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雪蓮
摘 要:爐霍民歌是康巴地區最有代表性的音樂文化?;魻柮窀枰云湫芍馈⑹闱橹?、歌詞之雅而名聞遐邇!在爐霍文化譜系中,霍爾民歌像一顆顆晶瑩的綠松石散落在霍爾的牧野、草甸、村落、田間,熠熠生輝。然而,隨著現代商業社會的不斷發展,許多民族、傳統文化面臨商業文化的沖擊,爐霍民間音樂文化也未能幸免。近50年來,隨著社會的變革,整個藏區的宗教藝術精神正將逐漸成為歷史,爐霍民間音樂文化在現代的商業文化面前變得虛弱而被動,人們往往會在現代化的沖擊下轉而對商業化盲目追求。年輕的爐霍藏族民眾更愿意接受外來的流行音樂,許多爐霍民間音樂傳承人都已經逐漸老去,爐霍民間音樂文化的發掘、整理、保護研究迫在眉睫。本文對傳承優秀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增進民族團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爐霍民歌;爐霍民歌分類;傳承與保護
按照2005年12月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基本方針。堅持保護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堅持依法和科學保護,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分步實施[1]。筆者專程前往爐霍縣宜木鄉對爐霍民歌進行實地走訪調查,走訪了當地政府,搜集了大量的爐霍民歌,并且進行了錄音。對爐霍民歌的背景、分類以及傳承保護都進行了深入的調查。
一、爐霍與爐霍民歌
爐霍縣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中北部,是一個以藏民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縣,全縣轄區總面積為5796.64平方公里,轄16個鄉鎮,17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1萬人(2016年),藏族人口占94.9%,屬于半農半牧縣。最低海拔點為仁達鄉的拔里村,海拔為3050米;最高海拔點為西部的旦都喀,海拔為5484米;爐霍縣縣城的海拔為3250米。爐霍縣東接道孚縣,西南與新龍接壤,西北與甘孜縣相鄰,北面毗鄰色達,東北與阿壩州的壤塘、金川兩縣相鄰。川藏317線從東南至西北貫通全境,是去藏抵青之要衢和茶馬古道之重鎮,可見爐霍是一個交通要塞,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各民族交匯,有著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間文化[2]。宜木鄉位于爐霍縣境南部,距縣城17公里。面積172.4平方公里,人口0.3萬,風景優美。
爐霍縣有很多民族民間文化都各有特色,其中民歌文化獨占鰲頭。一直以來,廣大藏族群眾通過自編自唱的民歌來表現自身的勞動、愛情、生活。反映了勞動的精神與快樂,喜怒哀樂的生活,慶祝豐收的喜悅,歌頌勞動的高尚,憧憬美好的未來。藏族民間歌謠是一份寶貴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康巴地區富有代表性的音樂文化有“甘孜踢踏、新龍鍋莊、巴塘弦子、爐霍民歌”。特別是爐霍山歌,最富有特色,在2006年的時候,爐霍民歌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爐霍縣被大家稱為“中國西部藏族民歌之鄉”。爐霍民歌作為四川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去全國多地表演,迄今為止爐霍縣舉辦了九屆藏族民歌大賽,每一年都會出現一些以往沒有出現過的民歌,此時就會有專門的人負責記錄這些民歌,讓這些民歌得到保護,讓它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不讓它漸漸的消失在世間。
爐霍縣古稱霍爾章谷,被人們稱為“中國西部藏族民歌之鄉”于1950年建立中國共產黨爐霍縣工作委員會和爐霍縣人民政府。由于爐霍縣地理環境特殊,使得爐霍縣成為一個半農半牧的多民族聚居縣。爐霍縣境內有藏傳本波教、薩迦派、寧瑪派、格魯派寺廟共22座。其中喇嘛廟20座,覺姆(尼姑)廟2座。爐霍縣境內95%以上的藏族群眾信仰藏傳佛教。他們不殺生、常念經、轉佛塔。有一定經濟條件的信教群眾家中均設有經堂,供有佛像、唐卡,逢農歷初一、十五有點酥油燈、煨桑的習慣。許多寨子外面必經路上放有“嘛呢”石堆,高處掛有經幡,山上立有山神位。信教群眾普遍佩戴“松扣”、“嘎烏”、“松的”等護身符。教徒遇重要的事情有請活佛、喇嘛打卦做決定或作指點的習慣。許多老年人經常都是佛珠和轉經筒不離手,并且認為到西藏拉薩朝佛是一生最大的功德,有少數群眾叩頭到拉薩朝覲。在宜木鄉蝦拉沱有十余名天主教信徒,年齡均在55歲以上。
當地除了有傳統節日還有一些特有的節日如:望果節、賽馬節、燈籠節、轉山日等,偶爾村里耍壩子(全村的人一起表演一些節目)。特別是春節的時候,村里的人都要舉辦一個“村晚”,“村晚”幾乎全村的人都會來,會有各種表演節目,節目種類多不勝數,而爐霍民歌是不可或缺的,每年都會唱。大家都熱愛爐霍民歌,因為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大家會盡情的吃喝玩樂,唱民歌跳鍋莊。
二、爐霍民歌的分類
2016年7月筆者到四川省爐霍縣宜木鄉對爐霍民歌進行了實地調查,調查到爐霍民歌主要分為以下類別:古舞、情歌、送行歌、勞動號子(拾牛糞號子、背糧號子、打糧號子、鋤草號子、打墻號子、打土號子、割青稞號子)等。表演形式多種多樣,主要分為獨唱、情歌對唱、領唱、齊唱、合唱、輪唱等。
(一)古舞
古舞是一種唱、跳、演相結合的原始古老鍋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演唱形式多為齊唱。古舞速度為中速,適合人們跳舞,歌詞較為豐富,在經歷了千年的傳承下,通過歷代藏民們的不斷改革和創新,現在已經成為了整個藏區獨樹一幟的鍋莊種類。
(二)情歌
情歌分男生對女生唱和女生對男生唱兩種,演唱形式多為對唱。情歌的歌詞多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多把男女比作動物和大自然(如牦牛和草原、柳樹和樹上的布谷鳥),意味著相互依賴,彼此都是不可分開的,會長久相伴,白頭到老的意思。
(三)送行歌
送行歌歌詞比較簡短,節奏緩慢,音拖得很長,被爐霍人稱為“阿賽”,“阿賽”是擬聲詞而無實際意義,演唱形式多為輪唱。當家人或者朋友要離開家鄉去遠行并且要去很長的時間,人們會為其設宴唱送行歌。唱送行歌的地點也很有講究,藏民們忌諱在家中和村落中唱送行歌,唱送行歌的地點一般會設在離家較遠卻與當地的山神較近的地方,送行的人們一路上輪流唱送行歌。送行歌的歌詞多為祝福,希望一路順風,要照顧好自己之類的歌詞,表達出離別前的不舍和憂愁。老人們聽力不好,每次即便聽不清楚歌詞,只要看到年輕的孩子們出行,隱隱約約聽到送行歌的調子時,總會潸然淚下。
(四)勞動號子
勞動號子是藏民們集體勞作時所唱,勞動號子具有發出號令、組織勞動、指揮勞動、調節精力、鼓舞勞動情緒的功能[3]。勞動號子演唱形式多為齊唱,輪唱。勞動號子被爐霍人稱作“阿拉學畢”,“阿拉學畢”是擬聲詞并無實際意義,是藏民們集體勞作的時候所發出的聲音。這里所說的集體勞動不一定是多人在同一地點勞作,只要是在聲音的覆蓋范圍和聽力范圍之內都行,不論勞作勞作人員是否熟悉、互相看得到和看不到,地點是否相同等,只要是由兩人或兩人以上同時進行同一類別的勞動都叫集體勞動。例如幾個人在這座山鋤草,另外的幾個人在另一座山鋤草,只要他們能夠互相聽見聲音,他們都能一起唱鋤草號子。
1. 出肥號子
出肥號子的演唱形式多為輪唱,一人先唱快把背篼拿過來,把糞背到外面去;另外一人唱我已經背完了一背篼,快把糞鏟到背篼里??蛋蜖t霍地區由于海拔高而氣候寒冷,農區為一年一熟,每年藏歷正月十五過后便忙著干起第一件農活即出肥,人們依據算卦約定的出肥日子,從畜圈里將整個冬天積的畜糞背到各家門口的空曠處堆成堆。此時出肥的人們隨著把背篼放在地上,往背篼里鏟肥,抬肥,把裝滿肥料的背篼背在背上,背著肥行走,將肥料倒出等一系列勞作反反復復的節拍唱起出肥號子。
2. 背糧號子
背糧號子的演唱形式多為齊唱。秋天正是農民們最忙碌的季節,因為忙著大豐收,收獲長久辛苦勞作的成果。立秋之后,藏民們把放在地里面曬干了的一捆捆糧食背到打場(專門打糧的場地)脫?;螋┘Z。藏民們隨著把一捆捆糧食整齊的堆放在背架上和起身背的節奏而唱起背糧號子,讓自己覺得有這么多糧食再累都能背。
3. 打糧號子
打糧號子的演唱形式多為輪唱。當把糧食背到打場,藏民們拆開一捆捆的糧食就準備開始在打場里打糧了,打出一顆又一顆的大米。藏民們隨著揚起連枷,打在糧食上又順著反彈力抬起連枷的節奏而唱起打糧號子。
4. 鋤草號子
鋤草號子的演唱形式多為齊唱。當地里的雜草影響到了農作物的生長,藏民們就會拿著鋤頭忙著把那些雜草連根鋤去。他們隨著找準草根,舉起鋤頭,落下鋤頭,鋤去雜草等一系列勞作節奏而唱起鋤草號子。
5. 打墻號子
藏民們會在每年閑暇的時候,叫上自己的朋友和鄰居一起幫忙打墻筑房,打墻的時候就會唱起打墻號子。打墻號子演唱形式包含了輪唱和齊唱,一人唱快把土運過來,我們這里沒土了;另一人唱我把土運過來,不會讓你們歇著的;挖土、運土、放土、搭樓梯這些細節都會用輪唱的方式體現出來。當他們已經很累的時候,大家都沒有了干勁,此時就會一起齊唱打墻號子,此時就是鼓舞士氣,互相鼓舞,讓大家都打起精神來,一起把墻打得又高又結實。
6. 打土號子
打土號子的演唱形式多為齊唱。藏民們依據氣候的好壞和土地的濕度,在沒有下種卻早已灑滿肥料的莊稼地里開始忙著打土,藏民們總是隨著打土者向前走動,舉起木耰,跟著木耰落下打土的節奏唱起打土號子。
7. 拾牛糞號子
拾牛糞號子的演唱形式多為齊唱。善良樸實的藏族人民熱愛大自然,很少以木柴作為燃料。藏族農民平時燒火做飯都是用的牛糞來當做燃料的,把牛糞和一些木頭的渣滓混合,揉成扁圓形粘在墻上曬干之后作為燃料,所以大家都要去拾牛糞,每當拾牛糞的時候就會唱起拾牛糞號子。藏民們最喜歡在冬季的時候拾牛糞,因為冬季氣候干燥,牛糞在地上也比較容易被風干,這樣也就比較容易拾起,不容易臟手,也不會有很大的氣味。藏民們正是這樣隨著彎腰去拾牛糞,然后把拾起的牛糞丟進背篼中的節奏而唱起拾牛糞號子。
8. 割青稞號子
割青稞號子演唱形式多為齊唱,是藏族人民在收割青稞的時候唱的。藏民們看著那些飽滿的青稞,心里止不住的高興,收割青稞的時候笑容滿面,仿佛一點也不覺得累,隨著彎腰拿著鐮刀去收割青稞,把收割好的青稞堆放在一起的節奏而唱起割青稞號子。
三、爐霍民歌的傳承現狀與保護
(一)爐霍民歌的傳承現狀
通過這次調查筆者還發現,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爐霍人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加之生活節奏變快,人們不再滿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生活,更加追求物質享樂[4]。大城市經濟發展迅速,所以大部分青壯年都出去打工了,而留守的青壯年日益減少,隨著年齡的增加,會唱爐霍民歌的老年人越來越少,隨之會唱爐霍民歌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了。種種因素導致了爐霍地區的民歌也正在快速消失。社會在進步,生活在變好,藏民們都住上了好房子。如果沒有人住那種土房子了,自然就沒人唱打墻歌了;有人不用耕種了,自然就沒人唱割青稞號子、背糧號子和打糧號子了;青年男女的交往方式變得多種多樣了,自然就沒人在河邊、草場、樹下唱情歌了;現在的爐霍民歌早就沒有以前那么廣為傳唱了,都漸漸被人們遺忘了,有些會唱的人都只能記起一小部分歌詞了。綜合以上原因,可以看出爐霍民歌正在慢慢的流失。
(二)爐霍民歌的保護
2007年6月邱文莉、何澤曉兩位作者寫的《亙古妙音》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了,這兩位作者在眾多的學者的關注下,經過了長時間的實地走訪調查,走訪了很多的地方,傾注了大量心血才得以成功出版。著名藏文化研究專家巴登多吉、藏族學者益西多吉,為本書的整體構劃傾注了大量心血,著名藏學家多識教授為此書題寫了藏文書名,并寄語:“挖掘、整理、保護非物質文化是保存繼承人類文明遺產的偉大工程,也是全人類文化意識有所提高的標志,其意義與保護生存環境相等或更重要。”《亙古妙音》是一部序曲,它奏響了藏族民間文化研究、保護的新篇章。迄今為止爐霍縣舉辦了九屆藏族民歌大賽,每一年都會出現一些以往沒有出現過的民歌,此時就會有專門的人負責記錄這些民歌,讓這些民歌得到保護,不讓它漸漸消失。有的出版社也會出版一些關于爐霍民歌的書籍,市面上也有一些爐霍民歌的音響資料,這都是為了讓爐霍民歌得到更好的保護。筆者希望爐霍的民歌大賽能夠長久的舉辦下去。
在2006年,爐霍民歌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讓更多的人關注到了爐霍民歌,并且知道了它的珍貴性?,F在有很多的傳統音樂文化,就像許多的瀕危物種一樣,因為生態環境的惡化從而走向滅絕,爐霍民歌也是如此,隨著時代的改變,社會的進步,它卻并沒有一天天的進步,而是在一天天的衰弱,逐漸走向“滅亡“,有的民歌已經徹底的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所以我們要像保護瀕危物種一樣保護這些音樂文化遺產。保護中國的音樂文化遺產是大家共同的責任,希望我們能夠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這些文化都值得我們珍惜。
爐霍民歌是爐霍的獨有特色,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具有民族獨有特色的文化,在當今重視非物質文化保護的時代,應該得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筆者希望有更多熱愛民歌的人士來學唱來傳承,也希望有更多的藏文化研究學者、專家和社會大家庭的熱愛民歌的人來關注爐霍民歌,想出各種好的傳承保護措施,讓爐霍民歌能夠一直傳承下去,流傳千古。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J].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報,2006-02-20.
[2] 爐霍縣志.方志出版社,2010-12-1.
[3] 肖常緯.劉小琴.中國民間音樂概述[D].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04.
[4] 平黎明.范蔻媚.肇慶懷集縣橋頭民歌調查報告[J].肇慶學院學報,2008-07-15.
[5] 張林.秦松.歷史文化的活化石[J].甘孜日報,2008-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