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李華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音樂教育事業發展方向有所轉變。傳統的教育是知識的教育,而在新課標的課程改革中,小學生的知識教育和情感教育都要求重視起來,小學音樂能夠在學生的成長階段給予良好的藝術熏陶,可以豐富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這些不但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還能夠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能夠夠促進學生的全發發展,更好的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下去,這就要求教師在小學音樂的課堂,要鍛煉學生能夠掌握相關的音樂技能,陶冶學生的音樂情操,這樣才能達到最終的教育目標,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具體來講教師要加強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高效性、策略性,從而能促進小學音樂教學的發展,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合理的滲透并傳承傳統文化,讓學生對民族文化形成正確的思想認知,全面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所以,在以后的音樂教學課堂活動中,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不斷優化音樂教學環境,為學生創造適宜學習的情境。
一、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
傳統文化作為我國文化領域的重要瑰寶,所呈現的民族文化特色十分顯著,同時也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在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下,西方外來文化逐漸的進入國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民的文化意識。
外來文化的涌入,給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因此,在新時期教育背景下,小學學校需要肩負起文化傳承的責任。學校應該將音樂學科與文化傳承相融合,以音樂為載體,合理滲透和開發傳統文化,從而進一步豐富學生文化認知,全面提高學生音樂學科綜合素養。
小學階段,作為學生性格養成的關鍵階段,這一階段對于學生的啟迪作用和對其創造力的提升作用尤為明顯,小學音樂的教學過程在著一階段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可以不斷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并不斷提升其對藝術的欣賞水平。
在音樂課堂上,教師需要與學生合理互動,不斷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并不斷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欣賞能力,進而實現小學音樂教學對學生綜合素質以及藝術素質的雙重提高作用。因此,在小學音樂教育工作中,合理滲透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和作用,音樂教師對此需要提高思想重視。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優勢
(一)貼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
在小學教育領域,音樂是一門藝術性較強的學科,具有一定的娛樂功能[。所以,學生對該學科更加感興趣。所以,在音樂學科的支撐下,教師合理地滲透傳統文化內涵,能夠切實滿足學生的文化認知需求,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節奏的引領下,快速記憶和掌握文化內涵,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識,讓學生形成準確的價值觀。所以,在音樂學科中合理滲透傳統文化具有明顯的優勢,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階段的音樂學科教育領域,教師合理滲透傳統文化,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音樂的興趣是教師可以展開可讓教學的關鍵點,若小學音樂教師想要自己課堂上學生可以注意力集中的學習,就要不斷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小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上課容易有跑神以及精神不集中的情況,教師通過對其興趣的引導不斷使其注意力集中,進而達到提升課堂效率的目的。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對待的社會事物的認知還不夠成熟。而教師通過將音樂和傳統文化相融合,能夠讓傳統文化的呈現形式更加有趣,讓學生更加認可和接受,從而培養學生形成強烈的興趣,并且以更加自主的姿態,參與到音樂課程深入學習的活動當中,豐富自身文化素養。
比如在授課《黃河大合唱》的一節中,教師為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在課前準備時就充分了解相關的教學素材,并通過多媒體等輔助設備對相關的九曲黃河奔流入海的音頻視頻進行整理和播放,讓學生切身體會黃河的壯觀場景,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隨后教師可對這首曲子的創作背景進行講解,以及作者的人生經歷等,讓學生了解到作者當時的感受,進而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的欣賞和鑒賞的能力,更好地感受傳統文化的美麗。
(三)提升傳統文化傳承的效果
在小學音樂教學領域,教師合理滲透傳統文化,能夠為文化傳承和發展,進一步拓展渠道,從而豐富學生學習空間,全面提升學生音樂文化綜合素養。在音樂課堂上,教師將傳統文化以詩歌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在節奏和氣氛的渲染下,深入體會詩歌中的情感內涵,從而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化素養。所以,音樂教學中需要不斷進行改革與創新,并以音樂教學作為基礎,不斷滲透我國的傳統文化。
三、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路徑
(一)在歌曲教學中領略
在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領域,歌曲模式是重點教學模塊,也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因此,教師在組織音樂歌唱教學的過程中,不妨根據學生具體興趣,合理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在歌曲演唱的過程中,對文化內涵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比如說,教師在組織《牧童》教學時,可以根據具體的音樂作品,搜集相關的文化內涵和背景資料。從而保證音樂課堂上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也能夠讓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加深了解,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傳統文化意識。比如說,教師可以將語文教材中的《牧童》古詩詞引進到音樂課堂上,并對其進行音樂創編,通過音樂譜曲和節奏編排,讓學生進行歌唱。讓學生在歌唱表演的過程中,對傳統古詩詞文化內涵加深理解,從而豐富學生文化知識儲備。
(二)在欣賞教學中感知
在小學音樂教學領域,欣賞教學作為重要組成,同時與文化傳承也存在著十分緊密的聯系。音樂欣賞是主張學生針對具體的音樂作品,就其中的文化內涵進行分析,從而實現審美思維能力的有效培養。因此,教師在組織欣賞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文化認知基礎和鑒賞思維基礎,合理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在文化的支撐下,對音樂作品進行鑒賞和分析,從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思維意識。
比如說,教師在組織“京韻”教學時,可以將與京劇有關的文化資源整合到課堂上,比如說向學生呈現京劇的由來與發展,同時也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呈現比較有代表性的京劇表演作品。之后,引導學生通過鑒賞和賞析,對京劇曲目進行鑒賞和分析,讓學生對中國的國粹,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刻的理解,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三)在樂器教學中傳承
小學生的好奇心比較強,且非常活潑好動,對很多事情都充滿了好奇心,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涉及好玩、新奇的教學方法,通過營造真實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和好奇心,不斷調動學生的學習預防。音樂教學具有其獨特的優勢,七月教學又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對樂器的講解和認識使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得以激發。
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可以讓學生進行音樂賞析和評析,說說自己聽到的樂器,讓學生通過摸一摸、吹一吹或者彈一彈的方法加深對音樂樂器的認識,并可以通過對樂器的接觸感受到音符的律動,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愛。
樂器是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成分,在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領域,包含了很多著名的樂器,如嗩吶、二胡、古箏等。所以,在進行音樂教學的實踐活動時,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與需求,將學生感興趣的民族樂器,包括具體結構、演奏方式,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滲透給學生。讓學生產生民族樂器深入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意識。
比如說,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民族樂器演奏游戲,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領悟民族樂器中所蘊含的文化魅力,從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四)在舞蹈教學中滲透
在小學音樂教學領域,教師需要積極開展舞蹈教學。在舞蹈教學的過程中,融入民族文化,將比較有代表性的民族舞和古典舞滲透到音樂課堂上。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深刻的文化感悟,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舞蹈展示的過程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學習古典舞,如“驚鴻舞”讓學生在舞蹈展示的過程中,對古代宮廷文化內涵形成深刻的認知。
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將歌唱、民族樂器和舞蹈相融合,構建綜合性的表演體系,從而全面提高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效果。
四、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思考
(一)積極發掘傳統文化資源
在小學音樂教育領域,為了更好地滲透傳統文化,教師需要重視文化資源的搜集與整合。根據學生的具體興趣需求,搜集比較直觀、生動的文化內涵,并且與音樂課程內容建立有效的聯系。從而保證音樂課堂上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讓學生產生文化深入學習和積極探索的興趣,也可以讓學生在日后的音樂學習中的學習表現更積極與主動,提升學生音樂學科的綜合素養和品質。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或者民間實踐調查等多種方式,搜集傳統文化資源,并將其與音樂課程內容相整合,從而保證文化傳承更具有規范性。
(二)積極拓展傳承實踐活動
在小學音樂教學領域中,為了實現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教師需要積極探索教學活動或者教學渠道,在日常教學的基礎上積極組織相關的實踐活動,為學生豐富其學習的環境基礎,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深入體驗的過程中,產生情感共鳴。
首先,教師需要積極貫徹多學科融合理念,將語文與音樂學科相融合,從而讓學生在音樂律動的影響下,對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等其他傳統文化進行系統學習,從而豐富學生關于傳統文化相關知識儲備。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多元化的音樂表演進行輔助教學,比如說弘揚傳統文化文藝演出。讓學生通過戲曲表演、喜劇表演等多種方式,詮釋傳統文化,增強學生文化感知和理解,也能夠全面提高學生音樂學科綜合能力。
(三)提升教師文化綜合素養
在音樂教學領域,教師需要重視自身文化綜合素養的建設。在傳統的教學中,主要是單向的知識傳輸模式,不能很好的進行互動,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需要注重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和雙向性,明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加強日常教學中的互動,并及時進行反饋,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輕松融洽的課堂氛圍,進而不斷提升音樂教學的效率。
首先,教師要以身作則,積極學習豐富的傳統文化,豐富自身文化知識儲備,從而更好的開展文化傳承音樂教育活動。同時,教師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需要對教育目標進行明確,并且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感需求,對教育活動方法進行創新,不斷總結學習經驗,保證音樂課程體系中的文化傳承教學活動更加規范、合理,全面提高學生音樂學科綜合素養。此外,教師需要制定激勵性的評價體制,針對學生在文化傳承活動中的學習表現,進行客觀的評價。并以此為依據,對今后的教育活動內容和方法進行創新。
五、結語
在小學音樂教學領域,教師合理滲透傳統文化,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具有重要的推動意義。因此,音樂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活動,將傳統文化有效的滲透到歌曲、欣賞、樂曲和舞蹈教學等各個領域。同時,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具體興趣需求,就傳統文化資源、實踐活動,以及教師綜合素養進行豐富與提升,從而實現小學音樂教育領域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與發展。
(責任編輯? 袁 霜)