病學給予監測非常重要,開展有效的綜合性防控對策,能夠幫助減少登革熱疾病的病情爆發,延緩疾病蔓延,相關部門需要給予高度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