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斐 韓冠先
[摘要]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頸內動脈或椎一基底動脈系統出現局灶性短暫性血流量不足,導致一系列突發的、短暫的、可逆的神經功能缺損的急性綜合征,本文通過中醫藥對本病的病因、診斷、治療等方面的新進展進行概述,以期較為全面地了解這方面的動態,為中醫藥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領域的研究與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中風先兆;中醫臨床研究;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R27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15-0274-02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主要表現為單側肢體麻木、活動不遂、短暫性言語不利、眩暈以及突發暈厥等等,發作時間幾分鐘至幾小時不等,大多數患者臨床癥狀可在1-24h內緩解或消失,因此容易被忽視,2010年多家臨床研究中心聯合調查顯示,我國的TIA的標準化人群患病率為2.27%,其中只有16.0%的患者被明確診斷為TIA,且僅有5.02%的患者得到了治療。TIA是腦血流量暫時性不足所引發的一系列腦神經功能障礙,因此及時恢復缺血區域的血液供應,改善血流動力學變化、降低血液粘稠度可以有效降低TIA的復發率和腦卒中事件的發生率。
1古今對TIA的理論淵源與病因病機的認識
根據TIA的癥狀與病證機制當歸屬于祖國醫學的“中風先兆”、“小中風”范疇,中醫學對中風先兆的認識最早可追溯至《內經》中的‘微風”概念,其中的“微”不僅是微小的意思,還指隱匿、不明顯之意,提示該病癥狀較輕、易被忽視的發病特點,這與后世的“小中風”“隱風”有異曲同工之意。金元時期,劉河間明確提出了“中風先兆”是“中風病”發生的先驅預警信號。《醫林改錯》中更是詳細記錄了中風先兆34種具體臨床表現,為該病的早期診治提供了客觀依據。《諸癥提綱》從病因學闡述了中風先兆的誘因—‘平時氣血素虧,溺情酒色者”。可見古代醫家早就開始重視該病,認為該病以氣血虧虛為本,風火痰瘀上擾為標,內風旋動為其直接誘因,血虛或血瘀為其致病根本,屬本虛標實之證。
2中藥治療
中藥對TIA的治療,主要是在辨證指導下分型治療,具體如下:
2.1氣虛血瘀型:氣虛血瘀型TIA患者以頭暈、目眩為主要癥狀,偶有一過性昏厥、全身乏力、精神疲憊。治療當以益氣養血為法,代表方為補陽還五湯。王福海用補陽還五湯治療該病,療效明顯優于氯吡格雷片組。國素梅以補氣行血為治則治療本病,能明顯改善患者腦血管血液循環情況,且有效降低了該病復發率。
2.2風痰阻絡型:風痰阻絡型TIA患者的主要以眩暈、麻木為主要癥狀,部分患者可見健忘、胸悶。治療當以活血化瘀通絡為法,代表方為半夏白術天麻湯。臨床研究顯示,該方具有祛風行氣、化痰通絡的作用,對中風先兆療效確切。焦富英以熄風通絡為治則治療風痰阻絡型中風先兆,療效優于阿司匹林。
2.3肝陽上亢型:肝陽上亢型TIA患者主要以頭暈、耳鳴為主要臨床表現,伴或不伴有失眠多夢、心煩氣躁。臨床上治療通常以平肝潛陽為法,代表方為天麻鉤藤飲。此類患者常常因情緒發病,多因肝氣郁結,引發肝陽上亢,進而發為中風先兆。因此,對本病的治療,平肝潛陽之余顧護肝臟是十分必要的,可起到調和陰陽、標本兼治的作用。趙曉鋒等經臨床研究證實,天麻鉤藤飲聯合抑眩寧膠囊可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增加腦血氧供應,從而有效改善患者眩暈等癥狀。
2.4肝腎陰虧型:肝腎陰虧型TIA患者以健忘失憶、腰酸耳鳴為主要癥狀。臨床上對此類TIA患者通常以滋養肝腎陰液為法,代表方為杞菊地黃丸。于曉寧使用補腎化瘀方治療中風先兆(肝腎陰虧型)患者,能明顯改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患者若兼見五心煩熱等虛熱癥狀,可在補益劑中添加少許滋陰清熱之品,如黃柏、知母,使補而不滯。
2.5痰瘀互結型:痰瘀互結型TIA患者以活動不遂,麻木、頭脹痛為主要癥狀,伴或不伴有言語不利、口角歪斜。臨床上治療通常以滌痰、逐瘀、開竅為法,代表方為化痰通絡湯。齊雅芳用自擬化痰止眩湯治療痰瘀阻絡型中風先兆,臨床療效明顯優于阿司匹林,并能明顯降低中風發生率。
3針灸治療
針灸療法是我國醫學中一種特有的治療方法,因其治療效果好、費用低、疼痛輕、副作用小,采用針灸療法治療中風先兆需根據病情選取適當的穴位和手法,臨床療效肯定,且患者普遍接受度較高。劉靜以平補平瀉手法,針灸治療中風先兆癥,總有效率高達96.77%。王羲等人應用子午流注納子法配合溫針灸治療中風先兆癥,可明顯降低患者的中醫癥候積分,極大的改善了患者的預后。所以,針灸治療中風先兆患者是一種有效、簡便且副作用小的治療方法。
4中西醫結合治療
TIA作為一種病因復雜的綜合性疾瘋在治療中需積極消除病因,有效控制各危險因素,單一的西藥治療方案在臨床中往往存在其局限性,如短期的阿司匹林治療可降低患者的嚴重血管事件,但長期使用阿司匹林也使非致命性顱內出血及上消化道出血的風險大大增加,加重了卒中事件的發生率,治療效果受到影響。而中西醫聯合治療本病,不僅臨床療效有所提高,還能使不良反應發生率大大降低,治療安全性有所保證。
5問題與展望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臨床常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好發于老年人,且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不僅是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也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預警信號,因此及時有效地對TIA進行識別、干預、治療,不僅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而且對防止腦梗死事件發生發展意義重大。中西醫結合治療TIA,還需要大樣本的隨機、對照、雙盲實驗,仍有待國內外學者進一步深入研究,從而為以后臨床施治提供更加準確、有效地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